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钟的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流量大号“至道学宫”终于轰然倒塌。
不久前,这个宣称“美国人用尸体做人肉汉堡”“学英语会让人变傻”的微信公众号,因发布多篇充斥虚假信息、煽动公众情绪的文章,被微信平台予以封禁处理。
一个直观的感觉是,我身边并没有太多“至道学宫”的拥趸,更不会有人真的相信那些耸人听闻的谣言。然而,其流量数据却是扎扎实实存在的,其造成信息污染的范围不容低估。那些为谣言点赞并为其传播推波助澜的,正是很多人的亲人、朋友。当我们为那些荒诞无稽的谣言哂然一笑时,同样需要反思我们为阻止谣言传播尽到了多少责任。
谣言生产者利用人们的情绪炮制毒鸡汤固然令人可恨,但在这些有毒营销号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众多订阅者的盲信,同样是其有恃无恐的原因。流量时代,常识的力量弥足珍贵。这不仅关乎舆论场的监管和治理,也是每个网络参与者应当补齐的短板。
遗憾的是,当流量成为衡量媒介质量的最主要指标时,人们常常陷于一种无意识的盲从。象征点击量的数字疯狂地增长,独立思考的精神被不断磨耗,而那些理应成为三观定海神针的常识,也被众媒语境下喧嚣的声浪所掩盖。
早些时候,因出狱而再度走红的周某齐,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几年前,犯有盗窃罪的周某齐因发表“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言论,还因其酷似阿根廷革命家切·格瓦拉的造型,被网友称为“窃·格瓦拉”。在他出狱前后,据报道,有數十家网红经纪公司希望与其签约,希望利用他的形象和言论创造更多流量,以此攫取丰厚的利润。
在流量数据与商业价值画等号的背景下,怎样推陈出新,是对新媒体从业者能力的考验。诚然,新媒体传播规律要求传播者不能总是“一板一眼”,有时候需要反其道而行,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传播效果。然而,在审美与审丑之间,总归有一条不能逾越的界限。
多年以来,从“犀利哥”到“流量大师”,一些来自社会底层、具有特殊形象的人士,因为机缘巧合在网络炒作中大红大紫,又在流量价值被榨干后被人们遗忘。“窃·格瓦拉”的炒作并不新鲜,却距离“丑”与“恶”更近了。热闹与寂寞之间的反差,对他们本人而言何尝不是一种折磨。
至于像“至道学宫”这样成体系地忽悠粉丝的公众号,就是瞅准了因常识匮乏、信息接受不对称产生的偏见。一开始,偏见也许仅仅是一条并不明显的缝隙,然而,一旦被那些有意颠倒是非的传播者盯上,缝隙就会逐渐变成吞噬人心的深渊。
一夜走红、一夜暴富,流量经济确实给人带来了不少期待。然而,谁都不可能不经努力就轻易获得成功,谁都不可能不经坎坷就获得光明。那些在网络上“长红”的资深自媒体达人,往往对相关领域拥有长期积淀,以及具备对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遗忘常识、不尊重常识,往往会害人害己。
一个正常的社会,要对常识反复倡导,也要就是非对错进行有力辨析。我们不能任由浅薄空洞的流量营销占领舆论空间,让碎片式的娱乐段子解构社会应坚守的主流价值,纵容危言耸听的谣言蚕食三观,网络素养亟待改进,舆论传播环境亟需荡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