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摘 要】茶伞舞是淮安市洪泽湖及其周边地区特有民间艺术。主要集中在淮阴区赵集镇,已有百余年历史。它类似二人转,是三人转,表演时由两男一女组成,为边唱边跳的形式。经过历代民间艺人排练演出与实践,已经形成一定的演出形式,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一项极富生命力的自娱自乐性民间舞蹈艺术。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给茶伞舞这项民间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应加强对茶伞舞等淮安民间传统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茶伞舞;三人转;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0-0148-01
“茶伞舞”是江苏淮安民间传统舞蹈,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据说,在明清时期河南开封的“滚灯”流传到洪泽湖地区,后来演变成了“茶伞舞”。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每逢春节和其他重要节日,人们就开始自发按照传统习惯开展文艺活动,节目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精彩绝伦,尤其是茶伞舞中和耐人回味的故事的高超技巧,用唱跳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受到广大群众热爱。
一、茶伞舞发展状况
(一)茶伞舞的兴盛
“茶伞舞”中的“茶伞”是指女演员手持的道具油纸伞。在洪武年间,朱元璋令刘伯温带领众人把家乡的淮河治理得有条不紊,为淮河两岸人民造福。当地群众为了感谢刘伯温,特制两篓茶叶,并合送了“万民伞”,但被刘伯温婉拒了。后来,沿淮的群众仿照“万民伞”做了七十二把伞。每逢春节和农闲,百姓在刘伯温亲自创编的锣鼓曲牌的伴奏下共同玩耍,并把这种伞称为“茶伞”。
(二)茶伞舞的衰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不断进步,网络科技产品出现,人们已不像以前那样逢年过节集聚在街头看茶伞舞这类具有民间特色的艺术表演了,而是沉迷网络虚拟空间。更没有多少人愿意编排和表演这种民间舞蹈,因此茶伞舞在近几年已从兴旺走向衰落。
二、茶伞舞的特征
(一)茶伞舞的基本内容
“茶伞舞”在演出时由两男一女组成,三个人同时登台演出。女主角不仅要俊俏靓丽还要伶牙俐齿,两位男主角也要风流倜傥、精明干练。
(二)茶伞舞的道具、音乐和服饰
道具:一把茶伞,一般为黄色或红色,一方红绿绸巾。
音乐:由于茶伞舞主要以唱跳形式出现加之以前民间乐器比较有限且没有扩音器,所以它主要用锣鼓伴奏,同时还有伴唱来增强音量和气势。
服饰:女子身着唐装,男子身着便装(腰间红绸带,头扎白毛巾,双手各执一方红绿绸巾)。
三、茶伞舞的价值
茶伞舞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茶傘舞具有历史价值。茶伞舞展现了洪泽湖地区的集体生活,并反映了该地长期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与成果。它以其民间与口传的历史文化价值,弥补了官方正史典籍的不足,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真实地认识历史文化。
(二)茶伞舞具有艺术价值。首先,茶伞舞中有许多艺术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类似二人转是三人转的形式,由两男一女组成,唱跳结合,手中都有道具)。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能深深打动观众的心灵、触动其情感。茶伞舞的艺术作品可以让我们形象地看出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与生活习俗,甚至他们的思想感情、艺术特征和成就。
(三)茶伞舞具有科学价值。茶伞舞在演出时讲述的语言和故事内容多少会有一些不人道、不科学的东西,也有陈规陋习。但是它们可能反映了当时当地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生活情感态度以及科学认知等一些社会历史内容,因此具有一定科学价值。
(四)茶伞舞具有社会价值。在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和个体利益与欲望的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有些人唯利是图,为了金钱和利益,不讲道德、不讲诚信,败坏社会风气也破坏了社会和谐,为此我们应该倡导传统伦理道德,发扬优良的传统美德。而像“茶伞舞”就含有大量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摘取、发扬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将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五)茶伞舞具有经济价值。我们应加大对“茶伞舞”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同时扩大宣传力度,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的传承人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让其更好地发展,给社会带来更多经济文化价值。
四、茶伞舞的传承保护措施
“茶伞舞”日趋冷落,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传承和发展。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艺术呢?要使“茶伞舞”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缓解“茶伞舞”文化后继乏人的困境。我们应继续挖掘和保护现有的民间艺人,对曾经参与排练和演出的茶伞舞老一辈民间艺人进行走访调查,把茶伞舞的剧目记录下来,服装、道具和音乐等都整理出来。
(二)加大宣传力度,在重要节日组织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茶伞舞。
(三)政府应加强对“茶伞舞”的扶持力度,为茶伞舞文化发展创造宽松的氛围。同时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出台针对茶伞舞的保护法规和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5-6.
[2]明文军.东方舞蹈文化比较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53-156.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经济观察报,2006,(17):44.
[4]王宁宁,江东,杜晓青著.中国舞蹈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12-114.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