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举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广东 广州 510000)
中风后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其中超过80%的患者会出现肢体痉挛状态[1],肢体痉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上肢肘关节屈曲及下肢膝关节僵硬或强直,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导致畸形,并且发展到后期有可能会导致偏瘫[2-3]。本研究用火针散刺辅治中风后肢体痉挛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92例,均为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6例。观察组男34例,女12例;年龄46~72岁,平均(59.68±4.76)岁;病程7~53天,平均(24.63±5.19)天。对照组男32例,女14例;年龄48~73岁,平均(60.15±5.12)岁;病程10~55天,平均(24.86±5.27)天。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中关于中风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 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试行)》中关于中风诊断标准;②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口舌歪斜、意识不清、半身不遂等,并且出现明显的上下肢痉挛;③积极配合治疗。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②其他原因导致的肢体痉挛;③合并恶性肿瘤。
两组均口服巴氯芬片(云南铭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423),初始剂量为5mg,日3次,之后每隔3天增加5mg,直至痉挛得到有效控制,并维持此剂量继续服用,最大剂量为80mg/d,治疗4周。
观察组加用火针散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使患肢三阳经皮肤充分暴露,常规消毒,下肢的3条阳经经脉平均在髋关节以下的经脉线分为9个端点,用沾有万花油的棉签对端点进行标记。针尖用酒精灯烧5min左右,直到烧针至白亮色,之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相应的端点标记处,刺入深度为0.5~1.0mm,之后将针迅速拔出。每次选择距离9个端点大致相等的位点进行下针,上下肢各9个点,每次刺入针孔不重复。在出针后迅速用沾有万花油的棉签按压针孔片刻,2天1次,共治疗4周。施针之后针孔之处发红、瘙痒均属于正常反应,不可抓挠,切勿沾水,禁食鱼腥、生冷等食物。
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法[4]评价肢体运动功能,其中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包括33个项目,合计66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包含17个项目,合计34分,共计100分。采用《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995》评分评价肌力情况,其中包括手肌力、上下肢肌力及步行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改良Ashoworth量表[5]评价痉挛疗效。显效:肌张力降低2级以上或恢复至0级。有效:肌张力降低2级。改善:肌张力降低1级。无效:肌张力无变化。
两组肢体痉挛疗效比较见表1、2。
表1 两组上肢痉挛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下肢痉挛疗效比较 例(%)
两组FMA评分及肌力评分见表3。
表3 两组FMA评分及肌力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FMA评分及肌力评分比较 (分,±s)
观察指标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4周后FMA评分 观察组46 30.09±4.01 42.57±3.97 64.45±5.50对照组46 29.82±4.05 39.02±3.80 55.73±4.46 F F时点=2282.631、F交互=44.451、F组间=32.039 P P时点=0.000<0.05、P交互=0.000<0.05、P组间=0.000<0.05肌力评分 观察组46 18.64±5.42 23.76±5.00 26.57±6.16对照组46 18.83±5.49 21.51±5.64 23.60±5.64 F F时点=55.436、F交互=3.707、F组间=3.287 P P时点=0.000<0.05、P交互=0.026<0.05、P组间=0.073>0.05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注:at、aP示组内比较检验值,bt、bP示治疗前组间比较检验值,ct、cP示治疗后组间比较检验值。
组别 例 时间 IL-6(pg/mL)IL-10(pg/mL)TNF-α(ng/mL)观察组46 治疗前 17.95±5.53 5.17±1.73 1.82±0.64治疗后 11.57±3.7 10.89±3.36 1.06±0.62 at 6.503 10.265 5.785 aP <0.001 <0.001 <0.001 46 治疗前 18.47±4.11 5.33±1.77 1.85±0.57治疗后 14.74±3.22 7.10±1.49 1.42±0.63 at 4.845 5.189 3.433 aP <0.001 <0.001 0.001 bt 0.512 0.438 0.237 bP 0.610 0.662 0.813 ct 4.383 6.994 2.762 cP <0.001 <0.001 0.007对照组
脑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肢体痉挛属中医“痉病”范畴。脑部血流不畅、经络受阻、闭塞不通,阴阳失调、张弛失衡而肌肉拘急[10]。
巴氯芬片是作用于脊髓部位的肌肉松弛剂,其能够通过刺激GABAB受体,从而抑制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的释放,抑制脊髓内的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缓解反射性、痛性肌肉痉挛[7]。火针散刺结合了针与灸双重疗法的特点,能够借火助阳、开门祛邪,又可温通经脉、补益气血。火针散刺可以促进皮肤下肌肉的牵拉感,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改善血液微循环,提高肌肉组织的营养供应,从而降低患肢周围肌膜、肌腱及肌肉等的物理性改变,进而改善肌源性挛缩[8]。火针具有高温消毒灭菌的作用,针刺后局部抗炎性物质聚集,可降低感染发生的风险,减少对肌肉组织的伤害[9]。可能是因为火针散刺能够促进血清IL-10合成和分泌,而IL-10具有炎症调控作用。
火针散刺有助于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促进肌力恢复,降低炎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