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环顾四周,始终无法找到我的梦想之车,所以我决定自己亲手打造一辆。”这是费迪南德·保时捷先生在创立保时捷品牌的时候说的一句名言。另一位身为汽车工程师的父亲环顾四周,找不到一辆可以让他满意的童车送给儿子时,他也开始了自己的造车之路。
翻開祥子的微博,他在七年前发的第一条就提出一个问题:“孩子喜欢驾驶怎么办?只能开这种货糊弄事吗?”
这条微博的配图,是一辆我们所熟悉的儿童电动车。或许声、光、电功能齐全,但是那浓重的塑料质感依然能够打败七年前图片的低像素,直接传到我的眼前。七年时间过去,或许那个时候的塑料玩具车已经碎成零件,而驾驶童车的孩子已经成长到不需要这个玩具。但是,我们平时所能看到的儿童电动车,依然是那充满塑料质感的模样。唯一的区别,或许是从以不知名的怪异车型作为蓝本,晋升为各种豪华超跑的儿童化拷贝。
诚然,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中,过去的几年对于汽车消费的观念已经迭代了好几轮。很多人对于驾驶的观念,从毫无要求,变得逐渐清晰和明朗。但是这些长大的玩车之人,对于如何将自己对于汽车的爱传递给下一代是有些无从着手的。原因也很简单,市面上几乎没有一辆童车有操纵感可言。或者说,这些人还不知道孩子们对于操控和机械的兴趣,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但祥子却是一个“异类”。为了儿子能够开上让自己满意的童车,他不惜辞掉汽车工程师的工作,专心研发一款以经典赛车布加迪Type 35为蓝本的儿童电动车,并且建立了一个工厂,将为孩子们打造出有质感的童车变成了自己的事业。但我觉得最让他感到有成就感的,是自己的孩子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一直沉浸在自己造的这辆童车所带来的乐趣之中。
当我们来到祥子的工厂时,瞬间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置身于接近一个世纪前的布加迪工厂,已经造好的Type 35整齐地排列在一旁。还有很多已经造好的车身,正陈列在工作台上,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组装。而在零件架上陈列着的,是很多仪表面板、发动机舱盖和转向轴。唯一不同的,就是这些零件和整车都被等比例缩小过。反倒是我们这些成年人,站在其中显得有些异样。
如果你曾经见过其他童车的生产车间,就会发现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普通童车的流水线更像是一个玩具厂,工人们只是负责把各部分零件拼接起来。但是在这里工作的每个人更像是工程师,他们要准确地连接数百个零件,让一辆童车从车架到底盘,从机械部件到内饰部件一步步结合到一起,最终组成一辆我们看到的,极富布加迪Type35神韵的童车。
其实在祥子看来,他从来没有把自己造的这辆车当做过童车。除了把发动机变成了电动机,这辆缩小版本布加迪Type 35的悬架、制动和转向系统在技术层次上和原车是完全相同的。前轮的悬架系统是二分之一钢板弹簧+螺旋阻尼,后轮则选用四分之一的钢板弹簧。转向系统选用的是循环球式转向系统,原版Type 35亦是如此。用祥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了保证这辆童车有着真车的驾驶感。
而比这些操控细节更受祥子关注的,是整辆车的车身比例。儿童坐进这辆车里的人车比例,要和当年赛车手坐在Type 35里的比例相同。而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小孩坐在这辆车里戴上头盔,周边没有其他参照物的话,就会让你产生眼前这辆车就是一辆复刻版Type 35的错觉。
