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梅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200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临床多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现象等,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且传播途径广泛,若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该疾病大面积流行[1]。目前,临床尚未找到针对手足口病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做好预防工作,减少手足口病发病率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小儿手足口病的基本特点、治疗与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如下分析。
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的60例幼儿,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0.5~5岁,平均(2.15±0.75)岁。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0.65~5岁,平均(2.18±0.7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幼儿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常规健康宣教
对照组给予患儿家属常规健康宣教、指导其正确用药、并严格落实消毒及隔离措施。
1.2.2 预防控制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具体如下:(1)督促患儿于每日饭前便后使用洗手液洗手,防止接触患病儿童;(2)室内保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干净整洁,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手足口病流行时期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尤其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所穿衣物每日进行清洗;(3)对幼儿园等幼托机构,确保教室良好的通风,同时消毒幼儿玩过的玩具以及用过的桌子、椅子、餐具等,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发现幼儿出现疑似病症时,及时上报教育机构,并且立即到医院进行咨询就诊,争取获得最佳治疗时间,并根据病情的控制由教育部门决定放假,避免幼儿发生交叉感染;(5)有效利用公共区域,采用海报、多媒体等方式宣传疾病相关知识,提升幼儿以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6)给予幼儿营养支持,并强化身体锻炼以提高免疫力;(7)加强医护人员针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培训。
记录两组不同年龄段手足口病发生率,并做对比。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手足口病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年龄段手足口病发生率对比[n(%)]
常规抗病毒与镇定药物容易损伤患儿肝功能,导致肝功能出现异常,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则会加重患儿肝脏负担,均不利于患儿的身体发展[2]。因此小儿手足口病重在预防控制,通过有效的预防对策,以减少小儿疾病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足口病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在常规教育基础上给予预防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手足口疾病发生率。分析其原因为:通过督促幼儿饭前便后使用洗手液洗手,注意手部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幼儿与患病患儿接触,阻断传染源[3];家庭环境以及幼儿园等幼托机构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定期消毒幼儿玩过的玩具以及使用的餐具、桌椅,避免幼儿出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有利于减少病原的传播;合理饮食与适量运动能够确保幼儿营养得到有效补充,提高幼儿抵抗能力;公共区域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幼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有利于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幼儿园等幼托机构疑似病症发生时,及时上报教育局,立即到医院咨询及就诊,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幼儿实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手足口疾病发生率,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