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阳
【摘 要】“民歌新古典”是作曲家栾凯2002年提出并进行初步尝试的创作理念,“民歌新古典”的歌曲时尚、雅致,音乐中体现了中国古典“美”的神韵。《醉了千古爱》《牡丹亭》《丝路花雨》《化蝶》等都是“民歌新古典”的代表曲目,它们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各大音乐学院声乐专业老师和学生们的青睐,也成了各大专业院校学生毕业独唱音乐会的热门曲目。
【关键词】“民歌新古典”;古典文化;“中国风”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0-0086-01
一、“民歌新古典”的定义
“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民间歌曲,它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1],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加工、磨合、润色,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各民族歌曲。民歌集中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中华文化历经千年,56个民族的民歌不计其数,它们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古典”,它并不是广义上的西方古典音乐,而是指我们中国古典文化,例如古诗词、戏曲、典故等等,具有东方特有的文化底蕴。
一个时代的民歌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历史形态,而现如今的“民歌新古典”是在古典的基础上反映了新时代的文化潮流。当前,我们身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个时代充分地允许混搭、融合的东西出现。“民歌新古典”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它是一种新型的艺术风格。它的产生来源于作曲家栾凯对于民歌创新的探索和思考,将中国古典文化内融于心,外行于乐,跟随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民歌新古典”的出现仿佛是这浮躁的社会中一抹嫣然,它优雅、时尚,极其富有文化底蕴和艺术美感。
二、“民歌新古典”的特征
“民歌新古典”歌曲要具备四个鲜明特征:第一,歌词不仅要具有古典韵味,更要求能够通俗易懂,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神韵;第二,旋律动人、朗朗上口,调式以“民族调式”为主;第三,配器上采用中国民族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相结合;第四,演唱时采用一种新的方式,以民族唱法为主或者以民族唱法为核心的兼容性唱法,融合了戏曲、流行、RAP等形式,音乐唯美动听、民族风格浓郁、形式更加多元。
三、“民歌新古典”歌曲的创作特点
(一)歌詞的特点
古典文化的承袭、古老典故的运用是“民歌新古典”歌词最突出的特点,这些看似古老、离我们这个时代很遥远的故事,经过词作家的妙笔,变得通俗易懂,使现代人更容易传唱和歌颂。歌词是歌曲创作的灵魂和宗旨,也是最能体现“民歌新古典”歌曲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作曲搭配出彩的歌词,即一首好作品。栾凯老师的作曲实力在业内不容置疑,“民歌新古典”的词作者有我们熟知的词作家宋小明、陈道斌、玉镯儿、王磊等,他们用细腻、柔美的笔触一同谱写了“新古典”歌曲。
(二)歌词承袭古典文化
著名词作家陈道斌是栾凯经常合作的词作家之一,他为两首“民歌新古典”歌曲撰写歌词,这两首歌曲分别是传唱度较高的《醉了千古爱》和《丝路花雨》。其中,《醉了千古爱》是一首“戏歌”,它的歌词高度体现了我国戏曲的古典韵味,歌词“海、哀、猜、待”极具戏曲特点,韵脚相同,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韵律感和传唱度。相较于《醉了千古爱》,《丝路花雨》这首歌曲的立意更为时尚,但是它同样继承了古典文化。
四、演唱特点
“民歌新古典”的“新”就新在它的融合,以往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都是民族唱法来演唱,而“民歌新古典”的歌曲不局限于民族唱法,它以民族唱法为主或者以民族唱法为核心的兼容性唱法来演唱,这是“民歌新古典”歌曲在演唱方面的特点,也是不同于以通俗唱法为主的“中国风”歌曲的根本之处。
《牡丹亭》就是一首以民族唱法为核心的兼容性歌曲,它融合了昆曲风格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Rap。在演唱时,主歌部分需要借鉴流行唱法的特点,气声运用较多,副歌部分加入了昆曲的唱法,此时就需要演唱者再次转换一种唱法,借鉴昆曲的唱腔特点,声音圆润透亮、光滑细腻。前半部分之后,男声说唱和琵琶伴奏一同进入,给人一种时空的穿越感。诸如此类的歌曲具备多样性的演唱风格,对演唱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民歌新古典”的歌曲唱法是以民族唱法为核心,又融合了戏曲、流行、RAP等形式,这不仅需要演唱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也要求他们兼备多种唱法、根据作品需要调整音色、技巧的能力。
五、结语
目前,“民歌新古典”这种以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改编和发展的音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们的发展无疑是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这样一种现代、前卫的音乐形式出现,对于逐渐被人们淡忘的民族音乐是一种新生,它的出现极具开创性的价值。同时,我们也相信,栾凯老师会更加坚持自己的选择,带着他的“民歌新古典”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民族声乐创作事业添砖加瓦,为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佟鑫.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及教学思考[J].黄河之声,2018(2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