当然,想要达到如此逼真的效果,可不仅仅是通过缩小车身比例就能达到的。当你认真观察这些车时,所有的细节都会让一个机械迷玩味很久。车前裸露的悬架和转向结构,能够让你清晰得知每个部件的工作原理。搭在发动机舱盖上的皮带和金属扣,准确地传达着近百年前工程师们解决问题的思路。黄色的大灯罩,就是当年赛车参加耐力赛的标配。甚至连车轮和备胎的轮毂样式,都和原版车型如出一辙——而这还不是最终极的形态,据祥子说,在定制版车型上,连这辆童车的轮胎花纹,都会和原版车型的一模一样。
所以当我看到这辆车的设计图时,我更加笃定他造的不是一辆童车,而是一个工业艺术品。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以缩小的方式重现一款经典赛车。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在这辆车上融入了自己对孩子无限的爱。
即便是没有孩子的人,在看到如此精美的大型汽车工艺品时依然会有冲动,把它搬到家里,作为彰显自己汽车品味的陈列。而我则更羡慕那些能够拥有这辆童车的孩子,他们从小就能够直观感受到赛车和机械所富有的魅力。但是祥子却说,他不逼迫自己的孩子以赛车为兴趣,这只是他未来可以选择的兴趣方向之一。
和所有高质量的机械产品一样,品质和价格始终是相对应的。这辆布加迪Type 35的童车也是如此,仅仅基础的材料价格,就足够在淘宝上买几十辆普通的儿童电动车。而所有部件和工序都追求极致的定制版车型,售价足够买一辆豪华品牌的中级轿车。
或许这样的价格,着实会吓退不少对这辆车感兴趣的人。毕竟在他们看来,给孩子买一辆如此昂贵的童车,似乎没什么意义。但事实并非如此,从祥子自己的孩子身上,我们就能看到这辆车的价值。
他从五岁开始,就在玩自己父亲制造的童车。如今五年时间过去,他不仅能够熟练地用这辆车进行漂移,而且培养出了对于机械的浓厚兴趣,经常跟着父亲出入工厂,甚至帮助父亲一起做一些为车换备胎等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祥子对于这辆童车的理解,也随着自己孩子的长大而同步成长着。从最早无法调节的座椅,到如今已经可以电动调节踏板位置,不仅能够容纳一个孩子从五岁到十五岁的身材,而且连成年人都能够轻易驾驶它。
现在的祥子,依然和之前一样,每天来到工厂里,自己组装这款童车的部件,打磨它们的外观。据他说,新一代产品已经在设计中了,新产品将在保留机械还原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从小享受到机械和赛车带来的快乐。我们先祝他好运。
不愛骑摩托的玩具收藏家不是好插画师,苏臻就是这样一个爱玩的“斜杠青年”。
苏臻不是圈里的超级大腕,也不是最有故事的一个。他最喜欢骑摩托,可没去刷过什么比赛,也没拿过什么奖杯;唯一办过的一本摩托专刊《ramp Moto》出了创刊号就直接停刊了;喜欢收藏模型,但是藏品在这次采访中还砸坏了一个;创业失败过,生活上的暴击也不少……都说成年人应该有90%的成熟和lo%的天真,而苏臻正好反过来,是我认识的昕有人中生活状态最像孩子的一个。他可以为了兴趣随时换工作、换城市甚至换行业,从不像我们那样,总是被很多这样那样的事情所羁绊。他还拥有百折不挠的神奇能力,而且超级乐观,以至于我一度认为他的人生中应该不存在什么烦恼。你要问我成年人的世界中什么最珍贵——一直保持童心与好奇心,那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望而不可即的,而苏臻做到了。
骑摩托的人,最大的优点往往是头脑清醒。因为骑车不像开车有那么大的容错率,通常来讲技术很重要,座驾也很重要,重要的还有路线。但路线有时候又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摩托代表了自由,如果你真的很想去远方,那么出发就好了。
