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可馨们”的正能量不只有一种答案

2020-07-20 06:42韩炜
雷锋 2020年7期
关键词:小可教育者能量

韩炜

6月4日,小学生缪可馨在语文课结束后从学校四楼翻越栏杆坠楼身亡。生前,女孩的作文被老师评价要“传递正能量”。围绕着作文的“正负能量”以及相关教师的教风师风,引发了社会民众的关注与讨论。

此次事件中,“正能量”本身并无过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正能量”一词的误解,甚至是曲解,或许在老师心中,正能量已有标准答案,但在“缪可馨们”的世界里,正能量不只有一种答案。

《教师法》规定,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对作文进行适当批改是其履行教育者教学职责的一部分,无可厚非。但是,“正能量”的批改固然有法可依,出发点和方式方法却仍值得思索与考量。

女孩在文章的末尾写道“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这段文字被老师用红笔画了一个大叉号,并备注“传递正能量”,此举也是舆论争议的焦点。我们不禁要问,真实的心理感受与正能量相悖嗎?女孩由《三打白骨精》延伸的思考是对事实的一种理解,对社会生活的一种体味,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实意味很浓,难道正能量容不下一个孩子对真实社会现象的感悟?再深一步探究,不难发现,其实并非正能量不允许,而是老师定义的“正能量”不允许。当我们换个角度重新看待女孩的那段话,短短几句反而是警示我们自身要养成对事物和人际关系的判断力,理性辨别生活中的好坏是非,这何尝不是一种正能量,是更接地气的正能量。归根结底是认知偏见给“正能量”蒙了一层面纱,使得老师看不懂小可馨的正能量,而小可馨也选择了最决绝的“辩解”。

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正能量也不一样。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重新审视“正能量”是绕不过的课题,反思教学方式,明确教学思路,正能量不是强行灌输的金科玉律,正能量源于生活,源于对这个社会的理解与体验。回避真实不是倡导正能量的初衷,恰恰相反,因为追求正能量,我们才会真切地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给正能量“画地为牢”只会催生更多的“负能量”,无论是民众的控诉与遗憾,还是教师的无奈与自责,生命已是无可挽回,若要避免小可馨式的悲剧,请先给予正能量更多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小可教育者能量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李小可作品欣赏
正能量
小可的红皮鞋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推理:红颜大草莓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角色街
正能量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