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直抵大师心魂

2020-07-20 00:41张明月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郭先生朱光潜美学

张明月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学随笔,但从《谈文学》这部集子的“序”中,可以看出文字背后先生的一点儿心思,“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

“套板反应”是朱先生引入的近代文艺心理学观点,这种习惯会让人“安于套语滥调……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而在另一篇作品《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中,先生也借用了这“一切低级趣味的病根”,批评道:“‘连篇累牍尽是月露风云,其中有许多实在是空洞腐滥,不表现任何情感,也不能引起任何感情。从前号称风雅的骚人墨客常犯这毛病,现在新文学家有时‘雅到俗不可耐。”这一段文字与先生的美学主张不谋而合,“美学其实是人学”,先生还引用了德国诗人歌德的一段话:“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显然,先生是以美学之眼评价文学,以美学的态度审视人生态度,避免“套板反应”虽然有着文学创作的“实用”价值,但也是先生给文学爱好者的一针清醒剂。

我们对文章的理解,绝不可以偏概全,犯“孤篇压全唐”的毛病,而要将文章和同一时期的作品以及作家的思想主张结合,形成“丰富的统一体”。先生在三十年代曾给青年写过十二封信,后来结集成册《谈修养》,综合阅读《谈修养》和《谈文学》,我们在《咬文嚼字》中也看到先生对“人”的关注。

《咬文嚼字》第2段是对第1段的分析——“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可“细读”细节与文字,我们不能不被这些看似的“于无声处”吸引:

①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根本不成一句话。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本质存在的家园。一个作家贴近“民众生活”,熟知“经典文学名著”,努力避除“套板反应”,这是一个作家的文学修养体现,更是一个人的文化品格流露。朱光潜先生有一段文字,不妨作此注脚——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与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触借文字很有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

文以载道,是古代重要的文学路标,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是这一文化本質的重要体现。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1986年3月6日,朱光潜先生在北京病逝。逝世前3天,先生神志稍许清醒,还想要赶在死前把《新科学》的注释部分完成。他多次说过,《新科学》对中国太重要了。

先生的一生就是“美”的存在。

猜你喜欢
郭先生朱光潜美学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该干什么干什么
印花派对
“疫情使我们更加亲近”
父亲9年20万字记录孩子成长
朱光潜“地下”翻译《美学》
怕站而不怕慢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