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经济适用型民居设计研究

2020-07-21 07:25王开莉
四川建筑 2020年1期
关键词:字型民居彝族

袁 铿, 许 雪, 王开莉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分院,四川成都 610000)

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以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项目为载体实施了彝家新寨项目建设。马边彝族自治县是当地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受四川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委托,参与马边县柏香村彝家新寨建筑设计,并就科研、规划、设计、建筑节能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对于马边县贫困山区彝家新寨的建设,是马边县最大的民生工程,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破旧、低矮、潮湿的“三房”,一度成为马边极度贫困的集中体现。本课题以村寨的整体规划、建筑设计为出发点,综合考虑贫困村民经济条件,告别“三房”、住上亮堂的新房、过上现代定居生活,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更是马边贫困山区村民急迫的愿望。

1 立项背景

1.1 国家扶贫政策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特制定本纲要中央重点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其中重点强调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持力度。另外《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我省将重点支持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

1.2 国内贫困村危房旧房改造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贫困山区民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建筑方案选用不合理,无建筑师参与。规划往往随意摆布,各家相互仿照,没有特色。

(2)结构设计不合理,无正规设计图纸,施工随意性大。

(3)施工人员技术欠缺,依照经验施工,质量无保障。

(4)建筑材料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情况严重,影响质量,村民无法评估新建建筑经济效益。

1.3 马边彝族传统村落现状

西南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在整个地区总人口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且大部分位于贫困山区。马边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横断山脉东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马边河纵贯全境,乡镇、村寨沿河座落,犹如串珠摆布,整个马边河流域是一个以山高、坡陡、谷深、切割大为特征的山区县,山上植被密布,风景秀美。马边彝族自治县人口 17.3 万人,彝族占37 %。马边彝族为一户一屋的小家庭,数户或数十户杂错相邻,形成自然村落。

2 现场调研

2.1 彝族新村优秀案例解析

2.1.1 乐山象鼻村彝家新村

象鼻村2014年被列为市级彝家新寨建设示范村。象鼻村彝族新寨样板房分为彝族民居和汉族民居两种,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惯及风俗进行打造,彝族民居突出彝族符号,在屋顶、房饰、窗棱、墙角等方面采用了红黄黑三基色;汉族民居多采用木条,斜坡瓦,砂石墙裙,象鼻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溪谷特色,彝族新寨在设计上,曲径通幽、豁然开朗(图1)。

图1 乐山象鼻村彝家新村

2.1.2 马边烟峰乡彝家新寨

烟峰村全省最大的彝家新寨。烟峰村彝家新寨规划占地71 ha,总投资2.6亿元,采用“村民出一小部分,政府统筹、统规、统建”的模式建设(图2)。

图2 马边烟峰乡彝家新寨

2.2 柏香村调研

2.2.1 柏香村概况

本次研究,选址为马边柏香村位于马边县城东南部,距离县城5 km,距劳动乡人民政府9 km,全村566户2 029人,其中彝族 289户1 199人,属彝汉杂居村。全村有土墙房、茅草房和木板房“三房户”180户(图3)。

图3 柏香村住宅现状

由于地处山区,马边彝族气候相对比较潮湿,木质结构建筑现已出现发霉、腐烂等问题,结构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村寨、院落环境条件差,均为泥泞路,交通在雨天基本无法正常通行。进寨交通困难,道路过窄,部分路段过于陡峭。由于屋顶构造和瓦板安置得不够科学,且没有防水层等,导致雨天漏雨。屋内地面尚未硬化,使得雨天屋内也可能会泥泞不堪。火塘上方缺少排烟设施,致使整个房间里的木制框架都被烟熏得漆黑,很难再辨别出上面的雕刻花纹。在昏黑的屋内,除了老旧的电视机,看不到其他任何现代生活设备。各种农用肥料、饲料被堆放在屋内。再看到村民们的穿着,这样的状态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两个字——“赤贫”。

2.2.2 “彝家新寨”聚集点现状剖析

位于以柏香村11组、12组聚集点,小地名分别为肖家坪、干岩子为设计基地,开展 “彝家新寨”的研究规划和设计。

2.2.2.1 山水格局分析

聚集点周边三山环绕,位于山谷之地,呈“三山围合”之态,两山间河沟泻下,聚集点近河沟呈两片分布,其选址注重山水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价值和为生之道。