在国内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的2012年,建筑专业硕士毕业的苏臻从意大利求学归来。本应该有一个公认的大好前程:体制内稳定,体制外钱多,怎么选都不会错;然后认识(或者被介绍)一个差不多的女孩,结一个差不多的婚,功成身退盆满钵满,妻贤子孝儿孙满堂——这是一条持续上升的直线,也是99%的人都会选择的赢家人生。而苏臻偏偏是那1%,他先是加入了一家汽车媒体,工作几年后离职创立了一家摩托车二手交易平台,合伙人跑路之后又加入了一家摩托车俱乐部,成为主理人,继而成立了专门卖摩托车保险的公司,但因为保费太低,出一次险十台车的保费都兜不回来,不得已又出来“打工”养活公司,也正因如此误打误撞被客户“收编”,成为了一个小众高端摩托品牌的公关经理。
倘若完全按照苏臻本人的意愿,他现在可能会在意大利山谷的风中骑着摩托自由地游走,也可能做一个背着行囊的旅者,或者是披头散发的漫画家、一身装备的现代徐霞客……我不确定这个瘦弱的山东大汉在这一生中会有怎样的浪漫邂逅,但是陪伴在他身边的一定少不了一辆心爱的摩托。
苏臻第一次骑车是偷着骑妈妈的踏板摩托,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少年苏臻放下了游走在黄冈密卷上的笔,蹑手蹑脚地穿过客厅,拿起了妈妈踏板摩托的钥匙,趁着夜色,掏出自己脑海中所有的驾驶知识,手忙脚乱地做了一回追风少年。我们不知道少年苏臻在那个晚上想了什么,但这几个小时一定起了某种强烈的化学反应,在此后的人生中不断地回响着。
少年追过风之后等待他的是门口怒发冲冠的老爸,一顿暴揍也没能阻止苏臻对速度的渴望。以至于后来他自己选择的留学生涯看起来也像是一场“阴谋”:来到意大利的苏臻屁股还没坐热,马上给自己买了一辆杜卡迪第一代Monster 750。由于资金有限,这辆摩托车停在修理厂的时间远远多于它在街上驰骋的时间,客观地说,这辆车骑了四年,不如说是修了四年。苏臻没去找前车主撕逼,而是乐呵呵地说:“就算它是停在那不动,看着那么大一个铁疙瘩属于我,我都开心。”
在意大利的四年,苏臻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游历了杜卡迪、奥古斯塔的工厂,兰博基尼、法拉利这种超级跑车的娘家也去了一回又一回。意大利对于苏臻而言,不仅仅是求学的地方,更是找回自我的土壤。回到国内他也没闲着,从迷弟到车主再到品牌的员工,苏臻完成了两个品牌车迷的终极进化。2016年,苏臻跑到泰国去考了一个杜卡迪的培训师资格证,从各种肤色的待选者中脱颖而出,尽管骑定圆骑得晕了好几个小时,拿到证书的那一刻还是无比开心。开心的原因非常简单:“下次再去工厂,就可以堂堂正正地拿着员工卡进食堂吃饭了。”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就像我们前文所说的,给客户办了几次活动之后,苏臻被意大利的小众高端品牌奥古斯塔收编了,成为了它的公关经理,即将走马上任。但我相信,这并不是故事的终点,追风少年的梦还很远。
从第一次将右手放到油门上开始,时间流转了十几年,但是万物流宗,令人麻木的日常生活之后,还是右手微微旋转,血液上涌的那种感觉最能挑动苏臻的神经。拥有了十几辆摩托车后,他现在的座驾是奥古斯塔800——摩托中的大怪胎,脾气暴戾,行为乖张,一般人很难驾驭。但苏臻形容它是他的终身伴侣,发动之后,把油门狠狠地拧下去,直逼万转,那一刻肉身和钢铁似乎能合为一体,所有凡尘俗世皆化为烟尘随风而去,他们如饥似渴地索取对方,从第一次到每一次。
这感觉,像极了爱情。
去年的某一个时期,我们工作都到了瓶颈的时候聚了一下,头脑一热想一起把苏臻家改造成一个蝙蝠侠主题的AirB&B,一来认识一下同好,二来也赚点小钱。后来这个方案由于实在信不过租客的水平而告吹。之所以我们有信心把它改造成“蝙蝠侠博物馆”,底气就来自于苏臻对蝙蝠侠以及蝙蝠车的执着从童年一直贯穿到了现在,正是凭着这份执着,他也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蝙蝠侠周边藏家。
1995年的蝙蝠侠电影中,罗宾还是一个小混混,误打误撞闯入了蝙蝠洞,然后放弃了一众超级跑车,偏偏把蝙蝠车给偷走了,在街上横冲直撞,然后终于发现了蝙蝠车的奥秘……这个非常普通的情节却给苏臻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蝙蝠侠的设定从一开始就和其他的超人不一样,他和我们一样是肉体凡胎。他能展现出来的无非是正义感、智慧、自我训练,以及金钱的力量。他的敌人不仅仅是歹徒、恶棍、变态,还有滥用金钱和权力的人。当法律框架无法维持正义、保护弱小,没有一个男孩不渴望成为孤胆英雄,以自己的方式铲除社会的不公。
