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微创手术患者胆囊破裂后抗菌药物应用对手术部位感染影响的研究

2020-07-21 07:57:36李东峰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7期
关键词:粒细胞胆囊微创

李东峰

(辽宁省北票市康宁医院,辽宁 北票 122122)

在临床中,胆囊结石、胆囊炎等胆囊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常用的一种术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1]。但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患者有较大的风险出现胆囊破裂现象。胆囊破裂,是指在切除胆囊或者将胆囊取出的时候出现结石外溢或者胆汁外溢的现象[2]。一般而言,若患者在手术中出现胆囊破裂现象,外溢而出的胆汁中的细菌有可能感染患者的手术切口,而在此时是否采用抗菌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时临床中一个较大的争议。有研究表明,应用抗菌类药物进行预防性处理,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3]。而本文旨在探讨并分析胆囊微创手术患者在胆囊破裂后应用抗菌药物对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院选取胆囊微创手术患者80例,时间范围为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纳入标准为:①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5~65岁;②均自愿接受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且术中均出现胆囊破裂现象;③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支持同意参加本研究,已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为:①术前48 h内曾服用过抗菌药物的患者;②患有严重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③经检查为急性胆囊炎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0例胆囊微创手术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为25~63岁,平均年龄为(45.84±10.32)岁;病程为12~18个月,平均病程为(16.25±2.07)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28~65岁,平均年龄为(45.18±10.36)岁;病程为14~20个月,平均病程为(17.45±2.35)个月。观察两组胆囊微创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研究。

1.2 方法:胆囊微创手术方式:患者平卧进行全身麻醉,于脐孔上缘1.5~2 cm处做一横行切口,采用气腹针进行腹腔穿刺并建立二氧化碳气腹;选用三孔法,腹腔镜的监视之下将10 mm Trocar置入患者的剑突下偏右侧的位置,将5 mm Trocar置入患者的锁骨中线右肋缘下;将患者的胆囊三角区域充分暴露出来,注意解剖患者的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并检查是否存在穿刺损伤情况;在胆总管壁0.5 cm的位置用2枚可吸收夹夹住,以夹闭胆囊管的近远端,从二者的中间部位剪断;分别采用可吸收夹对胆囊动脉前支和胆囊动脉后支进行夹闭,而胆囊动脉的远端则进行凝断处理;将胆囊颈提出,并在离肝脏0.5 cm的位置切开胆囊浆肌层,并采用电钩对胆囊进行游离处理,后将胆囊进行切除并取出;取出胆囊之后,检查胆囊管、胆囊动脉、胆囊床等组织,确保无异常情况[4-5]。对照组胆囊微创手术患者不采用任何抗菌药物。观察组胆囊微创手术患者则接受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选择药物头孢西丁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天2次,每次2 g,连续使用2 d[6]。

1.3 观测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粘连部位分布情况、术后中性粒细胞和术后血白细胞。其中两组患者的粘连部位分布情况包括胆囊三角粘连、胆囊与周边粘连等。

1.4 统计方法:本研究的统计学软件版本为SPSS 22.0,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值”的形式进行表示,t值进行检验;而计数资料则采用“%”的形式进行表示,卡方进行检验。若检验的结果为P<0.05,则可以表示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胆囊微创手术患者对比手术时间和粘连部位:观察组胆囊微创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4.81±4.61),对照组胆囊微创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4.29±4.36)min,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胆囊微创手术患者中,胆囊三角粘连者14例(35.00%),胆囊与周边粘连者13例(32.50%);对照组患者中,胆囊三角粘连者18例(40.91%),胆囊与周边粘连者16例(40.00%);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比较2组胆囊微创手术患者的术后相关临床指标:观察组胆囊微创手术患者的术后中性粒细胞为(72.61±14.32)%,术后血白细胞为(9.14±1.24)×109/L;对照组胆囊微创手术患者的术后中性粒细胞为(82.54±15.64)%,术后血白细胞为(12.39±4.25)×109/L;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5.00%,对照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7.50%,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两组胆囊微创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和粘连部位对比

表2 对比两组胆囊微创手术患者的术后相关临床指标

3 讨 论

在临床中,患者在进行胆囊微创手术时,极易出现胆囊破裂的现象;由于胆囊内的胆汁中可能含有细菌,因此有一定的风险造成术后切口感染[7]。但是针对是否应用抗菌药物,目前并未达成统一结论。有研究报道表明,在胆囊微创手术前采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8]。但是对于部分存在较低风险因素的患者而言,其胆汁多为无菌,因此不需要接受抗菌类药物。不过对于高风险的患者(糖尿病患者、高龄患者等),采取抗菌药物是必不可少的[9-10]。

在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4.81±4.61)min、住院时间为(5.14±0.34)d,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4.29±4.36)min、住院时间为(5.64±0.48)d,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中,胆囊三角粘连者14例(35.00%),胆囊与周边粘连者13例(32.50%);对照组患者中,胆囊三角粘连者18例(40.91%),胆囊与周边粘连者16例(40.00%);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中性粒细胞为(72.61±14.32)%,术后血白细胞为(9.14±1.24)×109/L;对照组患者的术后中性粒细胞为(82.54±15.64)%,术后血白细胞为(12.39±4.25)×109/L;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5.00%,对照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7.50%,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胆囊微创手术中,若患者出现胆囊破裂现象,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选择是否使用抗菌药物,若患者的危险因素较低则不必采用抗菌药物。

猜你喜欢
粒细胞胆囊微创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