2.2.2.2 地形地貌

聚集点海拔800~1 300 m,相对高差较大,呈西南低东北高之势。用地坡度多集中在10~24°间,不宜作为整片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点刀河沟地带坡度大,达40°以上,其用地不宜建设。聚集点用地较为紧张,不宜成片开发。

2.2.2.3 肌理分析

(1)建筑:点状分布,平面形成为“一”字型和“L”型。

(2)院坝:依附建筑,相辅相成,形状不规则。

(3)水系:河沟明显,小溪流纵横。

(4)道路:横向主道,其他枝状分布,顺应地势。

(5)农田与林地:农田与村庄相融,林地点缀其中,且环绕村庄。

2.2.2.4 自然环境

树木多、空气好,生态本底优良。

2.2.2.5 院落布局

聚集点对外为水泥路,但缺少公共交通工具,老弱基本为步行;入户路无硬化,马边多雨,常年路面泥泞。家家有院,乡土气息浓厚。

2.2.2.6 基础设施分析

(1)行路难——聚集点对外为水泥路,但缺少公共交通工具,老弱基本为步行,入户路无硬化见图4。

图4 入户路路面泥泞

(2)饮水难见图5。

图5 村内取水水井

(3)用电难见图6。

图6 电气设备落后且混乱

12组无变压器,电压不稳定。并且村内多数木结构房屋,电乱拉,火灾隐患大。

(4)环境差见图7。

图7 村内卫生条件较差

导致聚集点环境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缺污水处理,村民厕所与猪圈共建,排污没有处理,导致院间、道路污水多,气味难闻。

②缺垃圾收集,生活垃圾丢田间,院落内污染大,景观不好。

③缺自治管理,闲置地杂草丛生,堆柴、晒衣不雅观,院落不清理。

2.2.3 建筑现状分析

(1)建筑质量——聚集点建筑质量普遍较差,大部为木结构房屋,存在梁、柱倾斜等情况,经统计,聚集点内0.9 %建筑质量较 好,聚集点内17.12 %建筑一般,聚集点内81.98 %建筑质量较差。

(2)建筑高度—— 聚集点内除11组有一处3层的砖混结构建筑外,其余均为1层建筑。高度基本在5 m以下。

(3)建筑风貌分析——传统风貌:全木结构、小青瓦屋顶,该类建筑占聚集点建筑总量的63 %; 一般风貌:木柱砖墙,该类建筑占聚集点建筑总量的19 %。现代风貌:砖混结构、外墙贴瓷砖,该类建筑占聚集点建筑总量的18 %。

(4)建筑年代分析——通过走访调查,聚集点内建筑的建设年代大致可按三个阶段划分,分别是1970年以前、1970~2008年、2008年至今。每个时代建设的特征较为明显。

(5)住宅平面:L型布局、一字型布局;入口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卧室;厨房位于建筑山墙面或建筑最底端;每户在建筑一侧均有附属用房,作为养殖区及柴火、杂物储藏;卫生间为旱厕、分布在附属用房内或另行搭建;院落均布置在建筑前方,地面多数未硬化。

2.2.4 村民对住宅诉求

(1)建筑需求:现有木质结构房屋过于破旧,期望新建建筑,有一个稳固的房子居住。

(2) 平面功能:期望能与现代建筑功能贴近,因生活习惯,希望保留现有的部分功能,包括厨房面积希望在10 m2以上,附属用房内的养殖区、柴火杂物间等。

(3) 庭院要求:山区多雨,希望庭院可以硬化,便于晾晒水稻及玉米等。

2.2.5 建筑治理分类

本次研究提出保留改建、新建两类方式,具体划分为拆除新建、新增新建、整饬、改造四种类型。

2.2.6 单体建筑分项研究

(1)建筑体系:结合当地习俗、建筑风格等,分为木结构、砖结构、砖木结构。

(2)建筑形态:根据居民的需求可考虑布置一字型、L型、U字型等。

(3)建筑细节装饰:根据彝族民族特点、当地居民民风民俗等对彝家新寨增设装饰元素。

(4)院落布置:充分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习惯进行合理布置,包括建筑住宅区、厨房、卫生间、猪圈、生禽养殖区、柴火堆放、农产品存储仓、沼气池等。

(5)新建和改造:具体划分为拆除新建、新增新建、整饬、改造四种类型。

3 “彝族新寨设计”