至于同为人类,为什么是蝙蝠侠而不是钢铁侠,“钢铁侠只开奥迪,可是蝙蝠车永远走在时代乃至科技的前面,集合了人类所有的想象力”,这就是苏臻给出的理由。在蝙蝠侠的数千章漫画、五十余部电影中出现的上百台蝙蝠车从不被当下人类的能力绑架,永远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要什么传承、要什么循序渐进,新的、酷的才是最好的。这有点像苏臻的生活,当个媒体人不好吗?当个俱乐部主理人不好吗?他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将生活重新解构,每一阶段的人生都是全新的、不同的。所以我经常跟苏臻说,对于我这种在一个公司能呆上七八年的人来说,你活这一辈子,等于我的好几辈子。
当然,苏臻的收藏除了蝙蝠车之外,还有很多非主流的藏品。看过《ramp》杂志测评CLS猎装那一期的朋友可能还记得那一后备厢来自世界各国的古董刀具,全部来自于苏臻的私人收藏,每一把都有故事。还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西藏出差,在飞机起飞前必须要邮寄一把不能托运的老藏刀,我俩差点在拉萨的机场双双跑出高反。
摩托车的模型就更不用说了,恶灵骑士系列绝对够劲儿,而不满足于此的苏臻已经开始自己动手做模型了,主要是剧情取向的。当你坐在他的对面,听着他眉飞色舞地讲述面前这两个小人两台车之间有怎样的爱恨情仇时,你已经掉入了他浩瀚的脑洞宇宙。
按照年龄来计算的话,我们都已经跨入无可争辩的“前浪”范畴,多数人选择呆在舒适区,在沙滩上晒太阳,这并没有错,趋于稳定生活的基因才让人类繁衍至今。而就有一些人会像苏臻一样,执着地向着未来翻涌,奔腾着。
苏臻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画一部叫做《头盔漏风》的漫画。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恐龙兄弟,他们生活在一个平民不被允许骑摩托车的时代,在选择龙生道路的时候却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个做了赛车手,一个做了警察——那个世界中唯二可以合法骑摩托的职业。成长中的烦恼、爱恨情仇、赛车元素、警匪冲突、兄弟反目……这部筹备时间超过两年、完稿日期待定的漫画承载了苏臻的一部分经历,更寄托了没有经历的那一部分人生。
不过,关于摩托的漫画不都应该起一个类似“烈火战车”这样的名字吗?苏臻对这个名字有自己的诠释:“想做一件事不用等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再开始,有点瑕疵挺好的。”我对这个解释并不是很满意,追问下他又给我讲了另一个故事:在2019年的某一天,大雪、大风、大雾、大霾,总而言之,老天爷完全站在了骑车这件事的对立面上,但是那时那刻的他就是想骑车。说走就走,叫上一个同样说走就走的朋友,两人一口气骑了1300公里去上海,14个小时。顶风冒雪的这一路,一年以来积攒的愤怒、压抑、委屈全都在骑行中释放了。
“那一次,我的头盔是真的漏风了。”骑到上海的时候,苏臻浑身都是冰,冻得要命,脸也差点被吹歪了,可他一直觉得这是他最棒的骑行经历:“当我们在一个框架中日复一日地生活,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循环,在这个时候来一次心无旁骛的骑行,从头盔里漏进来的风就不是风,是活着的感觉。”我接受了这个故事,我知道,拧开钥匙出发的那一瞬间,他想要的远方,绝不仅仅是上海那么简单。
在我与苏臻相识的2012年,世界末日没有如约而至,在世界格局正在悄悄改变的2020年,我们自嘲为前浪,而苏臻正和后浪们一起奔涌,不畏惧,也不停歇。虽然我—不小心把专访写成了《记我的朋友苏臻》,但是我真心地祝愿这个勇敢的超龄儿童和他心爱的小摩托一起,在通往每一个理想的路上,永远也不会堵车。
