刘 岳 陈晓琳 任 平
(1.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01;2.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3.思创数码科技股份公司,江西南昌 330006)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东北部50km。湖面主要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纵横都昌、永修、星子、新建等县,管辖鄱阳湖内的9个湖泊,总面积224km2。
鄱阳湖区域的生态敏感区主要包含两类区域。一是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区域,主要包括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省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二是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较严重,但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加以预防、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鄱阳湖鳜鱼翘嘴红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修河下游三角帆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在鄱阳县和余干县,与都昌、新建、南昌、进贤县也有少许交叉,位于东经116°13′10"~116°40′30"、北纬28° 45′15"~29° 13′30"。保护区总面积 48 000hm2,其中核心区面积 23236hm2,实验区面积 24764hm2。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鲤、鲫鱼,同时对其他水生生物、陆生脊椎动物以及栖息地和整个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恢复鲤、鲫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种群数量,维护鄱阳湖乃至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都昌和鄱阳两县水域,包括老爷庙小区和龙口小区两部分。地理坐标:老爷庙区域,东起团山(东经116°07′47″,北纬29°20′29″),西止渚溪河口(东经116°02′52″,北纬29°18′38″),东南邻射里头(东经116°06′45″,北纬29°19′37″),北靠老爷庙(东经116°03′33″,北纬29°22′40″),南达小矶山(东经116°06′15″,北纬29°15′);龙口区域,东靠鄱阳县龙口,西近瓢山(东经116°29′00″,北纬29°00′30″),南接南疆湖(东经116°25′09″,北纬29°59′39″),北至汉池湖(东经116°23′36″,北纬29°03′21″)。保护区总面积为76.3km2,主要保护对象为长江江豚、珍稀鱼类和主要经济鱼类。
江西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都昌县南部的鄱阳湖区,地理坐标为东径116°2′24″~116°36′30″、北纬28°50′28″~29°10′20″,总面积411km2,由两个子保护区组成,其中泗山子保护区面积354km2,划定核心区 65 km2,实验区 289km2。多宝子保护区 57km2,划定核心区17km2,实验区40km2。主要保护对象:鸟类230种,其中冬候鸟有121种,夏候鸟有65种,留鸟42种,国家Ⅰ级保护有7种,如白鹤、东方白鹳、白头鹤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38种,如白琵鹭、白额雁、天鹅等。
鄱阳湖鳜鱼翘嘴红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农业部公告的第一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之一,保护区位于鄱阳湖中部,保护区范围在东经116°15′00″~116°38′30″、北纬28°42′10″-29°17′20″,保护区总面积59520hm2,其中核心区21218 hm2,实验区 38 302hm2。核心区保护期为每年的3月20日至6月20日,主要保护对象为鳜、翘嘴红鲌、鲤、鲫、青鱼、草鱼、鲢、鳙、短颌鲚和长颌鲚等。
