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式研修”:探索研训一体化新路径

2020-07-20 16:22甘琼英
中小学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实践

甘琼英

摘要贵州省因地制宜采取“课题式研修”模式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课题式研修是以课题研究贯串带动整个培训项目实施,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新模式。首先,创新培训组织管理,构建三级管理架构,组建多元培训师资,让培训资源辐射更多中小学教师;其次,优化培训课程设计,在培训内容、培训流程和培训方式上更强调专业性和实用性;再次,强化培训质量评估,注重培训过程管理,科学运用评估工具,助推培训取得实效。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题式研修;研训一体化;实践-反思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6-0050-03

组织开展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是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有效推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但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年来,贵州省因地制宜采取“课题式研修”模式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课题式研修是一种以实践-反思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主要载体,有针对性地融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教学前沿理论、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创新、职业理解深化等培训内容于一体,通过“课题引领+培训指导+自主研修”技术路径,有效支持和促进中小学教师学习和成长的培训模式。它既不是单纯地让教师申报课题、做课题,也不是像传统教师培训那样单纯就某个教育教学知识或技能版块开展培训,而是以课题研究贯串并驱动整个培训项目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研训一体化。

课题式研修不是简单的培训模式、培训思维的改变,而是一种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培训模式创新,一种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认识的超越。从2014年开始至今,贵州省已经组织实施两期中小学教师课题式研修项目,每期历时三年左右,在培训组织管理、培训课程设计、培训质量评估方面进行了较大改革,取得了高质量的培训效果,对参训中小学教师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创新培训组织管理

课题式研修创新性地构建三级培训管理团队,保障项目管理精细化;组建多元化优质师资,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所有培训学员都要成为课题研究人员,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1. 构建三级管理架构

一是省级层面的“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和“省教育科学院”。前者主要负责拟定下发相关文件,划拨研修经费,审核研修验收成果;后者负责承办研修具体培训工作,包括制定培训方案、组织培训开展、进行立项课题成果验收结题和成果推广等。二是市级层面的“市(州)教育科学研究院(所)或教研室”,负责提供市(州)高校、教科院(所)或教研室、一线骨干名师专家推荐人选,协助省教育科学院管理所属市(州)立项课题的培训、研究指导、结题准备与成果推广等。三是课题组层面的名师工作室或课题主持人,负责组织开展课题自主研修和完成课题研究工作。此外,培训由省教育科学院相关业务副院长任项目专家组大组长,各市(州)教科院(所)院(所)长和省级专家任各专家组双组长,以保障三级课题管理的有效实施。

2. 组建多元培训师资

根据课题式研修项目的实施需要,贵州以全省九个市(州)为划分标准,根据立项课题所属市(州)将其划分为九个组,每组指定一个包含7~8人的专家团队。每个团队均从高校、省教育科学院、市(州)教科院(所)的专家及一线中小学名师中按照一定比例选拔组成,所有专家均需具有正高级职称,科研能力强,并且熟悉该组立项课题的研究领域。每个课题按主持人所在学校所属地划归相关市(州)专家小组进行专业指导。此举意在加强省级专家高水平指导,发挥市(州)专家熟悉当地教育情况的优势,并促进学员或其所属学校与专家在项目结束后的后续合作。

3. 辐射带动更多培训对象

按照课题式研修项目的要求,所有学员都要参与课题研究成为课题成员。在每期培训项目中,全省一般立项40~50个课题,每个立项课题成员含课题主持人在内共计10人,每期共可培训教师400~500人。培训同时要求每个立项课题在自主研修阶段辐射带动课题组外10名左右教师或教研员自愿参与,因此每期项目扩大培训对象400~500人,辐射带动了更多教师或教研员的专业成长。

二、优化培训课程设计

课题式研修以立项课题的验收结题为任务驱动,通过精心设计培训课程,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方式,促进参训教师在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的提升。

1. 培训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中小学教师本就生活在科研的土壤中,是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天然的思考者和研究者。课题式研修以课题培训作为引领,引导中小学教师针对基础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关键性、实践性问题自拟选题进行课题申报,从而保证了培训内容设计与参训教师的实际工作需求相一致。同時,立项课题不是传统的仅由课题主持人自行组织开展研究并结题,而是由项目组织实施单位针对所有立项课题进行引领式培训,从而有效激活参训教师的实践知识,解决教师的实践问题,培养教师成为反思型实践者。

