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仲昊,北京服装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就业难度也随之增加,高校就业指导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截至2018年10月31日,我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396人,总就业率为97%,尽管就业率较高,但二级院系在就业指导工作面临诸如毕业生二次考研、就业定位不明确、就业稳定性弱等一些新问题。
(1)未实现全程化,体系不健全;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对象重点为当年应届毕业生,低年级学生接受的指导、教育相对较少,而大学低年级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时期,并且高校的就业指导活动割裂,体系性不强,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内容为就业指导公选课、或者就业讲座,内容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较低,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学分而学习,少有学生是出于真正的兴趣去学习,这影响了学习效果,就业能力提升也有限。
(3)方式集体化,缺乏差异化指导;当前很多就业指导形式为集体授课、讲座,而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个人条件都不同,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能够做出“有区别的”指导内容,而限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就业差异化指导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4)师资队伍紧缺,工作积极性不高;学院副书记作为院系就业工作的直接负责人,还承担着大量其他工作,这影响着他们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的效果;从学校层面上来说,就业指导部门教师数量较少,就业派遣信息的录入和招聘会的组织工作占据了几乎全部的工作时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
(1)心理素质较差;一些在校大学生尽管专业课成绩优秀,但心理素质较差,他们在求职不顺利时容易陷入自卑,影响到自身状态和就业,个别学生甚至会形成焦虑。当前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应届毕业生仅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已难以适应竞争,还需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找工作过程中心理素质水平不达标会表现出一些问题,例如急躁,毕业生给自己设定了一两个月内求职成功的目标,但有些单位的招聘流程较长或者在经历了一两个失败的笔试、面试后,毕业生开始感到丧气和灰心。再例如恐惧,有些毕业生还没有参加几次求职,便开始想象自己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场景,有学生参加面试心情比参加大型考试更紧张,这影响了求职的过程。
(2)缺乏对自我和职业了解;很多在校大学生不了解自我,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可能就业的行业和职业也缺乏了解,导致求职观念不正确,对日后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一些毕业生要求必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业,因为一线城市机会多,收入水平较高,自己已经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但客观分析尽管大城市选择更多,但竞争也更加激烈,全国甚至是国外的优秀人才都在涌入这些城市,一些毕业生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影响了其就业。如果这些毕业生如果能把中小城市作为工作地点,自身的竞争优势可能会更加明显,事业上取得成功。再以工作职位为例,我校很多服装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都以设计师作为自己的岗位目标,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服装企业都不会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聘设计师,而是设计助理、各类管培生等岗位。若毕业生不了解行业状况,将大为减少自己的工作选择。
(3)缺乏远大志向;学业和事业的成功需要个体长期的努力奋斗,除了受智力因素影响外,远大的志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他们只看重经济利益和个人的职业发展,缺少更高层次的志向追求,是追求实用主义、实利主义的利己主义者,所以在学业或求职中遇到不顺利便自暴自弃,放弃追求。
(4)就业程序不清楚;一些应届毕业生由于前期对就业不重视,没有认真学习就业流程,没有完成就业的全部手续,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譬如个别毕业生没有按要求完成报到和户口迁移手续,为自己日后工作之路埋下了“隐患”。有些毕业生不清楚“派遣”和“二分”的含义,认为自己签订了“三方协议”就是派遣。有些同学在国外学习归国后没有及时来学校处理自己的档案事宜,转档工作没有完成。
(5)缺乏求职技巧和方法;应届毕业生除了自身的“硬实力”,求职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也影响着最终的结果,但一些学生在平时缺少相应的锻炼,直接降低了自身的求职竞争力。具体来说,毕业生需在求职前做以下准备,信息准备---了解拟应聘公司的相关信息和岗位的要求,不打无准备之仗。材料和问题准备---毕业生在求职时应针对不同的单位使用不同的简历,这要求求职者对简历做相应的修改,而不是一份简历从头使到尾。很多企事业单位的面试问题都是类似的,所以毕业生也需要做相应的问题准备,并根据应聘岗位做相应调整,而很多应届生都没有做以上的应聘前期准备工作。
(1)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我校非常注重分年级分层次开展就业教育。一年级注重职业意识培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堂和大赛等活动,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二年级注重职业认知教育,强化行业和岗位介绍,开展期职业认知教育,将职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职业自信心;三年级注重职业素质提升,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企业游学调研走访等活动,初涉职场提高就业技能,并加强就业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四年级注重求职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开放网上大学生求职强化应用测评系统,多种形式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指导,加强面试指导和就业决策指导。
(2)创新就业指导内容、形式;我校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就业方向毕业生开展专题就业指导,举办公务员考前系列培训、教师资格考前培训及面试模拟试讲、基层就业指导、考研辅导、出国指导等就业指导活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组织学生申请北京市一次性求职补贴,优先推荐就业单位。重点关注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布对口就业岗位。邀请专家为毕业生开展就业一对一深度咨询,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3)强化就业师资力量,提高专业化水平;我校每学年都为院系和就业指导部门的教师提供很多的培训机会,提高校内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应开拓校外资源,邀请优秀校友、行业领域专家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丰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1)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在校大学生应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通过参与校内外各种学术文化活动,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能力。应该具有“输得起”的精神,年轻没有失败,只是暂时的不成功。在经历求职不成功时,可以把本次经历当做一次练习提高,总结经验教训。在经历困难不如意时,可以多向家人、朋友倾诉,减轻自我的心理压力。也可以培养一个或多个爱好,并且要长期坚持下去。
(2)正确认知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观念;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就应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特别是认识自身的优缺点、能力上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学习和实践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说,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专业理论扎实,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等优势,但也有动手能力不足,实践经验较少,社会经历简单等不足。所以在校生应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尽量弥补自身的短板。当然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大学生在完成自我探索后,就应该尝试选择适合自我的工作职位。
(3)树立远大的志向;在正确认知自我和职业后,树立长远的理想并把握好当前时光,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必须从小事做起,在校大学生应珍惜校园时光,多方面锻炼自我,全面提升自我,为实现理想奠定良好基础。
(4)积极、主动学习了解就业程序;学生应对就业给与足够的重视,认真学习就业派遣等相关知识,避免在就业流程中出现遗漏和错误。
(5)注重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职业素养的提升,多参加实习实践、企业游学等活动,重视提升自身的求职技巧,增强职业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