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酷暑。
這一届高校应届生却遭遇如同冰封的最难就业季。874万毕业生中,报名参加考研的341万人,其中只有约100万人会被录取。超过700万大学生将涌入就业市场。
然而,3%的GDP增速预期,同比恢复仅3成的端午假期旅游收入,都在提示,今年太“南”了。有知名高校传媒系截至5月25日的本科生就业率为35%,其中签约率仅为14%。而Boss直聘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应届生春招的整体招聘规模同比下降27%。
经济增长的两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劳动力的劳动效率改善,是主驱动之一。过去20年时间里,约有1亿中国人接受了本科教育。200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95万人;2010年,631万人;2020年,874万人。在此之上,中国的人口红利升级成工程师红利,经济驱动力有望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攀升为创新产业。
劳动力素质快速提升之余,也不可避免造成了学历贬值。欧美本科生可以胜任的职位,中国必须是硕士起步。许多人从事与教育经历不符的工作,以至于不少父母觉得本科毕业后工资两三千,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多赚几年钱。毕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之初,很多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同样能够大发其财,如新近释放的国美实控人黄光裕,初中辍学外出打拼,一度成为中国前首富。
1亿本科生,是否改变了1亿个家庭的命运?是否为中国贡献了强有力的1亿中产阶级核心?尽管没有准确的答案,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读书、上大学,依然是成本最低、可操作性最强、确定性最高的改变原有生活圈层的道路。中国的这1亿本科生,毕业后,大概率会脱离月入不足千元的6亿群体。
关于学历对于找工作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曾提出很有趣的筛选理论:大学文凭主要的功能是信号显示,让雇佣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上,更便捷地对候选者进行区分。他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底线看,高考依然承担着社会筛选的金标准。不过,当农村学生越来越难考上清北之时,如何通过高考制度更好地阻断贫困代际传承?这是社会公平的问题。
从上限看,当国内年轻顶级富人清一色名校出身,财富越来越挂钩科技之时,当美国高科技对中国限流,当哈工大等高校被禁用MATLAB之时,我们在科技、在基础研究上的差距和美国到底还有多远?大学教育能否承担科技立国的重担?这是社会发展的问题。
新一年的高考在即,祝福每个即将踏入本科生涯的年轻人,祝福4年后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