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高校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研究

2020-07-22 09:55马海娇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微信

马海娇

摘要:信息技术素养,要求个体能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包括使用工具、资源、程序和系统做出一系列操作。信息技术素养,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对学生也应有此规范。从生态学习观和学习共同体的视角进行分析,提出了语言类高校教师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方案设计,帮助学生发展成适应智能化社会和高新技术社会的综合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语言类高校;语言实验室;微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2-0144-02

1绪论

信息技术素养是指使用工具、资源、程序和系统负责任地获取和评价任何一种媒体的信息,以及使用信息解决问题、进行清楚的交流、做出信息决策、建构知识、开发产品和系统的能力。2014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开启了中小学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由浅层次向高层次转化,高校教师更应该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为高校教师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就业或更高层次的学习研究,具备更深的指导意义。

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不仅要对一线教师提出此要求,也应对学生提出同样的素养培养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能使其适应智能化社会和高新技术社会。但目前,大量研究都侧重对教师的培训,而对学生的培训相对较少。

此外,以就业环境而言,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多具有国际化、专业化等特点,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很高。但由于课程标准设置特点,外语类专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比工科类专业学生还要薄弱一些。仅凭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更是相对单一。而这些学生多数的课程,是由专业课教师面授,教学过程又是以训练、学习语种相关的听说读写译为主导,对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很少涉猎。所以,应加强专业课教师对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引导,突破专业限制。

2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学习观

生态学习观(The Ecology of Learning)的概念是Visser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年会上提出的。他从生态学的视角解释学习,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的学习环境协同进化;学习环境可以视为生态圈,包含了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的组织复杂性;各种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其中学习,有着相同学习兴趣的学习者组成学习共同体,实现意义构建。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是解读学习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用跨学科的整体综合视野分析问题是生态学习观的方法论。

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整体教学活动中,并不仅是在计算机相关课程中才能被培养而出。利用生态学习观的概念和方法,将学生的教学活动看作一个生态学习圈,让学生在各类课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亦是从不同层次进行训练。对其他非计算机类课程而言,也是从一个整体综合分析问题的角度来诠释信息技术在问题解决中的运用。

2.2學习共同体

李彤彤、武法提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网络学习环境,指出学习环境中数据、资源、知识、智慧、情感等能量的流动和循环滋养着个体的发展,为个体提供教育给养、社会给养、情感给养和物理给养,在给养的互联互动中,形成学习共同体。

校园中的课程学习,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一个或多个学习共同体之中,在共同体内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素养,不仅能在个体内部进行培养,也可以在群体中获取相关经验和实践训练习得。多个学习共同体都为素养的形成供给养料。语言类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多地参与互动交流或其他群体活动,能够组建更多的学习共同体,所以更适合这些学生在共同体中习得新的知识。

3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方案设计

生态学习观和学习共同体,均提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协同进化,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可以从学习环境着手进行。学生学习活动是以学习环境为依托,再分别进行不同的活动。不同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产生的教学体验各不相同。智能化的学习环境,能为学生提供更优势的学习资源以及培养更丰富的学习品格和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

语言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授课过程,多数是发生在语言实验室或其他教室中,课下学习又偏好独立学习环境,课外交流以微信、QQ等手机APP形式为主。基于以上学习特征,制定如下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1语言实验室教学

目前,各高校均配有语言实验室,语言类高校配置数量更多一些且涉及系统种类也更丰富。语言实验室,贯穿于学生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环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态圈部署范围,进行着学生的各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授课教师应利用此信息技术环境,培养学生获取和评价一些媒体的信息,以及使用信息解决问题、进行清楚的交流、做出信息决策并建构知识的能力。

不管是哪个数字语言系统,一般均具有媒体广播、屏幕广播、语音对讲、小组合作、课堂录音、复读功能、同声传译、交替传译等多种操作功能。同时,教室内也均已配备网络环境。但一般情况下,这些功能均以讲课需求进行选择,由教师进行独立操作。学生能自主选择的机会很少。应该改变这种操作现状,给予学生主动参与的权利。

语言实验室的技术功能种类繁多,学生应主动利用其提升信息技术素养。通过操作数字语音系统,掌握一般语言教学系统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此过程亦是对其他信息系统操作训练的迁移与同化。在此过程,学生能够习得信息检索、信息分类、信息获取等技术能力。通过使用工具,进行问题解决,在习得专业课知识的过程也训练了信息技术的多种操作能力。在课上,专业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各类操作。比如,学生复读学习资料的功能中,学生能进行复读点的设置、多次重复试听、复听自己发音文件等。在同声传译训练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日常简单训练。培养学生对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学会利用技术进行问题解决。如果教师授课过程,不能充分运用技术进行教学,那学生在此授课过程习得的信息技术也是很少的,甚至会造成信息技术脱节的后果。学生能在充满技术的学习环境下,深化学习效果,与环境协同进步,才能最大范围地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2微信助力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慧校园应运而生。丰富的智能端设备、智能教学设施均出现在了校园之中。目前高校的学生,人均至少一部智能手机,安装的软件也是五花八门。微信,作为最常见且运用广泛的聊天手机APP,备受大家好评。一般情况下,对于微信的运用,大多数师生均是利用其发送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消息,观看一些公众号推送的文章等。仅是用于信息的简单传送与获取,并未将微信的功能丰富运用,而且也很少运用于教学之中。

微信,不仅支持个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还支持群体之间的信息来往。公众号或微信小程序功能更是面向大众进行信息展示。一款手机APP作为学习环境,既满足了个体间的信息处理,也涵盖了学习共同体内部与外部的信息加工。教师应利用微信的信息处理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上及课下的学习活动,协助学生泛在地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课上期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手机搜索软件对一个固定话题进行搜索,并把搜集到的信息发至小组微信群进行信息分享及小组合作。不同小组可分别组建群聊,教师处于每个群聊之中。全班同学可再组建大群,方便全班范围内分享小组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着学生进行信息的搜集、筛选、处理以及分享等多种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定向信息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在群体学习环境中建构知识的能力。

在课下,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便捷功能,教师给学生推送一些优良的专业相关的知识拓展资源,还可以发布一些即时的小任务安排给学生来完成。公众号推送还具备了网络存储功能,即使学生更换了移动端设备,也可以随时获取到所有信息。信息技术将师生紧密连接在同一个结点,展现了泛在沟通的优势,给学生也建立了丰富的学习生态圈以及学习共同体。

4总结

就目前语言类高校专业学生的教学情况而言,大多数授课过程还是由教师掌握主动权,学生虽处于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中,但其利用环境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的机会还是很少。教师应站在指导者的位置,对学生进行引导,协助学生主动利用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并融人其中,将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行提升。让自身的发展更适合于当今社会发展,具备更高的解决问题能力及信息综合处理能力。教师还应协助学生构建相应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的学习生态圈更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国际化、精英化的人才。

猜你喜欢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