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红 张昭君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益”。[1]诸多学者和高校教师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从理论构建、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何红娟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必然性,从思政教育理念转换、课程开发等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提出策略和建议;[2]顾骏指出应加大课程开发创新力度,达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渗透、彼此融合的同向同行。[3]
高德毅、宗爱东提出应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强调高校教育应具备360度德育大熔炉的合力作用。[4]提倡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5]田鸿芬、付洪从顶层设计、项目牵引、民族意识三个层面设计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实践路径;[6]林流动探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要素,建议从理念、教师、教材、教法上找寻契合点,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教学共振和鸣;[7]陆道坤指出专业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思路。[8]
此外,很多一线教师结合教学经验进行了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和教学实践。
本文参考既有的研究成果,以流通学为例,从专业知识要点、思政内容契合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流通学各章节融入思政元素的内容和途径。并组合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流通学视角讲中国故事、中日对比和中国今昔对比等思政性质的教学环节,对高校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流通学课程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又名《商品流通学》,是我国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理念和目标是从宏观视角引导学生研究流通和零售动向,解读消费生活变化,预测流通经济未来。
流通学理论诞生于欧美、成熟于日本,却成长创新在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流通恰好是与人民消费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提高流通效率、改善流通构造、发展零售业态是切切实实的中国梦,是党和人民实现经济发展最终目标之一。
我国的流通业曾经是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然而短短几十年内,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摸索前行,我国人民的生活结构和生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流通学的内容、就发生在每个人身边、是每位同学都可以触摸到、感受到的切身经历;这些变化也是最好的、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流通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融入中国特色与中国创新,恰如其分,也极具说服力。
综上,课程特点为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可行性、必要性和合理性。
本课程明确课程定位、强化政治方向、注重思想引导。具体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从思想基础、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和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课程思政改革,力求达到专业知识与政治思想双收获的教学效果(见图1)。
具体改革思路如下:明确课程定位,以党政领导、家国情怀为教学思想基础,注重思想引导;夯实教学内容,融入比较研究、案例发表、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达成情感目标,加深爱国主义情怀;构建动态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同向共振。
教学设计中,以夏春玉教授的《流通概论》[6]为主要教材,同时参考了原田英生、田村正紀、石原武政教授撰写的日文经典流通学教材,以及吴小丁、洪涛、黄国雄、宋则教授撰写的代表性著书,共8本教材,抽选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1)教学内容设计
专业知识教学重点是学习流通概念、功能、社会作用。掌握流通主体、要素、载体、战略、竞争、服务等现代流通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理解流通作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其变化直接影响生产和消费主体,反映经济走向。
思政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纷繁复杂的流通和商业变化的表象背后,是党和国家正确的领导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在不破坏流通学课程的理论体系、逻辑框架和内在知识结构前提下,结合每章节内容,深挖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巧妙自然地融入思政内容。
(2)课程设计与安排
教学对象为大三学生。每周3学时,共16个教学周、48学时。教师理论授课38学时,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10学时。
2.教学实施方法
本课程特点是教学主体双向性、教学方法多样性、教学过程系统性、教学效果有效性、教学目的思政性。
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是将9种教学方法有机组合。以系统讲授为基础、以思政内容为连接点、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以比较分析和现场教学为具体的方法手段。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贯穿课程始终。其他教学方法根据各章节内容选择。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切实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表1 流通学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设计
此外,思政内容与各章知识相关联,自然融入,巧妙连接和互补,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同向共振的教学目的。
3.教学案例
以下,以第四章零售为例详细阐述。
步骤1:理论讲解、思政点题(教师主导):滚动教学起点
(1)专业知识要点:业态变迁、理论假说等零售业态新知识的讲解。
(2)思政内容契合点:中国流通和零售业——从经济发展瓶颈到领先世界。
(3)知识目标:理解零售概念、功能、业态诞生背景、发展和趋势。
(4)情感目标:感受创新精神和中国价值。
(5)预留作业:分组、抽签、选题、发放调研表格。考察天津零售业态。
步骤2:学习体验、思政体会(学生主导)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和课题要求进行实地考察观测。指导学生从立地选址、营业时间、商品品目、店铺运营等侧面详细观察百货店、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等各种零售业态。理解零售业态的特点、异同点和优缺点。
通过参与调研,增加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即可检证课本知识,又可亲身体会在党的领导下消费生活的变化。
步骤3:解惑答疑、思政解读(教师主导)
(1)专业知识要点: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日本大荣、法国家乐福、美国沃尔玛)。针对学生调研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思惑共同交流讨论予以解答,引导学生从实践反思理论知识。
(2)思政内容契合点:中国创新的零售业态、零售技术、零售模式、零售企业案例(阿里巴巴、京东等)。
(3)知识目标:对中国、日本的各种零售业态和流通企业进行对比分析。
(4)情感目标:思索探究、比较思辨、民族品牌、伦理道德、企业社会责任、服务战略、企业家精神 、匠人精神。
(5)预留作业:指导各组发表。
步骤4:撰写案例、小组发表、思政感悟(学生主导)
(1)学生发表、团队精神。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2)学生互评。
(3)自己看,自己体会和感悟,自己发出爱生活、爱党爱国的声音。
步骤5:拓展思辨、思政统领(教师主导):滚动教学终点
(1)专业知识要点:教师对每组学生发表进行汇总点评。从更专业、更深层次的角度对第四章理论知识等整体内容进行总结和深化。
(2)思政内容契合点:中国消费生活、零售业态今昔对比;疫情期间中国流通企业的作用(2019-2020-2学期新增内容)。
(3)知识目标:实现理论知识的补充、完善、延伸、拓展与升华。
(4)情感目标:再次感受民族自豪、中国流通企业特色和中国价值。
(5)预留作业:预习第五章。
综上,通过滚动式教学推进,师生交互主导,使流通学知识和思政内容延伸互补、有机结合、高度统一,顺利完成了第四章内容。学生的课堂参与、课后学习延伸以及评教率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共振效应的教学目标。
本文在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流通学为例,通过教学思路提示、教学框架设计和具体章节教学案例的阐述,探索了课程思政改革中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共振效应。
本文结合流通学各章节内容,详细论述了相关理论知识点中穿插和融入思政元素的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和实施路径,提出了滚动式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更好地适应社会、树立科学客观的辩证唯物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加深爱党爱国的中国情结。今后,课程团队与时俱进,增加疫情期间流通企业作用解读等时事内容,不断完善和修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行流通学课程思政改革。
本文提出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流通学课程内容设定,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如果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找到各自思政契合点进行修改和完善,也可以为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战略管理、创业管理等文科工商类课程提供实施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