修河下游三角帆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面积为 4.20km2,实验区面积为 7.10km2。核心区自恒丰电排站至吴城镇渔民新村码头段水域及河滩,起点坐标为东经115°53′33″、北纬29°08′15″,止点坐标为东经115°59′51″、北纬29°10′54″。实验区在核心区的上游,自永修县修河二桥至恒丰电排站段水域及河滩,起点坐标为东经115°49′40″、北纬29°02′23″,止点坐标为东经115°53′33″、北纬29°08′15″。保护期为每年3月20日至7月31日。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三角帆蚌、中华鳖,其他保护物种有乌鳢、鳊、翘嘴鲌、斑鳜及橄榄蛏蚌等水生动物。
水生生物的野外生态调查方法依据《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和SL219-98《水环境监测规范》进行。
2.1 调查方法
2.1.1 浮游藻类 在离岸2~4m处用25号筛绢布制成的直径为20cm的浮游植物网采集浮游植物的定性标本,采取水样时将网口置于水面下40~50cm做“∞”字形拖动,每次时间约3~5 min,然后将滤取的水样装入预先备好的标本瓶中,加入体积分数1.5%鲁哥(Lugol)氏液固定,带回室内在显微镜下观察,进行种类鉴定。在野外用有机玻璃采水器取上、中、下层水样,混合后取1L用已配制好的鲁哥氏液15 mL进行固定,带回试验室用分液漏斗沉淀36~48 h,吸出上层清液,剩余30mL浓缩水样放入浮游生物标本瓶,以待定量之用。定量时将浓缩液充分摇匀后,用小型带刻度吸管,取出0.1mL置于玻璃定量计数框内,在10×40倍显微镜下观察100个视野,记录各门的浮游植物细胞个体数。每瓶标本两片取平均值,计数结果与其平均数之差,如不大于15%则为有效计数,否则需要测第3片,直至符合要求。
2.1.2 浮游动物 使用18号筛绢布制成的浮游生物网,用与浮游植物相同的方法捞取浮游动物的定性标本,在野外将水样每升加鲁哥氏液15 mL成5%福尔马林固定,带回试验室,吸出上部清液,再加入试管沉淀浓缩,将浓缩液放入容积约1~2mL的浮游动物计数框内,作全片观察,按种类计数,将1L水中的个数作为密度。再根据资料确定浮游动物的体重数据,按式(1)计算出1mL水中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2.1.3 底栖无脊椎动物 底栖无脊椎动物定性标本的采集方法是分别采集断面河岸,寻找不同的水域环境,翻捡卵石、石块等物体,用手刷或镊子收取标本;或用手抄网捞取河道底层物,淘洗后捡出标本,用5%福尔马林液固定。
底栖无脊椎动物定量标本的采集:采用1/16m2的彼得逊采泥器采集,每个断面采2次,将采得的泥样用40目铜丝筛在水中轻轻摇荡,洗去污泥,筛选出各类标本。
将每个断面采集到的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品,软体动物鉴定到种,水生昆虫、水栖寡毛类鉴定到属。每个采样点所得的底栖无脊椎动物按不同种类计数并称重,软体动物用普通药物天平称重,水生昆虫和水栖寡毛类用扭力天平称重,再换算成1m2面积上的个数(种类密度)和重量(生物量)。
2.1.4 鱼类 采用访问调查和统计方法,调查附近资源量和渔获量,向区域内各水务局渔政主管部门、保护区管理站和捕鱼爱好者了解鱼类资源现状以及鱼类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渔获物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判断鱼类资源状况。
通过走访沿湖居民和当地捕鱼爱好者,了解不同季节鱼类主要集中地和鱼类繁殖情况,结合鱼类生物学特性和水文学特征,分析出鱼类“三场”分布情况,并由水务局渔政部门水产专业人员、保护区珍稀鱼类救护中心专业人员进行验证。
2.2 调查结果在评价范围内随机选取6个采样点,分别是都昌县1号取样点(东经116°08′26′′,北纬29°28′23′′)、都昌县2号取样点(东经116°05′49′′,北纬29°27′14′′)、永修县3号取样点(东经116°05′26′′,北纬29°13′46′′),永修县4号取样点(东经116°07′37′′,北纬29°13′29′′)、星子县5号取样点(东经116°06′04′′,北纬29°30′50′′)、星子县6号取样点(东经116°05′44′′,北纬29°29′10′′)。采样点位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采样点示意图
2.2.1 鱼类
2.2.1.1 资源现状 在鄱阳湖资源调查过程中,采集到鱼类75种,隶属于17科,种类数占资料记载的种类数的55.97%。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43种,占监测鱼类种类数的57.33%;鲿科7种,占9.33%;鳅科5种,占6.67%;鮨科4种,占5.33%;鳀科、鳢科和鲇科各2种,均占2.67%;胭脂鱼科、银鱼科、胡子鲇科、鳉科、鱵科、合鳃鱼科、斗鱼科、塘鳢科、鰕虎科、刺鳅科1种,均占1.33%。主要优势种有鲤、鲫、鲶、黄颡鱼、鳜等。
根据现状调查及文献记载,鄱阳湖有鱼类134种,其中,定居性鱼类65种,江湖洄游性鱼类19种,河海洄游性鱼类8种,河流性鱼类42种。在当前主要的经济鱼类中,鲤、鲫占渔获量的比例最高,鳜其次,翘嘴鲌有一定的比例,四大家鱼在渔获量中的比例相对较少。
