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宗原
相信大家在电影或网络上或多或少看过这样的催眠表演桥段:催眠师几个简单的动作,就把一个人催眠成了“人桥”,把人架在两个凳子之间,在人悬空的腹部上面居然可以站个人。
看上去是那么令人不可思议,这是人对人的催眠。实际上,环境对人的催眠也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试想一下,你开着车在隧道里无休止地前行,里面限速70公里/小时,你的车以稳定的车速同周围的车一样都毫无变化地往前开,连周围的环境都几乎没有变化,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单调,你的身体开始慢慢地放松,呼吸变得越来越平稳,你的思绪慢慢地越飘越远,眼皮变得越来越沉重……那么此时的你正在进入催眠状态。
如果你正在驾驶一辆客运大巴,监控上看到的你也只是有些恍惚而已,但是全车人的生命都已经处在危险之中了。
一些交通事故发生后,调查组有时也会觉得奇怪,司机明明睡眠时间不短,上车前的状态也很好,怎么就这么离奇地出了事故?调看监控,好像事故前有些恍惚,查来查去也没有明确的结果,于是认定司机休息时可能睡眠质量不高,所以依然还是疲劳驾驶,以此草草结案。殊不知,这些司机可能是被环境催眠了。
环境催眠有很多种类,发生在道路上的叫“道路催眠”。据了解,这种被称为“道路催眠”(Highway Hypnosis)的现象最早出现于美国。最早记载“道路催眠”现象的文章出现于1921年,《纽约先驱报》(New York Herald)的记者在一次散步中无意见证了一场离奇车祸:一辆汽车追尾撞上了另一辆汽车,但两位司机都有种若无其事的感觉,似乎两人之间存在一种异样的默契。这名记者还观察到在碰撞发生之前,后车司机的坐姿非常端正:他的双手正确地放置在方向盘上,目光也注视着前方,当时也没有发生任何足以分散司机注意力的事情。
在1929年,研究人员对“道路催眠”现象展开了调查,并写下了一篇名为《在双眼睁开的状态下沉睡数英里》(Sleeping with the Eyes Open by Miles)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汽车驾驶员确实有可能陷入“睁眼睡觉”的奇怪状态。
到了20世纪50年代,公共安全组织和媒体也开始注意到这个非同寻常的现象。人们发现“司机会忘却行驶的路线,甚至有种眨眼间就行驶了20英里的错觉。”
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在高速公路长时间驾驶后司机有可能会产生幻觉,“道路催眠”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据媒体报道,在1956年,由单辆汽车事故所引发的死亡事故约占全美交通致死事件的三分之一。在这些事故中,警方却找不到任何明显原因,只能归咎于“道路催眠”作祟。
随着人们对催眠现象研究得越来越多,许多反常现象的原因也逐渐浮出水面,“道路催眠”“高速公路催眠”“秦岭隧道群催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却没有引起相关各方面足够的重视,如何让更多的安全管理者了解这一现象,重视这一现象,显得尤为迫切。那么应该如何从源头入手,发现事故苗头,杜绝事故发生呢?既然环境催眠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如何预防环境催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改变环境、改变节奏、改变人!
改变环境。如果公路设计者了解这个现象,就会在公路设计规划时,让公路不再单调,两边的景物尽量不重复,你可能也注意到,在城区开车,路况复杂,各种紧急情况随时会发生,按理说人们更容易疲惫,但是人们很少像在高速路上开车那么容易疲倦。这主要是因为路况一直在变化,不会让驾驶员一直处在单调重复的环境中。虽然精神高度紧张,但是却不容易被催眠。比如,秦岭隧道设计了灯光景观带就是一个有益尝试。
改变节奏。如果你对催眠有所了解,你会发现,进入催眠状态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单调的重复。大家熟悉的摇篮曲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母亲对孩子的催眠。所以,在开车过程中,要尽量改变这种单调重复的节奏。
改变人。人们对催眠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大多数来自于影视和小说,少数人看过舞台表演。但是在中国,大多数人还处于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层面。
通常来讲,大约有25%的人极易进入催眠状态,有25%的人几乎无法进入催眠状态,剩下的50%的人介于两者之间。
我们重点要研究的是第一类人,就是那些极易进入催眠状态的人,一般舞台表演催眠的大师都喜欢挑选这一类人参与互动表演。那些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等注意力可以高度集中的人以及拥有某类天赋的人,都有可能是第一类人。而不幸的是,这类人就不适宜长时间地驾车。
中国的催眠研究目前正在起步状态,虽然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有许多针对个体催眠敏感度的测试方法,通常可以将受试者的催眠敏感度区分为1-6级,通过测试可以了解这个人属于第几类人群。第一类人群是极易进入催眠状态的人群,建议这类人群不要去开长途车(短距离驾驶影响不大)。而从催眠师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个驾驶员属于第三类人(也就是那25%几乎无法进入催眠状态的人群),那么恭喜你,你找到宝贝了,这些人不容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但是也几乎不会被催眠,天生适合跑长途。
对于道路运输行业来说,如果能引进或形成催眠敏感度测试机制来挑选驾驶员,杜绝“道路催眠”,在安全上加把锁,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