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豪 解庆福
摘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国家人才需求、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学校文化传承为依据,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学术型中学”的特色发展道路,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探索。建设学术型中学旨在回应党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探寻优质中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其基础是“实验性和研究型”的学校性质,蓝图是学校的“OLWH”立体发展模型,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培育教师的学术能力、坚守课程的学术取向、提升学校的学术品质。
关键词 高品质学校;学术型中学;多样化办学;“OLWH”立体发展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6-0012-03
中学多样化发展是破解基础教育同质化问题、引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路径,多样化发展的具象形式就是每所中学的特色发展。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东北师大附中”)以国家人才需求、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学校文化传承为依据,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國际化的学术型中学”的学校特色发展道路。东北师大附中所倡导的学术型中学,是指通过持续推进各个教育环节学术文化的建设,铸就教师的学术思想,塑造学生的学术素养,发展学校的学术品质的高质量学校。它是中学多样化办学中的一种高品质发展的学校样态,是一种正在探索的学校类型。
1. 回应党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是每一位中国教育者都无法回避的世纪难题,“中兴事件”“华为事件”让每个中国人都清醒地认识到核心科技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与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文件在关于学生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无不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用了重大篇幅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阐述。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是教育,主阵地在学校。中学阶段是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中学教育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基础素养保障。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教育的责任担当和光荣使命。党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中学调整办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更是东北师大附中提出建设学术型中学的直接动因。
2. 探寻优质中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如果说创新是新时代的主题,那么“公平而有质量”就是新时代教育的主题。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8%。[1]这预示着中国教育的关注点已经由普及教育走向了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出路绝不是在基础教育中进行“削峰填谷”式的改革,而是通过特色发展使“弱校”实现弯道超车,使“优质学校”实现品质提升。因此,以学校的特色发展推动办学多样化,最终助力不同类型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就成为中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东北师大附中通过70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跻身于国内优质中学的行列,而建设学术型中学就是东北师大附中进一步提升自身品质的重要选择。
1.“实验性和研究型”的学校性质是根基
1950年9月1日,在学校的第一届开学典礼上,东北师范大学的领导就明确提出了附中的性质和任务:“首先,应该完成普通中学所应完成的任务;其次,学校具有实验中学性质;最后,应成为师范大学学生教育实习基地。”[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北师大附中就开展了“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改革实验,60年代开始“一条龙”(小初高连接)教学改革实验,80年代开始“五以”教学思想改革实验,90年代进行了分层次教学、学分控制的系统选修课实验,21世纪初进行了“优效”教学改革实验。
东北师范大学在创建附中时就确立了学校实验中学的性质,第一代东北师大附中的领导和教师又都来自大学,他们带来的大学实验和研究精神在附中不断被传承,使学校从教改实验校逐渐发展为实验性、研究型中学。新时代,东北师大附中确立了学术型中学的学校性质定位,旨在实践更加前沿的教育改革实验、促进更具开创性的教师学术成长、培养更具创造力的学术型学生。从实验性中学、研究型中学到学术型中学,东北师大附中的发展过程既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又展现出理论的承接和逻辑的递进。
2.“OLWH”立体发展模型是蓝图
任何实践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学术型中学作为一种探索中的学校发展模式,要想从理论走向实践,也必须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学校以东北师范大学“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引领,设计了包含“OLWH”立体发展模型和立体治校方略的学术型中学理论体系。“OLWH”立体发展模型是东北师大附中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的理论基础:“O”指一个原点,即建设学术型中学,“L、W、H”分别指发展的“长、宽、高”三个维度。其中,长度指以学科建设与学术型教师培养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宽度指以制度建设与学术型校园建设为重点的协调发展;高度指以课程建设与学术型学生培育为重点的特色发展。
为了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充分发挥出“OLWH”立体发展模型对学校发展的指导作用,学校明确了“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的治校方略。治校方略以实践要点的形式与“OLWH”模型中的各要素相对应:“学术为基”是坚持建设学术型中学的指导思想,“学者为先”是学科建设与学术型教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学风为要”是制度建设与学术型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学生为本”是课程建设与学术型学生培育的指导思想。治校方略与发展模型的有机结合,使得东北师大附中的学术型中学建设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1. 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为核心目标