装有Caterham 7 310R套件的包裹运到车库门口,你迫不及待地把包装打开,平铺在车库地上,然后爬进驾驶舱,想象着发动机轰鸣的声音。此时,你的意识回到了现实当中,马上就會意识到,将满地的零件拼成一辆正常行驶的汽车,其过程要比组装任何家具都复杂得多。
Caterham为每一台Kit Car套件准备了一份组装手册,就像宜家的说明书那么简单,上面画着可爱的图和简单的文字介绍。想要组装这台Caterham 7,需要先将来自福特嘉年华的150匹发动机组装好。然后是连接变速箱、换挡杆、散热器、水路,以及几百个不同的紧固件。
把Caterham 7请到家里,你会亲身体会到汽车工业发展的得与失。驾驶一台现代汽车,更像是和无数电脑程序进行交流。
如果一台汽车将道路和驾驶者完全隔离开来,那么打开电脑中的模拟驾驶软件,反而能得到更接近“真实”的驾驶体验。
同时,Caterham 7还是一扇可以窥视柯林·查普曼世界的窗户,他是一位传奇的手工造车大师。任何一个懂得基础工程学的人,都可以组装一台Kit Car,但过程本身是个挑战。小零件经常会掉进缝隙,如果丢失的话甚至很难买到。安装手册并不那么面面俱到。组装一辆车的乐趣,就在你拿起扳手的时候。
如果你给卡特汉姆发邮件,抱怨这些问题,他们会回复你“这是乐趣的一部分”。没人会笑话这段戏谑而简短的回答,对发烧友来说它就像听起来那样浪漫。毕竟,任何一个愿意购买Caterham 7的人,都喜欢这份不只属于男人的浪漫。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等待九个月的时间,从卡特汉姆直接购买整车。
说起Caterham 7,就要提起1957年伦敦车展上,和Elite车型同时亮相的Lotus 7。当时,在英国买车需要缴纳昂贵的税金,于是路特斯以整车套件的方式销售,大幅降低了入手成本。由于套件以邮寄的方式运输,“车会帮你快递过去”成为了车迷之间的一句玩笑。
Lotus 7的车身采用全手工打造,钢管车身和铝质表皮的半单体壳结构来自Lotus·Mark 6。构造简单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和重量。以当时的轮胎性能来看,这样的车身和悬架结构足以满足需求,不必为追求更强的刚性增加车重。
从福特100E、116E到BMC A TYPE,Lotus 7的发动机选择很多。如果你对性能不满意的话,还可以选择高性能版本SUPER SEVEN。后来,由于SUPER SEVEN的名称过于响亮,顺势成了Lotus 7全系车型的通称。
如果你嫌贵,甚至可以选择不包含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廉价版套件。用户可以把手中的旧车拆开,自行移植发动机。对于一台使用大量家用车部件,构造简单的同时改造相对容易的车型来说,很适合财力有限的年轻人。
Lotus 7从Series 1到4总共进行过三次改款。Series 4采用了当时最新的赛车技术,钢管车架和FRP车身。路特斯公司内部采用的车架代号,也从初代的7更新到了60。
但是,由于Scries 4大幅改变了车架结构,外观采用了当时流行的“Buggy Car”风格。前轮眉一直延伸到后轮的造型并不美观,让Lotus 7反而失去了原来的公路赛车气质,人气也随之快速下滑。
不过,如果你统计历代总销量就会发现,Lotus 7依旧是一台成功的车型。路特斯始终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只能采用效率较低的手工生产方式。由于英国调整了对Kit Car的税率优惠、美国提高安全法规导致难以出口,无路可走的Lotus 7只能停产。
1973年,当柯林·查普曼把Lotus 7 Series 4的专利以及全部生产设备和备用零件卖给路特斯经销商格拉汉姆·尼恩之后,Caterham 7在发动机性能和机械品质上有所提升的同时,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
