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文化现状等原因决定了社交场合中英语和汉语聊天話
题各有差异。分析社交场合中的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提出建议,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东西方;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9-0006-02
当今世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上虚拟世界,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每个种族、民族或文化群体都拥有自己固定的文化判定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化的背景下,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话题,而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不同的理解方式必然会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及时了解不同的文化模式,了解聊天话题的差异,有效地克服交际障碍,是现代交际顺畅和成功的关键。
1.研究社交场合中的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差异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或环境”[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通向世界的桥梁。然而在一些社交场合,大多数中国人因为英语口语差、胆怯,担心引人笑话而羞于开口。有的虽敢于表达,也因不懂选择合适的话题,导致了冷场或尴尬,妨碍了交流质量。
不同的文化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行为准则[2]。了解他人,首先要了解对方所在国的文化模式、行为准则等,才能与他人有共同话题,畅快交流。面对新的世界,新的挑战,人们急需迈出国门,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言语规则等,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吸取其精华,推动交际的顺畅进行。
2.东西方社交场合中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差异的调查研究分析
为了了解东西方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差异,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对外资企业办公室职员、学生、广交会人员、部门经理和事业单位职工等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8份,了解人们的英语交流、交际情况和英语文化渗透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以增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本调查就有关人员在中文和英语语境下谈话的内容、女性话题、男性话题和禁忌话题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东西方话题差异如下:
2.1 东西方语言在称呼、情感表达和接受赞美方式上的差异。
东西方社交场合下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称呼用语、招呼用语、就餐语言、表扬用语和告别语等方面。具体如下:汉语交流中,多以“X经理”、“X医生”等职务或职业来称呼对方;见面通常以“你吃了吗?”开始交流;对待他人的表扬,多以“just so so”回答;告别之前,还要说些客套话,如“太晚了,我该走了”或者“慢走,下次再来”等。西方多以“uncle”、 “MRs.”、“MR.”等称呼对方;谈话者通常以天气(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兴趣爱好(Whats your hobby ?)等引出两人的交流;多用“thank you ”回应他人的赞扬;告别用语都说“bye” 、“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w. We enjoyed the evening very much. Thank you ”。西方的交际场合中,人们更委婉、客气和含蓄。
2.2 东西方社交话题的差异。
在中文的社交场合,人们选择的话题各种各样,无奇不有,小到个人的年龄身高、兴趣爱好、婚姻家庭、朋友亲戚、孩子教育情况、工资薪水、身体状况、公婆妯娌、邻里乡亲、未来计划和发展……大到潮流时尚、文学电影、体育赛事、国家政治时事、经济科技等。因性别和心理差异,女性们倾向于和生活有关的如饮食、时尚、服饰、家庭、工作、孩子、婆媳和夫妻关系等话题。90%的男性们则更喜欢政治、经济、体育、运动等话题。
西方社交场合中,外国人喜欢谈论一些轻松愉悦的话题,如:天气、运动、工作、学习、兴趣爱好、假期安排、国际局势、电影电视节目等。在西方社交场合下,西方男女聊天的话题有很多相似,他们会在一起同时讨论运动、工作、学习、兴趣爱好、假期安排等,他们更注重家人一起时的其乐融融、和谐友好的氛围。
东方社交场合中,大家无所不谈。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工资收入、年龄和婚姻状况等都是中国人喜欢谈论的话题。然而,西方国家视这些话题为个人隐私,严格保护和尊重个人隐私。老外不喜欢在就餐时谈论工作和家庭,他们在办公室或会议室里谈工作,在餐厅时享受美食,享受闲暇时光,工作和私人情谊分得清清楚楚,从不混杂在一起。
2.3 同一动物、颜色词汇等在习语、谚语、成语中意义不同。
因为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在英语和汉语的交谈用语中,很多动物词汇、颜色词汇等在俗语、谚语、成语中所承载的意义也就会存在差异。同一动物词汇因为不同的文化内涵,表达的意义不同。例如:很多中国人知道“强壮如牛”,但面对“as strong as a horse”则有点迷惑了。
同一颜色词汇在不同的民族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带有各自显著的文化烙印,意义也不同。例如: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喜庆、幸福、好运、吉祥如意。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挂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而在西方,红色有亏损、流血的含义。
综合以上的调查和分析,发现: 英语和汉语在交谈用语中存在如此多的差异,如果不了解清楚,必然会产生一些笑话,给交际带来一定的障碍,影响商业贸易和生活的有序进行。熟悉社交场合下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的异同,才能确保现代交际顺畅进行。
3.应对社交场合中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的策略
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中西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且这些文化差異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排除文化差异障碍,获得交际的成功,必须掌握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注重学习和对比中文和英语聊天话题的差异和禁忌,为顺利交流扫除语言障碍。
3.1 明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同国家的语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性。不了解一门语言所具有的文化,就无法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这门语言。因此,在学习英语本身的语法、词法、篇章结构等语言规则的同时,也要学习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比较客观、全面地认识英语文化的要素,以新的洞察力审视和认识本国文化,进而在国际交往中做到知己知彼,推进交际的有效有序进行。
3.2 采用多种途径,增加外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材料。”[4](胡文仲,1994:84-85)。绝大多数人可以多读一些英语现代文学作品、英语原版小说,多看英语报纸(如China Daily, Times)和英语杂志(如英语世界、英语学习等),多听时事新闻(BBC News、VOA),多阅读一些包含西方国家文化知识的文章 ,我们可以从这些材料中学习,在英语交流中要选择适当的话题,避免问一些诸如:“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 “How much do you earn?”、“ How much is your car?”等问题,以免引起对方的误解。
有选择地多观看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英文电影、电视和录像,更直观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吸收优秀文化,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形成文明的素养。想了解社会文化,可以看《飘》、《唐顿庄园》、《绿皮书》、《罗马》、《绝望主妇》等。留意这些影片中的日常生活场景、交流的内容和方式,观察人物的神情、动作等语言以外的交际手段,善于从影片所显示的内容寻找、搜集有关文化知识的各个方面。
比如,在《绝望主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四位女主角经常会带着自制的饼干甜点等参加小聚会,她们互相的称呼、处理问题的方式和互相赞扬的方式也与东方截然不同。当善长制作糕点的Bree带着精巧的糕点等拜访邻居时,邻居们都是“excellent”、“wonderful”等赞美之词,Bree也很愉悦地接受,并报以“Thank you ”。频繁出现在影片中的交际英语,必将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观众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越来越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可以去世界各地旅行,让孩子们参加各类夏令营,熟悉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和伙伴们共同生活、共同完成各项任务,与他人进行思维碰撞和交流,学会团队合作,建立友谊,提升英语能力。视野的开阔更容易培养胸中有丘壑、有深度思想和有趣灵魂的孩子,提升其各方面的能力。
3.3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类,培养文化品格。
实际生活中,中外文化互相渗透,相互交融。万圣节、圣诞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在国内很流行,我们可以充分抓住身边的机会,感受其别样的异国文化和氛围。对比中国的中秋节、春节、端午节等,理解中外文化,掌握异国和本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分析其与本族文化的差异,对比和消化各种异同,认同和吸收优秀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培养自身的文化品格,同时有助于自身批判性思维的成长。
4.结语
网络时代,信息瞬息万变,语言越来越丰富多彩。社交场合中,东西方聊天话题的差异也随之在不断更新和变化。紧跟时代,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逐渐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培养良好的文化品格,减少交际中的误解和失败,促进文化的交融,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2]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2):90.
作者简介:沈冬妮(1973-)女,江苏省无锡市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