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铎 段汉明
摘 要:历史街区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进入某个特殊时期产生的文明内涵深厚的文化遗产。一方面,历史街区影响了城市功能,另一方面,历史街区可以供人们进行活动、生产和生活,可以说,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承载于历史街区。而历史街区人居环境的保护发展却被大众所忽视,导致人们对街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逐渐降低。因此,文章构建以居民满意度调查为主的人居环境指标评价体系来对开封市历史街区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基于现存的与评价指标体系有关的研究结论,与历史街区的特点进行结合,使定性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历史街区人居环境不同方面的需求和感受进行客观、全面的反映。
关键词:历史街区;人居环境;开封市
一、国内外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一)国内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李王鸣等、宁越敏等、陈浮等开拓性地评价和研究了人居环境的评价模式、指标体系制定、内涵;魏忠庆、张智借助统计分析法对不同指标的权值进行确认,构建了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结合的评价体系,同时,为了对城市人居环境情况进行评价,建立了系统协调度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数两个评价指标;李雪铭等把人的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评价和分析了城市人居环境,在聚类分析人居环境的过程中运用了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体系,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原因进行分析;张文忠研究了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把居住环境分为了居住的舒适度、出行的便捷度、生活的方便性、环境的健康性、居住的安全性等方面;刘颂、叶长盛、李娜等制定了与人居环境发展相关的评价指标系统,从理论方面指导如何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研究城市人居环境方面,国外早于国内,然而,21世纪以来,我国人居环境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政府和国家开始重视居住环境,与人居环境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取得了成果,正在不断缩小与国外的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先进实践和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规划城市,使人居环境理论得到完善。
(二)国外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国外城市人居环境的理论研究,主要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第一,基于自然生态观的研究阶段。16世纪,人们通过欧洲著作“乌托邦”对理想的人居環境进行了勾勒。霍华德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首次提及了田园城市的理念,提出城市规划应该同时考虑乡村和城市的优势;盖迪斯是“区域”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地域环境可以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布局;芒福德是自然观和区域观的提出者,他认为,规划城市时必须对人进行考虑;沙里宁是有机疏散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应该把密度较高的工作岗位和城市人口分散于城市的外围区,从而使城市中心的压力得到降低。
第二,基于功能结构的研究阶段。佩里是“邻里单位”理念的提出者,“邻里”指的是建立一个方便、舒适、安全的环境供居民居住。与现代城市规划有关的《雅典宪章》是CIAM提出的,该宪章规定:城市由四个功能区构成,使居民的心理和生理得到满足。著名的三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即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乌尔曼与哈里斯的多核心模式。
第三,基于人的研究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IAM第十小组提出的核心为人的人际结合思想使居民的环境、情感、行为需求得到满足。一方面,人类应该保障生活的基本质量、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另一方面,人与人的交往和互相作用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这是《马丘比宪章》的部分内容。由于人居环境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很多研究人员对未来的人居环境发展体系进行了勾勒,菊竹清训是海上城市的提出者,阿基格拉姆是行走式城市的提出者,柯克是插入式城市的提出者。
第四,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研究阶段。《21世纪议程》是由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审批通过的,1922年以后,可持续行动发展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被施行。《温哥华人居宣言》是1976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的“人居一”大会审批通过的,“人居一”即第一次人类居住大会,同时,联合国人居机构得以成立。“人居二”,即第二次人类居住会议,于1996年6月召开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制定了《人居议程》与《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同时确立了人居议程的两个主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2016年10月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办了“人居三”,即第三次城市和住房可持续发展大会,制定了《新城市议程》,提出了“平等使用和享受城市和人类住区,提高包容性”,即“人人共享的城市”。
二、开封市历史街区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历史文化保护不足,丢失文化底蕴
近年来,“旧城改造”使开封市的历史街区被破坏,在进行扩建、改进的过程中,政府忽视了很多历史地段,使城市活力不再。这导致了未被改造的旧城区没有了以往的活力,被改造的地区失去了历史底蕴,历史地区开始衰败。并且,在进行保护时,出现了仅重视文物的保护,忽略了文物所处的历史环境的现象。就开封市历史街区的发展情况而言,近几年来的人为改造旧城和产业发展破坏了街区的文化环境,没有制定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文化保护单位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系统,历史街区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并不协调。
(二)自然环境优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
开封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八大古都之一。得益于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开封有很多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例如开封铁塔、开封城墙等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龙亭公园、清明上河园等4A、5A级景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并存。开封还是“宋文化”的发源地。开封市新建和整修了很多人文历史景观,例如翰园碑林、天波杨府、宋都御街、包公祠、清明上河园等。
