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昉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以及教学组织上的具体做法,基于信息化课程教学,通过教师团队以及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内容的新模式,解决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讲什么、怎么讲、讲多久的细节难题。为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提供实践参考方案。
[关键词] 高职;信息化;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资助项目(2019QYSJ096);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校企德育互融在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实践与研究”(2018SJSZ242)
[作者简介] 佘 昉(1979—),男,江苏江阴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6-0366-02 [收稿日期] 2020-02-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利用信息化课程平台进行日常教学正在成为趋势。因此,基于信息化教学内容的制定,特别是课程思政如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正在成为当下专业教师思考的问题。专业教师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教书育人合在一起,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2]。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第一要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专业教师觉得课程思政不知道讲什么,如何讲,什么时候讲?问题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态度和教书育人的初心。课程思政的另一个本质是专业教师的“初心”问题。对于教师队伍来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应牢记与执行。一线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课程思政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1)专业课教学中讲什么思想政治内容?(2)专业课教学中什么时候讲课程思政?(3)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讲多久?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几个方面:(1)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思政体系标准;(2)没有统一的课程思政知识点内容;(3)没有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实施。因此,专业课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就成为专业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从目前现有的国内文章来看,理论性研究要多于课程思政实施细节的研究。
一、课程思政的制定
基于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团队授课在当下的高职院校中是一种常见的授课模式,教师团队可以把各自的优势能力发挥到课程中去。基于协同育人视角下需要立体化教学,融合课程思政需要引入德育领域的教师在教师团队中发挥协同角色。与以往高职院校不同的是,德育领域的教师不再是独立单位,每个班主任、辅导员乃至主管德育领域的领导都全员参与到专业教师课程团队中去,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新风尚。专业教师应当听取德育教师的教学意见与建议,在课程思政制定上,德育领域教师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具体筛选适合当下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知识点内容。这样有利于专业教师把握德育知识点和思政内容。多种学科相互融合,也能够开拓学生的思政眼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会提出当下年轻人感兴趣的内容。党员学生和学生干部参与课程思政的制定,可以让课程思政的形式与教学组织更加贴近当下高职学生们的特点。比较以往生硬的课程思政内容讲授,经过党员学生和学生干部的整理后,内容文字更贴近学生,动漫、视频等富媒体内容也更易于被当下高职学生所接受。因此,不仅是课程思政的制定需要德育领域教师德育互融,还包括授课班级中的党员学生和学生干部参与,并承当起信息化课程平台中的德育助教角色。师生全员参与,构建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共同体,课程思政的制定才能做到全方位,全立体[3]。
二、课程思政的内容
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搭建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章节中融入课程思政知识点内容,首先要从源头上着手,课程思政的目标与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爱党、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且应该是课程思政内容的第一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基本的思政内容。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课的延续,是全员育人最基本的课堂表现形式。因此,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同向同行的,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4],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内容来源就是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点内容。
高职专业课一般都偏向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专业技能讲授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在内容上除了思想政治课内容以外,增加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容[5]。例如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行业大师精神等。在以往专业课程讲授阶段,技能创新、技能案例等只是当作技能培养来讲解,在课程思政全员参与制定的体系下,这些都是课程思政的知识点案例,既可以作为技能案例又可以作为职业素养案例,把专业技能知识点讲授上升到专业技能道德知识点讲解。课程思政内容知识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选取,即思想政治课知识点内容、职业素养知识点内容、传统文化知识点内容、行业正气知识点内容等。
三、课程思政的形式
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针对每个知识点内容展开解释与讨论,并利用线下课堂教学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知识点内容主题讲解与讨论,帮助高职学生加深印象、深化理解。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有准备。在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开展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中学生感兴趣的短视频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文字内容,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与人生目标。教师应该把国家时事、社会热点等学生感兴趣的、有传播价值的、具备正能量的案例内容作为课程思政的表现形式展示到信息化平台中去,通过课前线上与课中线下,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点预习积分、答题积分、讨论积分、答疑积分等。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组织
首先,在课程思政内容、形式都制定好的情况下,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同向同行,形成真正的协同效应。同时要求专业教师讲授课程思政做到教师要有党性、授课要有耐心、教学要有自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听,愿意想。其次,通过信息化的形式与手段,在教学组织上把课程思政内容知识点分成线上和线下。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让学生浏览并参与课程思政知识点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前对所要掌握的课程思政知识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同时,课程思政在课堂授课时间不宜过长。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在专业课授课课中兴奋点上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左右。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程思政知识点内容的记忆。增强记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知识点的内涵,以便通过案例、视频等形式对方针、政策、正能量内容具有全面的认识和解读,以此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建立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可以解决课程思政实施上的时间问题、时长问题、内容形式问题等。
總之,课程思政需要专业教师从教师的“初心”出发。基于信息化课程平台,融合德育教师的专业教师团队在优秀学生的辅助下建立必要的思政内容,同时完善易于让学生接受的内容形式。在教师团队的引导下,加强优秀学生在课程思政体系中的特殊作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在线上、线下增强课程思政的内容讲授与考核,真正做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全方位和全覆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杨云松,王磊.对教书育人的思考——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205.
[3]沙占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逻辑必然及路径选择[J].保定学院学报,2020(1):92-98.
[4]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5]郭凤臣.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10):51-52.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Based on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SHE FANG
(Department of Arts & Design,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Jiangyin,Jiangsu 21443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tent,form and specific methods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Based on the informationized course teaching,through the new model of teachers' team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it solves the detailed problems of what to teach,how to teach and how long to teach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which provides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oth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formationized;"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