东北师大附中的育人理念是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我们认为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同时,我们将附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定位为学术型发展,旨在为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我们希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局限于科技创新,还能在人文社科、基础科学、语言文学、艺术创意、国际理解等领域也有所发展。因此,东北师大附中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落在学术素养之上。从素养结构上看,创新型人才至少应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坚韧的意志品质、理性的批判思维、浓烈的家国情怀等,附中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也以上述四方面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东北师大附中对于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就是在尊重学生心灵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学校学术环境的创设,最终解放学生的创造天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 以铸就教师的学术思想为核心要务
学术型教师是学术型中学的创建者,也是学术型学生的培养者。因此,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铸就教师的学术思想是建设学术型中学的核心要務。美国学者博耶(Ernest L.Boyer)曾指出,学术可以分为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四种类型。[3]东北师大附中所倡导的教师学术能力培养的重点在于教学的学术,即聚焦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等,其要点在于学校能够通过学术研究氛围的营造、学术支持系统的搭建,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使学术型教师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核心力量。[4]具体而言,就是用办学理念引领教师发展,让教师找到成长的内在动力;用教学水平提升和专业能力成长畅通教师学术发展的双重路径;用基础性、发展性、荣誉性三级评价制度创设公平的发展环境;用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等专业成长样态规划教师的学术发展方向;用课题、论文、专著、教改实验、教改研讨会检验学术型教师的发展成果。
3. 以坚守课程的学术取向为核心方法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学术型课程建设就成为建设学术型中学、培养学术型学生的核心方法。东北师大附中以学习力、意志品质、批判性思维、家国情怀四方面素养为原点,构建了学术型课程体系。建设该体系的具体思路是在国家必修课程和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反思力等学习能力,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善学,能够终身学习。
东北师大附中以研究性学习课程、大学先修课程、STEM课程、人工智能课程、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创新社团、艺术创意课程等学术型课程与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理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将来的创新和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劳动教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以及社会公益、社区服务活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研究活动中有理想、有担当,能持之以恒并最终收获创新成果;以主体性德育课程、小初高一体化的思政课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为塑魂工具,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以民族复兴、人类发展为使命,并最终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目的。
4. 以提升学校的学术品质为核心文化
学校品质提升的关键在于办学特色的凝练,而办学特色的形成关键在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东北师大附中选择以学术型中学为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品质的核心在于学术型文化的整体营造。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立体工程,需要学校在课程、教学、环境各个方面综合发力。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突出融合特征,着力建设了科技创新、阅读赏析、体育健康、艺术审美、心理支持、体验模拟六大课程中心;在学习环境建设方面突出学术特征,加强了在图书馆、自习室、讨论室、走廊区角、班级教室等空间的学术文化氛围营造;在校园信息环境建设方面突出智能特征,推进了智慧教室、“互联网+”教学、空中课堂及智能办公系统的建设;在国际交流方面突出开放特征,加强了与国际友谊校的交流互访、学生海外学术主题访学、教师海外专题研修、国际课程的引进与改造等。
多样化是破解同质化的出路,而形成特色是实现多样化的关键途径。东北师大附中推进的学术型中学建设只是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道路中的一条,我们期待每所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这样才能办出公平而有质量、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共同托起中国基础教育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年度发布[EB/OL].(2019-02-26)[2019-11-27].http://www.moe.gov.cn/fbh/ live/2019/50340/sfcl/201902/t20190226_371173.html.
[2] 李桢,史亮.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
[3] Boyer E L.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M].New York:Wiley,1991:23.
[4] 邵志豪,解庆福.学术型教师培养:学术型中学发展的核心要务[J].中小学管理,2017,(6):12-14.
注释:
①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项课题“大学选修课与学术型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8XM0726007ZB);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与路径突破”(课题编号:16050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