虽然大部分历史街区自然景观条件优越,但内部的空间环境质量情况比较差。第一,建筑布局缺乏秩序,使城市界面杂乱无章;第二,公共空间景观十分混乱,例如没有治理鼓楼商业街,导致了荒废用地的存在;第三,公共绿地布局杂乱,没有系统性,特别是人群拥堵的地方,公共活动空间过小,导致街道拥挤,环境质量不好;第四,公共空间布局散乱,没有形成体系,位于景观内部的公共空间不具有连续性,并没有与周围的商业区域要素相关联,有些地方的景观被严重破坏。
(三)城市发展无序,新旧城区发展失衡
作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享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八朝古都盛誉的开封,特点是“北方水城独特,古城风貌浓郁,城市格局悠久,文物遗存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开封的功能定位在不断发生改变,从20世纪50年代的“玻璃城”,到60年代的“化工城”,到70年代的“轻纺城”,到80年代的“旅游城”。国务院于1982年公布开封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规划中原城市群的过程中,开封市被规划为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郑州都市圈的功能区。然而,建设城市时,开封一味强调旅游业的重要性,新旧城区发展严重失衡。第一,如果将“一切为旅游业让路”作为不久前启动的郑汴产业带的定位,那么开封历史街区很难重现古城昔日的辉煌。第二,原来的区域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使新城区具有比较好的工业发展条件,如果一直重视旅游业,轻视工业,那么工业优势很快就会消失。第三,没有考虑到新城区和旧城区之间的差异,旧城区优势的发挥抑制了新城区在区位和工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的发挥。由此可见,表面上看旅游业得到了发展,事实上历史街区的根正在被破坏,旅游业同样前景堪忧。
(四)公共设施配置不足,便民利民做法欠妥
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而言,建设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园林绿化系统、交通系统、供气供热系统、排水节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是十分重要的,但开封城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建设截污管网方面,历史街区比较落后,管网无法集中处理那些污水管网已覆盖但支管不完善的区域和尚未覆盖的区域的生活污水,导致很多街区仍旧是污水和雨水一起排放。蓄积和收集地表径流雨水的设施还不够完善,使地表水资源被浪费,城市的内涝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由于机动车辆和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街区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一些街区的主要车道为双向四车道,路网结构合理性不足,旅游景点较多,地下停车位不足,东西方向的交通极易出现拥堵的情况,雖然街区的绿化相对较好,但用于绿化的树木大多是外来种,影响了开封本地的物种多样性,并且,公园的空间分布比较紧凑,绿地面积不大,一些街区原本是公园的地方现在是各种城市建筑物。
三、构建开封市历史街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相关性指标体系
综合开封市历史街区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现状,制定该街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以下几个方面为该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居住环境
人居环境的建设核心和根本需求是居住问题。居住环境能够对包含文化活动、休闲健身、教育医疗、交通出行、生活起居在内的历史街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进行反映,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从侧面体现出居民的生活质量。其主要包括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二)生态环境
当前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时代的主题是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的基础是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质量越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就越高,人类的寿命就越长,如空气质量、噪音情况、绿植覆盖比例也是历史街区人居环境的重要评价内容。
(三)街区景观
想要使历史街区正常运行,就必须拥有良好的街区景观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保证街区居民的正常生活。评价街区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尺度:古建筑的保护情况、历史景观现状。由于不同历史街区景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要想让这些街区的建设水平被更好地反映出来,就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同时,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也极易获取历史街区人居环境的统计数据。
(四)政府行为
政府行为是确保历史街区宜居环境持续保持的基础。政府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政策及相关行政干预都对历史街区人居环境造成重要影响。本文立足于开封历史街区实际情况,主要维度有历史街区商业行为覆盖情况和政府环保举措等,来对开封现代历史街道的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综上,构建开封市历史街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四、开封市历史街区人居环境质量总体评价
本文以鼓楼商业街、宋都御街、上河城商业街、寺后街、书店街、马道街6个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时借助随机抽样的方法来分发问卷。主要以历史街区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保证调查对象足够了解历史街区。问卷不仅设置了小指标问题,而且要求居民从非常不宜居、比较不宜居、一般宜居、比较宜居、非常宜居5个档次来判断历史街区的总体宜居水平,如图1所示,结果为:一般宜居和比较宜居的占比比较大。由此可见,就总体而言,开封市历史街区的人居环境相对较好,多半居民认为该街区比较适宜居住。
参考文献:
[1]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9(6).
[2]李王鸣,叶信岳,孙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1999(2).
[3]陈浮,陈海燕,朱振华,等.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2000(4).
[4]张智,魏忠庆.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生态环境,2006(1).
作者简介:
周铎,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段汉明,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工业大学城市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