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明秩序”理论视角对可持续遗产价值应用的探讨
——兼议大学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历史使命

2020-07-23 06:11
大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遗产文化遗产

何 淼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内容几经丰富和细化,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管理与利用也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而在动态认识和管理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共生的根本所在,是影响文化秩序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文章基于这一视角,深入探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文化遗产的关系,并以文明秩序理论为切入点,对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四要素在管理文化遗产过程中的优先顺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大学如何践行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做一简要探讨。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UNWCED,1987)报告中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的情况下,满足当前需要的发展。[1]而从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会议发表《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起,各国开始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纳入政策和计划,从而使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发展和遗产保护的指导原则陆续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并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同时对可持续遗产的研究及价值应用也逐步纳入相关大学的学科专业研究视野。本文将基于“文明秩序”理论视角,以意大利比萨斜塔、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和英国伦敦罗马圆形剧场(位于英国伦敦的古罗马圆形剧场样式的木质遗迹,现为伦敦罗马圆形剧场博物馆)三个可持续遗产的价值应用为个案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大学如何践行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做简要探讨。

一、对两个主要理论范畴的再认识

(一)文明秩序理论

文明秩序理论是Stewart Brand 在《现在的时钟:时间与责任》一书中所提出,他认为一个健壮的适应性文明涵盖了时尚、商业、基础设施、管理、文化和自然等六个层面。从这一视角看,可以把时尚、商业与管理、基础设施分别归于经济和社会的类别,而文化与自然则对应为文化和环境。另外,从变化速度来看,除了地震、飓风等极端情况外,自然环境的年际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有着微妙的影响;基础设施和治理可以归入社会范畴,其变化过程可能涉及到几代人的时间长度;时尚和商业都属于经济领域,速度最快,每年都会有变化;而根植于人们生活中最根本的文化元素却是提供研判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社会活动状态最稳定、最可靠的元素。由此,可以将这一变化顺序设定为一金字塔形状(图1-1),每个级别都有自己的速度和变化周期,但底层负责文明的安全维护,上层则可对文明起到一定的积极激励作用。

图 1-1 文明变化速度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排序

(二)可持续遗产

可持续遗产是世界遗产概念的进一步扩展。2002年发表的《布达佩斯世界遗产宣言》将世界遗产定义为“所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而在阿姆斯特丹会议上则进一步提出“世界遗产是文化和社会价值演变的动态实体,不应为了保护而及时冻结”。[2]根据这两个层面的世界遗产概念诠释,结合学术界关于可持续遗产应是“长期和整体规划过程,以及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授权”[3]这一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将可持续遗产的内涵理解为“在遗产管理过程中提升遗产价值”,具体涵盖了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四个层次。

第一,环境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包括可再生资源的获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的产生,并且可以无限期地持续下去,继而会对包括遗产在内的生存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或适应性的反应。例如,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和相对湿度将发生变化;海平面将上升,陆地水分和物种将发生变化;由环境变化引起的人类活动的变化将影响遗产,例如海防战略、新的内陆防洪、农业和林业,等等。

第二,文化可持续性。文化可持续性涉及文化信仰、文化习俗和遗产保护等层面,是代表遗产价值维度的一个视角。而遗产的文化价值大致可分为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象征价值、科学价值和真实性价值。[4]

第三,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重在突出社会公平、社区可持续性、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等层面,而关键则在于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并由此提升社会凝聚力。特别是在英国,常用的增强社会可持续性的做法是改善当地社会网络、规范和信任以及促进治理,并且是从依赖市场监管和金融刺激的手段转向多方面途径。

第四,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在文化遗产领域内的概念重在凸显遗产所创造价值的可物化、可衡量性,但是无法准确表示文化遗产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遗产创造的价值可以用金钱来计算并且用货币符号来表示时,那么运用经济学背景知识和经济理论计算出的具体数额就可以表达遗产与经济的关系。除可计算部分外,个人经验等另一部分在经济学的视角下被归因于外部性,由于受益人口和收益人口愿意承担的金钱数额无法确定,这是无法计算的。但需要强调的是,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体系中并不包括经济价值,文化遗产的价值不由经济效益来决定。

