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莹,徐国辉,徐向辉
(洛阳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要求大学生应该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现阶段高校的思政课设置非常注重马克思最新研究成果的完善,但是在授课模式方面还是几大思政课程单独授课。这样效果上面可能比较单调和死板,学生大多数只是空洞的记忆原理和概念,没有真正深刻领会思政课教育的内涵和精髓,更不可能很好的服务应用于实践。现在国家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是要将思政元素溶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的接受思政教育。对于我们理工类课程来讲,所讲授的专业知识、学科职业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其中体现了先人们努力研究,克服困难,不断向前的精神,本身也是思政课教育的体现。“课程思政”应该体现在我们授课的整个过程中,就像有专家提出它就像“盐溶于汤”,不能将其单纯的割裂开,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作为一个应用型的高校,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秉承这个理念,为企业输送更多德能兼备的人才。下面我就复合材料概论这门课程探讨一下课程思政在具体教学中应用。复合材料概论课程每一章节涉及的思政元素设计见表1。
表 1 复合材料概论思政教学内容设计Table 1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of introduction to composite materials
续表1
在讲述材料发展史的过程中引入一些实例,通过整个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产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授课过程中会引入一些个人励志的实例,比如2005年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的中南大学前校长国家工程院院士黄伯云的亲身事例,面对毕业后美国当时的高新诱惑,毅然决然带着家人回到中国,在当时还相当贫困的国家开始自己的科学研究。二十多年他带领团队日夜拼搏,期间遇到了不少瓶颈,也曾经怀疑过自己,但终于有一天打破了国外对“高性能C/C复合材料在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方面的垄断,这项技术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科技技术发明一等奖。我国当代无机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严东生在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同样放弃了美国高薪的诱惑,博士毕业后毅然选择回来报效祖国,从开滦煤矿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只要祖国建设需要,就义无反顾的到哪里。他曾经说:“从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救国到30年代的科教兴国,其间尽管很多起伏,但觉得有一条主线。即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强盛服务,是我毕生的责任和动力[2]。”这些事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攻坚精神,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担当,迎难而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我们思政课上的原理和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每一个专业课程的编排都有一定的课程体系,在我们授课的过程中要紧抓课程体系的设置,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材料学科就是围绕着材料的成分与结构,材料的性质,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方法和材料的使用性能等几个方面。材料的成分对它的性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铁碳合金中,含碳量越高,其合金强度越低;反之,则越高[3]。同样结构也会导致性能差异,比如碳的同素异构体金刚石和石墨,它们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是两者内部的结构却不相同,因此它们所并表现出的性能也不一样。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材料,而石墨则相反,是最软的物质。材料的性质是决定了它的使用,比如陶瓷具有高熔点、高硬度,但脆性大,这限制了它的使用,另一方面材料的性质也反映了它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响应。材料的合成和加工方法是指原子、分子的重新排列,它可以把将材料向我们有用的方向设计加工。材料的使用性能是材料最终的使用过程中的行为,我们在进行材料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使用性能为基础,它对新材料的研制、设计等十分重要[4]。
另外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性质不同的材料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复合而成,分为基体和增强体,复合材料的过渡层称为界面,这部分虽然尺寸很小,但作用却十分重要,如果作用发挥的好,可以起到1+1>2的效果[5-6]。
这些例子都表明课程内部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考。注重内在联系,使学生建立起课程的知识框架,启发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方面总的原则是内容要丰富,因为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要丰富些,尽量涉及到当前一些较前沿的知识,但是也要做到重点突出。具体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做:
复合材料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构成的。老师在讲述的定义过程中首先要介绍它的相组成,它主要由基体相、增强相和界面相组成。这些相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正应用到唯物辩证法中思政原理的“对立统一”。对立是它们都是不同的相,统一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组合效果。同时以基体相为例,所涉及到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的诸多领域。而笔者授课的学生都是无机非金属工程专业的,对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领域比较陌生。因此在讲述的过程中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他们比较陌生的领域讲述的应浅显易懂些,多补充一些研制过程、典型的发明案例。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同时补充这些思政元素增强向榜样学习的力量,坚定科学研究的决心。而对于他们熟悉的领域内容可以讲得相对深入一些,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查资料,并结合以前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开展一些课堂讨论。也可以针对一个课题让他们自己讲解。同时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地融入学生的课堂作业与课程实践报告中。对于每一章的内容尤其是跟科技前沿联系紧密的部分,要多给学生讲解一些我们实际产业的发展情况,比如第三章增强材料部分,碳纤维,芳纶纤维等材料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通过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而进一步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深刻领悟到“科技强国”的涵义。
毕竟作为理工科的老师,政治理论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多向思政教育的老师请教,争取深度挖掘出更多“课程思政”相关的专业内容。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盐溶于汤”,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8]。
学生比较反感的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如果只是简单的说一些思政原理,再加上专业课相对枯燥,授课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一些图片和视频,把生活中生动的实例引入教学。比如竹子、骨骼、牙齿等都是天然复合材料,并且粗略讲解这些材料的性能和复合理论及原理,以此说明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第一感观印象中,认为这门课的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十分有用的,引发学生上课的兴趣[9]。
传统的教学思路模式是:“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一节课可以给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大多数学生似乎也已经习惯了接受“满堂灌”的模式。如果还是这种形式的教学即使加入了课程思政的内容效果可能也不佳。实践看来,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发展。这就我们要重新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思路。即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死板的学习知识,最主要的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不再应该是教师“一言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不是说教师不重要了,相反的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需要我们在课前精心设计。另外可以适当的开设“第二课堂”,带学生走进企业,工厂,使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搞一些创新性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改革是一项大工程, 它绝不是泛泛而谈的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作为一名高校理工类专业教师, 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 在教学过程深度挖掘一些思政元素,除了培养专业人才,同时也要给青年人传播政治理念,培养他们的科学人文情怀,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国内外差距的比较,激发有为青年人的爱国热情,积极的投身科学研究中,真正的为科教兴国,科教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完善《复合材料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过程,使《复合材料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