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协同创新发展

2020-07-22 09:55姜艳丽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共建共享协同创新

姜艳丽

摘要:在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的战略部署。从短期来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对于整合教育资源、挖掘知识价值、提升教学水平有积极帮助;从长远来看,有助于营造知识共享的学术氛围,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成果。本文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为例,首先指出了计算机课程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随后概述了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要思路,包括一个标准、两个原则、三种资源;最后就共享课建设的具体措施和主要模式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精品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2-0008-02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共享是一种必然趋势。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来说,只有密切关注计算机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才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从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建设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在进一步提高课程资源的容量与质量的基础上,实现这些优质资源在不同群体、不同学校之间的充分共享,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教”与“学”服务,实现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与培养复合型计算机人才的“双赢”。

1高职计算机课程建设现状

1.1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缺少创新

计算机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学资源是否丰富、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将会直接对课程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计算机这类既需要学习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必须通过大量实操提高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学科,如果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中,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训,就会让实际的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另外,在课程建设上,部分计算机教师缺少教材编研和创新能力。在没有精品资源的前提下,教师的备课工作、学生的课后自习,都会受到相应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高质量开展。

1.2计算机课程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

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如果教材内容、课程资源不能定期更新、没有紧跟行业前沿,那么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也会大打折扣。目前来看,部分高职院校所用的课程资源相对单一和落后。例如,现阶段所用的计算机教材,是几年之前编订的。如果教材内容不能做到一年一更新,或是多次更新,那么教学参考价值将会被削弱。当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兴起,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课程资源无论是从内容的丰富度上,还是从教学利用价值上来看,均未达到预期。

1.3缺少精品課程资源的研发队伍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一支学历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大多数计算机教师,虽然在教学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课程的研发、学科的建设等方面的力量较弱。这就导致计算机学科的精品课件和优质案例相对较少,缺少教学借鉴意义,也不能为计算机乃至专业学科的教学工作优化提供必要的帮助。随着高等教育中精品教学资源的价值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因为缺少足够数量的复合型课程研发队伍,成为现阶段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计算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思路

2.1坚持“一个标准”

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时,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广大师生,都能够使用这些精品资源,实现精品资源的充分共享和高度利用。因此,在共享课建设中必须要制定并坚持“一个标准”。国内的高等院校,在设计和分享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时,需要参照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关于国家精品课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例如精品资源课应包含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导学等基本内容,既保证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容具有参考价值,又能够为共享课建设质量提供一个必要的保障。

2.2整合“两种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需要利用好“线上”与“线下”两种资源,在提升课程内容容量与质量的基础上,为精品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提供扎实的基础。“线上”资源就是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打造精品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平台,通过组建“高校联盟”的形式,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高等院校,将计算机教学课件、学生作品等,全部收集并存储在资源库中,依托该互联网平台,让其他用户可以浏览、下载海量的精品资源。“线下”资源则是将计算机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特别是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等密切相关的专业,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2.3遵循“三个原则”

近年来,高等教育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开发日趋成熟,总结以往的经验,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时,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课程共建原则。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不同的教师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如果能够将这些课件资源汇总起来,就可以形成海量的教学资源。共建原则就是要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为知识共享奠定基础。其二是资源共享原则。所有精品资源应当无差别的面向不同的对象进行公开、共享,可以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也可以是来自其他院校的师生。其三是动态创新原则。资源库中的精品资源必须要不断地更新和创新,才能始终紧跟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才能满足教师与学生的使用需求。

3计算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策略

3.1创新教学资源,教学重点向实践应用倾斜

基于高职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特点,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时,需要关注学生对计算机各类操作技巧的应用熟练度,并通过创新教学资源,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技能应用机会。例如,将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模块一“计算机基础理论”,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模块二“操作系统与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基础”,包括Word软件操作、Powerpoint软件操作、Excel软件操作;模块三“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涉及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多媒体技术软硬件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

3.2开发精品资源,主动对接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

在建设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时,要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除了要结合班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准备素材、制定课件,还要对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精品资源的时效性。教师可以利用校园招聘这一渠道,主动与来校招聘的企业进行交流,了解这些企业的用人需求,尤其是对应届毕业生计算机技能的要求。例如某些软件公司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必须熟练使用C语言、Java语言。根据这一需求,教师在建设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时,就要增加关于C语言编程训练相关的内容。当然,也可以借鉴其他教师分享的一些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降低计算机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热爱程度。

3.3组建精品课程资源研发队伍

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编研难度上要高于普通的课程,对计算机教师来说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例如,教師除了要掌握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外,还应当尝试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结合起来,进而提升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应用价值。基于这一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研发队伍建设上给予高度的重视。首先,优化计算机教师队伍结构。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采取为在职教师提供进修机会、鼓励考取更高职称等形式,增强在职教师在课程研发方面的水平。其次,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研讨。不同院校之间的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论坛等渠道,分享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心得,从而提高精品课程的创新能力。

4基于协同创新的计算机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4.1“校-校”协同创新

开发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项专业性、长期性的工作。如果这一任务全部由一所学校来完成,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为此,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之间的资源优势,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密切合作关系。在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上,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将精品课件上传到统一的平台上。所有在该互联网平台上注册账号的教师、学生,都可以登录并浏览、下载这些计算机精品资源。每一所高等院校,既是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者,也是海量教育资源的享用者。这种“校校联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可以最大化的发挥不同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特别是对于教学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的高职院校,在这些模式下受益较多。

4.2“校-企”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更加侧重于实用性和操作性,在课程教学中必须要为高职学生提供丰富的实操机会。但是由于硬件设施有限,很多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有限,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还需要积极寻求与周边企业的合作,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共赢关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以及聘请企业的技术员工,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很多计算机精品资源课中,上机实操是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就可以在企业中完成。从企业角度来看,通过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也能够挖掘和引进一些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5结语

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实现精品资源课程的共建共享,在提升教学水平,挖掘知识价值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高职院校应当与周边的其他高等院校、用人单位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统筹一致、协调创新,打造一支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复合型团队,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广大师生提供便利。在协统创新模式下,各院校不论规模大小、不论资源多少、不论实力强弱,都均等的现有计算机课程的精品资源。将分散的资源、力量整合起来,切实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为高职学生专业的学习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猜你喜欢
计算机课程共建共享协同创新
探讨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关于构建党校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