(三)可持续遗产与文化秩序理论的关系

从宏观上讲,可持续遗产与文化秩序理论都是以人类文明如何更好地实现发展的延续性为己任并以推动当代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为服务对象。从这一点上,这两个重要的理论范畴的研究对象和使命担当是一致的,不存在矛盾与冲突。

从微观上讲,可持续遗产与文化秩序理论的区别只是在于研究的具体方向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侧重于从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四个维度探究如何提升文化遗产的价值应用能力以更好地实现历史文明与当代文明的有效对接及发展延续;后者侧重于从时尚、商业、基础设施、管理、文化和自然等六个层面探究不同的文明元素是如何作用才能有利于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明秩序理论所强调的六个层面通过不同的排序标准来衡量文明变更周期,继而显示文明发展的不同步伐和规模,并与可持续遗产所涵盖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四个维度形成互补效应。这一互补效应充分体现了可持续遗产以及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实体性之间的相容与相融,并都致力于服务“尽可能对遗产进行长期管理和保护”这一主题,继而对可持续遗产保护的优先权是否等同于“文明秩序”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和服务价值,而这也正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

正是基于对可持续遗产与文明秩序理论关系的研判,本文从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四个维度与时尚、商业、基础设施、管理、文化和自然六个层面的研究共性中构建了由“环境影响、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所组成的价值框架分析工具,并据此对可持续遗产的价值应用进行探讨。

二、基于价值框架分析工具开展的可持续遗产案例分析

(一)世界三大著名可持续遗产价值分析

客观地看,意大利比萨斜塔、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和英国伦敦罗马圆形剧场的三个世界著名可持续遗产的价值应用具有极其鲜明的代表性。因此,本文基于文明秩序理论视角,从时尚、商业、基础设施、管理、文化和自然六个层面和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四个层次彼此融合、互为犄角的发展方位出发,以这三个可持续遗产为案例,利用价值框架对遗产不同方面的价值进行分类比较与说明,以更清晰地讨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因素在文物可持续保护过程中的优先顺序,同时也佐证了价值分析框架的有效性。

1.意大利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1174年,工程师博皮萨诺开始建造比萨斜塔的地基。在此期间,大理石地基出现弯曲症状。在塔楼一层完工后,比萨斜塔的南侧开始下沉。在之后有几次修复的尝试,主要是从增加楼层的角度入手以期解决下沉问题,但成效不大。1372年斜塔完工,但却仍然是倾斜的。

表2-1 比萨斜塔价值分析

2.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始建于366年,位于中国西北甘肃省敦煌市,是佛教文化的代表性遗产,包括石窟建筑、彩塑和绘画等重要内容,是佛教对中国文化多个朝代影响的最直接见证。隋唐时期,莫高窟因经济的繁荣而繁荣。后来因社会动荡和战争原因其繁荣影响一度被打断,继而走向衰落。元代曾被禁止开洞因此鲜为人知。清末民初莫高窟虽被发现,但当时中国经济低迷、社会不稳、战争未息,中国政府和社会团体都无法有效保护这些遗产,一度造成莫高窟文物的大量流失。

表2-2 莫高窟价值分析

3.英国伦敦罗马圆形剧场

伦敦罗马圆形剧场于1988年在市政厅庭院下被发现。一般来说大多数圆形剧场位于古罗马城墙外,但这一圆形剧场位于罗马城墙遗址内。考证表明,起初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木质结构。在2世纪,它被用作一个圆形剧场,主要提供包括动物搏斗、公共处决和角斗士搏斗等功能。直到4世纪,罗马势力从英国撤出,圆形剧场被拆除并用作建筑材料。此后在伦敦的城市化进程中,蔓延的城区覆盖了该遗址。