3.1 住宅与住宅布局

(1)大院落、小院落——延续11、12组2个大院落,内部布局采用小院落(图8)。

图8 小院落设计

(2)分台建设——避免高填深挖,分台建设,丰富立体景观。

(3)半围合、组团式——增进邻里关系,错落有致,望得间山,看得见水。

(4)新、旧建筑和谐相融——新增建筑与老旧建筑组合布局。

(5)微田园——鼓励村民在新居前后开垦“微田园”,种植蔬菜瓜果。

3.2 建筑风貌控制

柏香村民居讲究因地就势,平面多为一字型或者L型,新建住宅为体现出对村民居住习惯的尊重,分为彝族及汉族两种风格,布局也近似一字型及L型。通过结合现状,因势就力,合理布局宅基地,使农民新居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映成趣。

3.3 单体设计

新建住宅分为彝族及汉族两种风格,布局也近似一字型及L型。结合现状,因势就利,合理布局宅基地,使农民新居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映成趣(图9)。

图9 合理布局宅基地

原有建筑体量比较小,青瓦、坡屋顶以及穿斗结构的梁柱是其造型上的典型特征。为延续原有民居的传统韵味,在建筑外形上保留传统民居的元素,如坡屋顶、青瓦等。墙面用深色线条划分,模仿穿斗的梁柱。墙裙采用当地石材贴面或深色抹灰,屋顶形式以近似小青瓦悬山双坡屋顶为主,辅以单坡屋顶;门窗等构件刷赭色漆,突出民居特征,局部通过装饰方法,嫁接原有木构穿枋,充分回收利用原有建筑可用部分。

图10~图15为一字型住宅和L型住宅的对比。

图10 一字型住宅原型

图11 一字型汉式住宅

图12 一字型彝族住宅

图13 L型彝族住宅原型

图14 L型汉式住宅

图15 L型彝族住宅

彝族的民居很重视室内装饰,特别是木板房和土墙房屋,一般都讲究室内装饰,室内多用竹或木板装饰而成。彝族屋檐往往比较宽,两边斜下,以便挂放工具或玉米、辣椒、南瓜等食物(图16),远远看去是一幅民族风情图案。

附属用房为养猪及柴火用房,充分利用现有建筑拆卸的材料,如屋顶青瓦,木结构梁柱、基础条石等。院坝地面采用当地乱石拼贴,围挡基础及石柱采用当地条石,栏栅则运用旧房拆卸木条进行拼接加工。

图16 屋檐两边挂放粮食

3.4 保留建筑维修改造

建筑的主体结构已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则建议原址重建。建筑的柱子、梁架、穿枋等主要部件保存相对完好,则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该建筑的原真性,可以维修的只是次要的装饰。对建筑进行加固、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对建筑外观不符合控制风貌的部分进行整饰,通俗说法即“穿衣带帽”,如图17所示。

图17 建筑外部整饰

4 成果

4.1 规划总平面

规划总平面见图18。

图18 规划总平面

4.2 单体住宅平面

本次规划提供分别为一、二、四、六、七、八共计六种户型,其中四、七为L型住宅,其他为一字型住宅。

举例一字型住宅和L形住宅的户型图。

户型1(图19):除附属用房建筑面积为58.93 m2,两室 一厅一厨房一卫生间,该户型呈一字型,布置较紧凑,功能齐全,基本无空间浪费,适合家庭成员较少,经济能力有限的村民。

图19 户型一首层平面图(一字型)(单位:mm)

户型4(图20):除附属用房建筑面积为96.92 m2,三室二厅一厨房一卫生间,该户型较呈L型,舒适度较好;卧室大小多样灵活设计,可满足不同的需求;客厅与两主要卧室均朝南设计,光线充足,适合家庭成员较多的村民。

图20 户型四首层平面图(L型)(单位:mm)

5 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探讨分析,结合马边彝族自治县区域民族文化特色,按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原则,大力推进:

(1)优美民居村寨的建设。

(2)着力打破交通瓶颈,硬化村寨主干道。

(3)体现民风民俗特色,浓缩彝族文化精华,建设特色民俗广场、服务站、小学、村卫生所、农家书屋等,提高贫困村综合服务水平。

(4)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塑造绿水青山休闲度假康养基地。

猜你喜欢
字型民居彝族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彝族海菜腔
中华传统造物思想视域下的戏曲服饰“十”字型结构研究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大倾角煤层无轨胶轮车运输的适用性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并行大口径管道“V”字型沉管下沟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