课题式研修培训课程包括三个模块,内容涵盖科研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职业理解与认识等。第一个模块是研究准备模块,主要通过专题报告使教师了解培训理念和要求。第二个模块主要通过专题培训,引导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促进教师实现专业能力提升。第三个模块主要通过建构自主研修工作坊,为教师提供系统的科研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激活参训教师的实践知识,为其提供疑难问题解决路径。

2. 培训流程:突出主体性和阶段性

课题式研修项目的培训流程,共包含培训课题申报与培训管理顶层设计、课题培训的任务驱动与“学习共同体”的团队研修、“实践共同体”的结题与成果推广三个阶段。课题式研修的培训模式可概括为“四主三管理四环节”。“四主”是指培训活动的四方主体,包括高校导师、教科院(所)导师、一线中小学名师导师、立项课题组全体成员及课题组辐射教师。“三管理”是指培训项目实施省、市(州)、名师工作室或课题主持人三级管理。“四环节”是指“外出学习、集中培训、个别指导、自主研修”四个培训环节。

3. 培训方式:突出合作性和参与性

课题式研修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克服传统培训中“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通过任务驱动,采取外出学习、集中培训、个别指导、自主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为培训教师和参训学员搭建了一个平等、合作与分享的互动平台,实现了培训目标从培训作为技术员的教师向培训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转变,培训模式从训练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有效激发了教师研修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一是外出学习。如组织课题主持人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教师教研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参观上海优质中小学校并参加听评课活动等,以促使学员學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要求每名参训教师外出学习后撰写一篇学习心得,记入培训手册,并在课题组内进行交流分享。

二是集中培训。针对立项课题全体课题成员以及各市(州)所有立项课题全体成员,课题式研修项目分别组织开展每年两次的省级集中培训和每年一次的市(州)集中培训,主要通过专家讲座、课例示范、“优秀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展示+专家点评”等方式进行,旨在促进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显性知识,引导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和评价。

三是个别指导。主要包括专家组“送教下乡”和课题研究“导师制”两种方式。前者是指各市(州)教科院(所)院(所)长组织本地区专家组到每个课题主持人所在学校进行每年1~2次的课题研究指导,课题组成员集体参加;同时为每个课题组配备一位导师,以便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是自主研修。主要包括课题组集中讨论、主题式课题研修、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辐射带动四种形式。课题组集中讨论,是指就课题研究中的重要研究阶段如开题准备、中期检查准备、结题准备、研究报告撰写等召开集体会议,总计3次或以上;主题式课题研修,是指课题主持人需不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由各子课题负责人汇报研究进展或组织优秀教师进行课例展示,在学校或教科所(教研室)进行集体研修,总计2次或以上;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是指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辐射带动,是指邀请项目外教师或教研员参加课题研究,以辐射带动更多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培训质量评估

课题式研修项目的质量评估不是仅看参训学员的结题报告撰写得多么精彩,而是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员在培训中获得成长。在培训项目质量评价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注重培训过程管理

课题式研修实施省、市(州)、名师工作室或课题主持人三级管理,既保证了项目管理的精细化,又能使培训时间、场地、设施和教具等得到充分保障;同时项目纳入“国培”或“省培”计划,培训经费由其全额划拨,保障了不同类型学校尤其是乡镇小学、初中以及村级学校参训教师的培训经费。

课题式研修项目还加强基于培训过程和效果的质量评估,如制定并使用培训手册,其中包括课题组信息登记、培训日志、培训任务、外出学习记录表、自主研修记录表、研修心得体会、专家过程指导记录表、典型案例、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内容,以此强化过程管理,保证培训评估客观可信。

2. 科学运用评估工具

每期课题式研修项目伴随立项课题结题历时2~3年。项目实施中通过系统性科研知识和相关教育教学知识的集中培训、课题组案例及实践性研讨、教学示范、互联网建群讨论、远程培训,以及项目指导专家与学员或其所在学校间的后续合作,保证了培训的长期性和有效性,促进了学员的可持续发展。如黔西南州一个立项课题组成员通过创新中学生物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课题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课题主持人也从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专家型名师。

我们通过开发评估工具,确定严格的培训成果评估标准。如针对立项课题的考核,评估指标包括集中培训(占20%)、个别指导(占20%)、课题组自主研修(占20%)、结题报告(占30%)、总结反思(占10%),综合评定采用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级评定法。其中立项课题被评为不合格的,需要利用3~6个月进行修改,重新评定合格后颁发结题证书,不合格则不颁发证书;被评为合格及以上等级的立项课题除会获颁“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结题证书”外,优秀立项课题还有机会申报省级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或教学成果奖,甚至是全国性重点关注研究项目。

(编辑 王淑清)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贵州为例”(课题批准号:FGB1606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