表2-3 伦敦罗马圆形剧场价值分析

4.三个可持续遗产的价值比较

从上述三个可持续遗产价值框架分析中可以看到,可持续遗产的类型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功能特性不同,则受环境影响、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效益四个要素的影响度也各不相同,自然其所产生的价值应用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不同类型可持续遗产的保护与价值应用中,要采取集共性与个性为一体的处理方式方法,以更好地发挥可持续遗产的时代价值。而这也正是相关大学开展文明秩序理论与可持续遗产价值应用之间关系研究所应采纳的重要方法论。

表2-4 比萨斜塔、莫高窟、伦敦罗马圆形剧场的价值框架比较

表2-4 表明:环境因子对可持续遗产的影响是长期的,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对与建筑和材料有关的特定类型的可持续遗产而言,环境的影响存在更强烈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因此,对这类可持续遗产,就要通过对环境因子的改变或者调整而使其对可持续遗产的负面影响度降到最低;文化因子对可持续遗产的影响是长期的,是任何时代都无法磨灭的,这也是对可持续遗产价值应用时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这一点对于大学来讲,在开展相关学科专业研究与成果转化时则具有天然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使命;社会因子旨在引导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可持续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所有社会成员都应积极参与到可持续遗产的保护和价值应用过程中;经济因子是可持续遗产经济效益进行分类评估的重要因素。但必须认识到,对可持续遗产的经济价值绝不能单纯的从市场角度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要从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视角来评估。而在教育引导全社会在这一领域达成共识方面,大学则由于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与科研平台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优势和重要地位。

(二)可持续遗产的价值应用影响因子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应用,可以改变环境条件,甚至可以克服或解决一些过去所难以解决的重大难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可持续性处于最底层,排名第四;文化遗产乃至文化发展价值对人类的影响是无法衡量的,体现在实践中也是有所不同。一方面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专家学者而言一般是显著的,另一方面其对普通的社会公众而言则是微弱的或者不明显的,而且受众对文化价值的感知也是不明确的,受众的数量更不能由一个简单的数字来决定。因此,文化可持续性排名第三;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被认为是最高优先事项,但很难将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性用三个例子区分开来。因此,可以借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出的世界濒危文化遗产目录以及它们被列入原因的归类来分析经济和社会哪个应该被优先考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明确提出“以公约形式制定的新规定,建立一个有效的集体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制度,根据现代科学方法长期组织”(UNESCO,1972)。而1978年《世界濒危遗产名录》公布以来,其数量不断扩大和变化(当遗产不再处于危险状态时,将从名录中删除)。一方面,它可以理解为名单上的遗产是最宝贵的遗产,因为它们对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和不同的文明都很重要。另一方面,该清单上列出的文物是最迫切需要得到保护的。因此,对《世界濒危遗产名录》进行回顾,可以揭示出一些现象,找出造成危险的原因,并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角度分析什么是对文物可持续最重要的。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上公布的最新名单,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原因分为两类,即确定的危险和潜在的危险。它们面临危险的原因非常复杂,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特点。各种原因造成的损害比例很难厘清,也很难将其分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类别。然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濒危文化遗产分布不难发现,大部分世界濒危文化遗产位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受到战争的威胁及其他现实因素的影响。例如,叙利亚2011年发生内战,到2013年叙利亚的6 处世界遗产都被认为是名单上最危险的。显然,社会动荡和战争使政府及社会各机构丧失了保护遗产的主要能力,不能再参与到保护活动中来,这可以归为一种社会因素。所以对于“文明秩序”而言,研究《世界遗产名录》时应优先考虑社会因素,因为社会因素会使其处于危险之中,甚至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因此,作者认为文明秩序的顺序应该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

三、大学如何践行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

无疑,作为人类文明传承主阵地的大学特别是那些在可持续遗产领域方面具有学科专业优势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理应明确自身在文明传承中的使命担当,积极主动地将文明秩序理论与可持续遗产的传承及价值应用纳入学科专业研究视野并持之以恒地推动研究成果的价值应用。