鄱阳湖通江水道是主要经济鱼类江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洄游鱼类完成生活史过程及种群延续的生命线。“四大家鱼”亲鱼在4-6月通过通江水道出湖进入长江干流繁殖,繁殖后返回鄱阳湖育肥;“四大家鱼”幼鱼于每年6-9月进入鄱阳湖索饵育肥;冬季湖区低水位时期,四大家鱼出湖入江,在长江干流深水处过冬。河海洄游鱼类刀鲚亲鱼于4-7月通过湖口进入湖繁殖;10月后,幼鱼出湖入江回海。
鄱阳湖渔业产量呈下降趋势,采砂作业水域也呈现同样的情况。渔获物主要为鲤、鲫、鲶、黄颡鱼等定居性鱼类,四大家鱼等洄游性鱼类的相对比例较低,且呈下降的趋势。总体上渔获物呈现低龄化、小型化和低质化的现象。受酷鱼滥捕、水质污染、采砂专业、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鱼类资源面临较大威胁,急需加强保护。
2.2.1.2 产卵场 根据钱新娥于1997-1999年和黄晓平和龚雁于2000-2006年的调查[1-2],鄱阳湖区现有鲤、鲫产卵场33处,主要分布在湖区东、南、西部,总面积超过800km2。东部产卵场主要有大莲子湖、云湖、叉池湖、西湖渡等;南部产卵场为陈家池、北口湾、三洲湖、东湖、大沙湖、林充湖、金溪湖等;西部产卵场较少,主要集中在蚌湖、大池湖等。调查表明:鲤、鲫产卵的时间随着水文、水温、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有所变化,而产卵场的有效面积、产卵量与鄱阳湖水位有很大关系。鄱阳湖水位高时,大量的草洲被淹没,为鲤、鲫的产卵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产卵场面积大,产卵量多;鄱阳湖水位低时,大量的草洲显露出来,鲤、鲫的有效产卵场面积和数量则大幅减少。鄱阳湖草洲资源丰富,分布在海拔为12~17m的地区,每当草洲被淹没,就成了鱼类的索饵场。
2.2.1.3 索饵场 分析表明,鄱阳湖鱼类索饵场的面积与鄱阳湖水位变化密切相关。例如,2006年6-9月的平均水位为13.64m,较 2005年同期平均水位 15.94m 低 3.1m,索饵场面积较2005年减少26.5%。尤其三峡蓄水175 m后,鄱阳湖水位连续几年长时间偏低,鱼类索饵场的面积减少更加显著。2014年鄱阳湖6-9月的平均水位为16.58 m,2012年、2009年鄱阳湖同期的平均水位分别为17.38 m和15.34m,2012年索饵期的 平均水位比2014年高0.8 m,比2009年高1.12m,2012年索饵场面积为449km2,较2009年增加了10.3%,而2014年(约 393km2)比 2012年减少了12.4%。
2.2.1.4 洄游通道 根据《鄱阳湖九江市部分水域采砂清淤作业对水生生态影响专题论证报告》[3],鄱阳湖湖口与长江交汇处至都昌星子的深水入江通道是鄱阳湖洄游性鱼类洄游的通道,也是江湖鱼类交流的通道。每年的特定时期,长江“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鳙)、鲥鱼、刀鲚等均会通过该通道进行生殖洄游、索饵洄游或越冬洄游,如表1所示。
2.2.2 水生维管束植物 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已记录有38科75属102种,按生活型划分5类,即:①湿生植物35种,占34.7%;②挺水植物30种,占29.7%;③浮叶植物11种,占10.9%;④沉水植物16种,占15.8%;⑤漂浮植物9种,占 8.9%。植被面积达 2262km2,占全湖总面积 2797km2(吴淞高程17.53m计)的80%。总生物量为388×104t(鲜重)。折合热值4.8 987×105J,全湖单位面积的平均生物量为 1208 g/m2(鲜重)。
在这些植物中,数量较大、分布较广的种类有苦草、芦苇、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苔草和聚草等,全湖均有分布,其中苔草、芦苇以鄱阳湖南部、东南部较多,尤以赣江下游三角洲河网区地带、河流两岸、浅水滩地、湖之周围最为集中,是鄱阳湖草洲滩地主要的植物群落,其分布高程在16m以下,分布范围和形状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是随着河流、港汊、湖盆的形状不同而异。苔草既是鲤、鲫鱼产卵的良好附着物,又是农肥、牧草、柴薪的主要来源。马来眼子菜、苔草、轮叶黑藻、聚草一般多生于水域较深处,是草食性鱼类的良好食料;槐叶萍、满江红、小浮萍、紫背浮萍多生长在港汊、码头附近和塘 小水体中,也是鱼类的好饵料。
表1 主要鱼类洄游时间与洄游路线
2.2.3 浮游生物 谢钦铭等[4]曾在鄱阳湖具有代表性的6个采样点记录到319种浮游藻类,表2列出了不同水域浮游藻类的种类数。从表2可以看出,易受污染的沿岸区的三汊湖种类最多,达83种,占总种数的26.0%;另一个易受污染区西湖渡为79种,占总种数的24.7%;在位于湖心敞水区的蚌湖记录到77种,占总种数的24.1%;河流入口处的南矶岛屿附近记录有73种,占总种数的22.9%;湖心的松门山和湖泊出水口老爷庙的种类最少,分别为65种和64种,仅占总种数的20.4%和20.1%;各水域共同出现的种类有218种,仅在1个采样点出现的种数为43种。
表2 不同水域浮游藻类的种类数