即便如此,入手Caterham 7依旧是车主自私的冒险。想要找出一台比它更靠谱、维修保养更便宜的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使用Rover发动机的1996款Caterham 7很容易出现不大不小的故障,平均一千公里就要进一次修理厂。
2005年Rover破产之后,Road Sport车型换成了福特SIGMA发动机,在可靠性寿命方面有所改善。不过,你依然需要和一家卡特汉姆专修店搞好关系。
“PT Sports Cars”是一家专门经营卡特汉姆维修改造业务的店铺,负责人罗杰·马克罗对Caterham 7再熟悉不过。他认为拥有一台Caterham 7没有太高的门槛。
“车重轻就意味着消耗品更为耐用。比如,我之前的那台CSR开了1万公里,还下过6次赛道,直到现在轮胎和刹车皮都没换过。”
“无论是福特的Duratec、Kent的Crossflow还是上一代的Rover K系列发动机,基本上在英国任何一个修理厂都能进行维修,但是悬架和底盘必须到Caterham专修店进行处理。”
“Caterham 7的轮眉使用了碳纤维,抑或是玻璃纤维制成,同时车身的侧面板也是铝质的。由于铁制骨架在工厂中已经进行了表面喷涂,只有车身和铝材的焊接部分容易生锈,这点一定要注意。”
Caterham 7轻巧的车身可以给驾驶者带来刺激的驾驶体验。对于初次感受卡特汉姆品牌特色的消费者来说,推荐660毫升的入门车型。
“第一次考虑购买Caterham 7的消费者,大部分想象着在自家院子里面驾驶一辆冠军赛车。虽然没有绝对动力,但也足够享受驾驶乐趣了。”在英国经营Caterham专修店“PT Sports Cars”的罗杰·马克罗这样说道。
如果你想入手第一台Caterham 7,那么2013年发售的160是最合适的选择。底盘只能选择宽度较窄的原版S3底盘,发动机使用的是660毫升排量的铃木三缸涡轮机。的确,它在性能方面不如其他的Caterham 7,但是在驾驶乐趣和刺激程度方面依然十分接近。
Caterham 7的购买方式很特殊,可以选择工厂组装完成的整车,也可以选择购买一台套件版自己组装。在英国,都可以顺利通过IVA认证上牌,在欧洲大部分国家是可以正常上路行驶的。当然,Caterham 7在中国不能上路行驶,只能当做玩具在赛道体验。
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享受出行过程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即使是对可以正常上路行驶的国家来说,Caterham 7也只适合作为成年人的玩具出现。显然,儿童节每年只安排一天也是情有可原的。
杰里米·克拉克森曾评价驾驶一台Caterham 7的感受:“驾驶员压根就不是乘客,而是操作汽车的工具人。他只不过是车辆中的一组机械结构,和活塞以及线缆的作用一样。但是,当你想要纯粹的驾驭体验,它也是最佳選择。”
或许喜爱Kit Car的感觉和露营有几分相似。如果你仔细看Caterham 7的原厂顶棚,你会发现设计这顶棚的人一定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驾驶Caterham 7之前,最好先准备好头盔,再去户外用品商店置办一番为妙。
曾经,路特斯用Kit Car的方式降低汽车税金。如今,卡特汉姆用相同的方式规避欧洲的噪声、安全以及环保法规。的确,这是属于英国人的点子。
我们已经远离汽车本来的样子太久,卡特汉姆却在追求本质的道路上走得太远。Caterham 7 Kit Car是只有汽车发烧友才能体会的极致乐趣。对喜欢音乐的人来说,大概不会亲自制造乐器;对喜欢啤酒的人来说,大概也不会亲自酿造精酿。
如果你有亲自造车的梦想,身边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不妨邀上三五好友集资购买一台Caterham 7,与你一同分担这份甜蜜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