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绿汀音乐创作观探析

2020-07-20 00:41粟茜榕
戏剧之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

粟茜榕

【摘 要】《游击队歌》是1938年贺绿汀跟随演剧一队经过长途的跋涉,到达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休整时,创作了一系列革命歌曲,以《游击队歌》这一代表作为标志,进入了他创作的成熟期。《游击队歌》首演之后带来强烈的社会反响,使得贺老把这首《游击队歌》看作是自己最有价值的创作之一。

【关键词】《游击队歌》;民族形式;艺术形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0-0097-01

一、《游击队歌》创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贺绿汀谨遵“艺术家是时代的代言者”一言,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接触了工人、农民、学生、战士,他的创作面貌有了新的变化。《游击队歌》是贺绿汀跟随演剧一队经过长途的跋涉,到达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休整时,利用这个时间学习当时关于游击战争的文件之后所写,写这首歌曲正如贺绿汀所说希望“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激励群众,在群众中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①。

二、曲调分析

《游击队歌》最先完成的是曲调,在这方面考虑到的是旋律要朗朗上口,既有一定的变化,又要照顾到全曲的统一,因此采用的是带再现的单二段曲式,即AABA的曲式结构,这也符合我国唐诗绝句的“起承转合”布局原则。歌曲采用四拍子行进式节拍,主要采用二八和十六分节奏音型,描绘出游击队不怕前方一切艰难险阻,勇往前行,踏着铿锵的步伐,英勇善战的形象。第一乐句开头的弱起配合上行四度跳进,加连续的上行模进的音型,确定了乐曲的主题基调,结束于主调的属和弦。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旋律上基本相同,起一个承接上下文的作用,在乐句结尾处结束于主调的主和弦,收拢终止,为乐曲的转换变化做好准备。第二乐段第一乐句,开始转换情绪,着重采用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使乐曲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第一二小节旋律呈一个下行趋势,第三四小节旋律则呈上行趋势,这一乐句的四个小节间又形成了一个小对比,第二乐句回到主题,把观众刚刚舒缓的情绪又拉回到紧张激动的气氛中。全曲在节奏上有极其丰富的变化,从音符的时值来看,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全都有,而音符的组织原则又是按照军队行进时军鼓的节奏组成的。

歌词既要考慮到整首歌词的完整,又要考虑到每一句歌词的精炼、通俗、有力,塑造出游击队生动而鲜明的形象。贺绿汀去八路军总部新成立的炮兵团访问,指战员们告诉他,从陕西出发时还没有炮兵,这都是俘获日军的炮和收集阎锡山部队南逃时丢弃的炮。此时,他脑海中如电光石火一般,出现一串串音乐旋律,“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一时间,但凡互有联系的音乐旋律都充满他的脑际。在防空洞里听到敌机的扫射,激烈的机关枪声突然变成小鼓的节奏,又一串串音乐旋律在脑海里浮现出来,“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一队队八路军健儿,穿着单衣,蹬着草鞋,踏着寒冬腊月的冰霜,从他的眼前闪过。十年前撤出广州朝海陆丰进军的情景也浮现脑际,“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那些零碎、片段的音乐形象一下子连缀成了一个整体,一气呵成。②

《游击队歌》着重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里面的词和曲都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典范。“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用形象化的语言代替了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这一政治概念,“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点出了游击战的优越性。“密密的森林里”“高高的山岗上神枪手”“飞行军”等词句,乐观向上的曲调,小鼓点似的活泼的节奏,是游击队英勇善战、神出鬼没、机智灵活、朝气蓬勃的战斗风貌的生动写照。③

三、《游击队歌》中蕴含的音乐观

《游击队歌》在歌词曲调方面,创作风格贴近群众,歌曲富有记忆点,旋律朗朗上口,歌词贴近生活,使得群众唱起这首歌眼前就浮现出游击战士英勇的形象。在歌曲创作中,将相对稳定的民族审美心理以及民族审美习惯相适应,把欧洲近代作曲技法和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有机结合,达到中西交融的艺术效果。从中可以窥到贺老在音乐创作中的中西融合观,“一手伸向中国古代,一手伸向外国”,批判接受西方先进音乐理念,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机融合,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理论挖掘我国优秀音乐遗产,不被狭隘的民族意识束缚,创造出具有世界价值的中国民族音乐。

《游击队歌》在形式方面没有为了片面强调其思想感情,而忽视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手段。歌曲的曲体结构体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突出了曲体结构的完整性。在处理曲体时,对词的句、节、段做了精密的考察,找出最适合体裁进行编配。由于这首歌是先有曲调,后有歌词,所以在音乐的内容方面,作者通过学习关于游击战争的文件,将自己的感情为歌词内容所浸染,利用简短的歌词生动地描绘出游击战士英勇的形象,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游击队歌》在群众中经久不衰,是用高尚的文艺技巧描写出来的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是民族与西洋水乳交融的产物。

注释:

①戴鹏海.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一),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②史中兴.贺绿汀传(选载)[J].上海文学,1988(05):38-51.

③桑桐.丰富多彩的时代之声——析贺绿汀的合唱歌曲[J].音乐艺术,1993(01):41-49.

参考文献:

[1]戴鹏海.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一),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2]桑桐.丰富多彩的时代之声——析贺绿汀的合唱歌曲[J].音乐艺术,1993(01):41-49.

[3]史中兴.贺绿汀传(选载)[J].上海文学,1988(05):38-51.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
从“清癯之美”到“丰腴之美”:魏晋至隋唐人物造型艺术形象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