(一)发展新兴交叉学科

大学应结合所处的地理方位、特色学科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办学特色,进一步深入挖掘自身在传承、挖掘、整合可持续遗产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深入推动诸如文明秩序理论与可持续遗产融合发展的新型交叉学科建设,着力构建适应可持续遗产领域相关产业发展所需的包括“拔尖创新型人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实用技术型人才”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链,从而实现大学的文明传承功能由传统的单一性理论继承发展到集“传承、开拓、开放、创新、引领”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体,促使可持续遗产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视野及研究领域不断得以扩充与完善。

(二)明确角色定位

大学在服务可持续遗产发展方面的角色应界定为“研究者、论证者、分析者、引导者与咨询者”。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大学须站在更好地实现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诸如“如何规范与维护可持续遗产价值应用市场秩序、如何建立可持续遗产价值应用大数据库、如何实现可持续遗产的分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如何实现可持续遗产的四个维度与文明秩序理论的六个层面优势互补的实证分析”等领域,并尽可能为可持续遗产研究及价值应用提供经典案例。

(三)完善价值框架工具功能

可持续遗产的价值取决于与其他事物的比较过程,这是一个存在不同意见但却公认度较高的价值体系,而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调整与完善过程。因此,由“环境影响、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所组成的价值框架工具应用不可能绝对化,而是基于对应文明秩序理论和可持续遗产发展的四个层次视角,充分结合5G 时代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价值框架的功能布局,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可持续遗产,建立衡量可持续遗产价值应用大数据分析系统,有效实现对“环境影响、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效益”等要素功能的精准评价和动态评估,从而更好地发挥价值框架工具在分析可持续遗产的价值及社会影响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提供咨询服务

大学应以服务可持续遗产价值应用的可持续性为主要任务,深入研究与分析在可持续遗产价值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挑战,努力提供有利于促进可持续遗产相关产业良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及相关对策建议。

(五)瞄准热点难点

客观地看,可持续遗产价值应用当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处于日益上升态势,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稳步提升,但受制于相关主客观因素,其发展潜力尚未得以充分有效地激发。因此,如何下大力气推动这一产业跨越式发展,使其成为引导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就成为热点与难点之一。所以,大学理应直面这一发展态势,从“弘扬传统、促进发展”的视角入手,重点多方位研究可持续遗产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应加快与可持续遗产文化产业繁荣兴旺有关的特色文化的研究与成果转化。

(六)开展创意产业研究

当前,如何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时代主流发展态势,推动可持续遗产相关产业领域创意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可持续遗产能否真正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因此,相关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须根据所服务可持续遗产创意产业的行业属性与技术特点,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性视角深入研究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使之成为不断吸引相关创意企业青睐并投资的重要窗口。实践也表明,只有致力于可持续遗产创意产业链条上下游整合的研究与分析并使之常态化,大学才能为真正实现可持续遗产的繁荣发展提供能够得到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智力服务支撑。同时,在服务可持续遗产发展繁荣方面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相关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应在“信息共享、成果共享、发展共谋”等方面建立利益共同体,以最大限度激发发展活力、最大程度实现合作共赢,成功打造推动可持续遗产产业发展的聚合效应。

注释:

[1]United Nations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EB/OL].(1987),http://www.un-documents.net/our-common- future.pdf. 2019-11-9.

[2]de Merode,E.,R.Smeets,and C.Westrik,eds.Linking Universal and Local Values:Manag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for World Heritage.Paris[M].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World Heritage,2004:13.

[3]Landorf,C..A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Heritage Management:A Study of UK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9,15(6):494-510.

[4]Guido,L.and Rana,A.(2012),The Economics of Uniqueness:Investing in Historic City Cor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Asset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http://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en/727651468340186831/The-economics-of-uniqueness-investing-in-historic-city-cores-and-cultural-heritageassets-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2019-11-9.

[5][6][7]UNESCO(n.d.,a).List of World Heritage in Danger.[EB/OL].http://whc.unesco.org/en/danger/.2019-11-9.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遗产文化遗产
竹子已在亚洲使用数千年。如今,它将有助于解决建筑业的可持续性问题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水泥生产中环境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北京冬奥会的“六有”可持续性管理经验
遗产怎么分
Tough Nut to Crack
千万遗产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成立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