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楠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院妇产科,辽宁 大连 116600)
剖宫产产妇受手术、疼痛等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快速适应母亲角色,加之部分产妇与家属对母乳喂养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母乳喂养会影响体型,且配方乳营养搭配更为均衡,造成母乳喂养率下降[1-2]。临床研究认为,强化产妇知识、信念可促使产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产后各种问题,完成角色转变,进而提升育儿能力[3-4]。知信性模式护理通过知识获取、信念培养、行为养成的过程,可促进产妇行为转变[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知信行模式护理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1500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组,分为观察组(724例,知信行模式护理),对照组(776例,常规护理)。观察组年龄22~39岁,平均(30.45±4.3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8例,初中224例,中专或高中268例,大专及以上204例。对照组年龄23~37岁,平均(30.13±4.4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1例,初中252例,高中279例,大专及以上214例。统计学比较2组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剖宫产指征,并顺利完成剖宫产术的初产妇;②产妇年龄>18周岁,且<40周岁;③认知、行为能力良好,可完成问卷调查者。排除标椎:①存在严重妊娠合并症者;②合并严重心脏病、糖尿病及感染性疾病者;③有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常规护理:①术前。介绍病区配置、医护人员组成、医疗设施,分享母乳喂养知识,结合产妇实际情况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充分了解产妇意愿,在产前引导产妇做好母乳喂养的心理准备。②术后。加强母乳喂养观念教育,介绍母乳喂养对产妇自身及新生儿的好处,鼓励产妇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1.3.2 观察组。知信行模式护理:①成立知信性管理小组。组织科内优秀护士构成团队,以护士长为组长,3名妇产科工作经验5年以上护士为副组长,负责制定相关评估量表、调查问卷,并组织其他护理人员认真学习知信性模式护理相关知识、沟通技巧,强化剖宫产围术期护理技能,确保每位小组成员均充分掌握产妇饮食管理、胎动监测、产后观察、乳房护理、育儿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并将其汇总成手册,分发给产妇与家属,作为指导依据。②知识宣教。产妇入院后,评估其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选择适合产妇的宣教方式,自学能力强者,可分享母乳喂养知识、自护知识、育儿知识等相关视频,指导产妇自主观看,护理人员适时讲解,学习能力较弱者,需给予一对一宣教,以视频资料、手册作为宣教工具,详细讲解,对产妇认知薄弱之处,反复耐心教育,若产妇学习态度较差,则为产妇分析利弊,引导产妇主动学习。③信念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给予产妇支持、鼓励,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并疏导产妇不良情绪,可通过一些可爱的宝宝照片、育儿动画等,引导产妇进入母亲角色,激发其学习动力,同时做好家属工作,通过家属给予产妇足够的精神支持,缓解产前焦虑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生儿到来。产后,主动了解产妇对母乳喂养存在的顾虑,为产妇解决相关问题,强化母乳喂养观念。④行为指导。产妇待产期间,指导产妇饮食,确保产妇营养状态,产后早期与新生儿接触,快速建立母婴关系,告知其新生儿照顾方法,帮助产妇早期下床,做好乳房按摩工作,指导母乳喂养方法。
1.4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产妇产后角色适应情况,参照产后角色适应量表[6](该表信效度分别为0.87、0.89),从角色认同感、亲子依附关系建立情况、照顾行为实施效果3个方面进行评价,总分96分,分值越高表明适应情况越好。②比较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及育儿能力,分别采用我院自行编制的母乳喂养知识调查问卷、育儿能力调查问卷评价(Cronbach’sα系数为0.804、0.811,重测效度为0.822、0.820)评价,两份问卷总分均为50分,分数越低则该项情况越差。③比较2组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开始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产妇产后角色适应情况:观察组产后角色认同感、亲子依附关系、照顾行为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角色适应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产妇产后角色适应情况比较(±s,分)
2.2 母乳喂养知识及育儿能力:干预前,两组母乳喂养知识与育儿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母乳喂养知识与育儿能力评分均提升,且观察组母乳喂养知识与育儿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母乳喂养知识及育儿能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母乳喂养知识及育儿能力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aP<0.05。
2.3 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开始时间:观察组母乳喂养率为97.10%(703/724),高于对照组的94.85%(736/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P=0.027);观察组母乳喂养开始时间为(3.29±0.57)d,早于对照组的(3.40±0.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9,P=0.001)。
剖宫产后疼痛较为明显,导致饮食、活动受限,不利于乳汁分泌,而产后产妇尚未完全适应母亲角色,导致母乳喂养率下降,不利于母婴健康,需及时给予产妇与家属健康教育,尽快纠正其错误观念,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7-8]。临床发现,常规围生期健康教育以灌输健康知识为主,产妇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低,教育效果不明显[9]。因此,需寻找一种可帮助产妇建立正确观念、积极信念与科学行为的护理干预模式意义重大。
知信性模式护理认为,行为的转变是一个复杂困难的过程,需摒弃旧观念,充分掌握新知识,在知识积累学习中进行独立思考,形成深刻、稳定的信念,进而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角色认同感、亲子依附关系、照顾行为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母乳喂养知识与育儿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母乳喂养开始时间早于对照组,可见知信性护理模式可提高产妇喂养知识与育儿能力,进而提高母乳喂养率,为早期母乳喂养创造有利条件。知信性模式护理组织科内优秀护士构成护理团队,通过量表评估产妇知识、信念、行为状况,知识宣教前评估产妇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针对性选择宣教方式,引导产妇由被动学习逐渐转为主动学习,为行为转变奠定基础;信念培养中,通过支持、鼓励、疏导、暗示、刺激等方法,激发产妇学习动力,促使产妇保持积极的心态,培养积极的喂养信念;行为指导中,通过饮食、营养、乳房按摩等干预,帮助产妇尽快恢复体力,促进乳汁分泌,为早期喂养提供有利的条件,通过早期与新生儿接触,快速建立母婴关系,促使产妇将母乳喂养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提升母乳喂养率。
综上所述,知信性护理模式可促进产妇完成产后角色转化,提高母乳喂养知识掌握能力与育儿能力,提高母乳喂养率,实现早期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