2018年2月,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3]在调查区域内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31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占33.72%,硅藻门、隐藻门次之,分别占30.23%、17.44%,见表3。绿藻门的优势种群有小球藻,硅藻门的优势种群有小环藻、直链藻,隐藻门的优势种群有蓝隐藻。浮游植物种类及分布见表4。
评价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以4号采样点13.75×104ind/L最高,而以2号采样点的4.04×104ind/L最低,平均密度为7.81×104ind/L。浮游植物密度见表5。
表3 各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种类数(2018年2月)
表4 浮游植物种类及分布(2018年2月)
表5 各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密度(2018年2月)(×106 ind/L)
3.1 控制船只数量,错峰作业控制鄱阳湖区域及其上游水域运输砂石船只数量,采取驱赶、避让等方法防止鱼类等大型水生动物(江豚)受伤。水运输送机、采砂作业等实行错峰作业,为鱼类等水生动物提供足够的江湖洄游通道空间。
3.2 定期清理建议每年对鄱阳湖湖面及岸滩的垃圾带进行2次清理,第一次选择丰水期,这个时候垃圾是最多的,早早清理,防止垃圾在水流和风力作用下扩散,增大污染面积;第二次选在枯水期,及早清理可防止来年丰水期垃圾进入湖泊,进而对湖泊造成二次污染[5]。
3.3 不断提高渔业管理能力作为生态与资源受影响较大的渔业主管部门,应不断提高渔业管理能力,在活体养护、科学研究、增殖放流及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尽可能降低损失,促进渔业生态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长江江豚保护方面要加大投入,保护该物种的安全栖息。同时,严格严厉打击非法渔业活动,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制度。
3.4 进行长期监测①对保护区的水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的变化进行监测,以便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建议委托专门的监测机构进行。②建议委托省级渔业科研机构或有关高等院校,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并每年形成监测报告报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作业方管理部门。
3.5 加强苗种供应基地建设①积极推动国家级和省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基地建设,加强增殖苗种繁育和野化训练设施升级改造,支持开展生态型、实验性、标志性放流,推进增殖放流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健全完善增殖放流苗种供应体系,为增殖放流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②放流的幼鱼必须是由野生亲本人工繁殖的子一代,放流苗种必须无伤残和病害,并保证体格健壮。
3.6 加大整治力度①相关管理机构应及时委托研究机构开展生态空间补偿措施实施方案研究,充分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及“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等已有研究成果及政策导向,在湖区周边采取退耕还湖工作,逐年增加湖区面积。②加大对入湖各支流的湿地恢复及河岸整治工程,争取国家在江西省扩大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范围,建立健全各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管理体系,探索建立环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敏感保护区域内的水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各物种的分布情况、生长密度、生境质量、繁衍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针对各保护物种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面临的生存风险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以期为鄱阳湖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