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之俱进

2020-07-20 00:41毛佳琪
戏剧之家 2020年20期

毛佳琪

【摘 要】晋剧作为山西省民间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在戏剧舞台上享有重要地位,深得山西人民的喜爱。文化艺术与政治环境密不可分,晋剧经历了社会的动荡曾经衰退,新中国成立后,它快速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本文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脉络,从“手眼身法步”五个角度讲述晋剧的创新发展与进步变革。

【关键词】晋剧;建国70周年;文艺政策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0-0020-02

晋剧作为山西省的特色剧种,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它始于咸丰年间,盛于光绪年间,衰于抗战时期,展于新中国。期间不乏风雨,更有起落。生逢乱世,却能续百年传奇;数遭冲击,却能够经久不息。新中国成立之后,晋剧以全新的面貌再续辉煌,稳步发展,与时俱进,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剧是一门艺术,它的兴衰荣辱与社会息息相关。在新中国未成立之前,为晋商一手打造出的蒲州梆子,被戏迷们捧成角儿的坤伶,在战争的炮火中止了浅斟低唱,在革命的号角里停了唱念做打。血染卢沟桥,日本人在中原肆虐,冯玉祥阎锡山联军战败,都对山西经济产生了重创,戏班腐败,艺人四散,烧杀抢掠的不止是钱财和百姓,甚至还有艺术。

新中国的成立为晋剧创造了机遇。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1949年,晋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戏曲讲求手、眼、身、法、步,本文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讲述建国70年晋剧的发展变化。

一、“手”:技术手段

百年前的晋剧班子不过是走街串巷的一伙民间表演艺人,表演时所能借助的道具之少,表演场地之简,表演难度之大,都是我们今时今日难以想象的。建国后,久经了风霜与磨难的中国恢复了往日的风骨,重拾文化,再展经济,在晋剧方面就体现在剧院剧场的技术革新上。科技点亮了舞台上的聚光灯,技术为表演创造了梦幻的舞台效果。从最初为了使观众看清表演而把舞台架高,到三层的大剧院,让每位观众都能将表演尽收眼底,尽情享受戏剧之绚丽。

除去舞台设备的大规模革新,中国晋剧艺术网作为山西戏剧艺术的传承主体,将晋剧通过互联网传播给现代青年人,促进了晋剧的传承与发展,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晋剧的魅力。这一切都得益于祖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与线上支付平台的逐步完善,才有了今日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购票,并在剧院享受最完美的视听盛宴。

二、“眼”:拓宽眼界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与鼓励之下,各级剧团做得最多的一件事,便是走出去开拓视野,多听、多看、多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整顿班子、选拔演员、添置行头、梳理旧戏,剧团发现,晋剧的原本形式与老派的旧式唱段已经无法满足现时观众的需求了。他们不再留恋旧有的辉煌,而是选择吸取京腔南昆之长,更改旧调晦涩难懂之处,并根据时代要求创编新戏。甚至,晋剧也并未站在至雅的环境中固步自封,而是突破戏曲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当前流行的轻音乐等文艺形式。

正是这种开眼看世界的姿态,这种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胸襟,使得晋剧在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过程中,汲取了养分,学会了包容与开放。70年的时间教给晋剧的有很多,晋剧表演者学到了受用一生的知识。

三、“身”:提高自身

除了借鉴他人之长,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反省,找到自身不足,改正并加以完善。反省自身,晋剧班子通过教育,让艺术成为一门学科,也培养了新一代的晋剧艺人。王爱爱、谢涛传承晋剧艺术,建立了晋剧艺术学校和各级戏研室,三天两头聚在一处开会研讨晋剧的发展问题,引进的晋剧编剧、导演人才让作品内容饱满多彩。

20世纪80年代,山西戏剧的体系之大,让很多晋剧专家纷纷参与了晋剧剧种的整理工作,为了尽可能详实、准确地呈现这一剧种,也为了晋剧的前途更加光明,不少老艺术家翻看专业书籍、经过多方考证,对作品内容进行了丰富填充,再现曾经的经典晋剧剧目,并有针对性地重新编排了已经在舞台上很少见到的晋剧剧目,将晋剧剧目制作得更加精良,让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如今的晋剧不满足于当前的成就,具有自我挑战、追求上进的特质。

四、“法”:政策法制

政策法制是使戲剧得以规范完善的根本。组建新的剧团,革除旧的制度,建立合理的规章,去除过去的恶习。在制度的规范下,晋剧展现出稳而精的艺术特色。“双百”方针让晋剧有了盛放的舞台。政策与制度为晋剧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并适于发展的环境,让晋剧艺人有了一个相对安全可以创作的环境,让他们敢想、敢作、敢演。

2006年5月20日,在国家政策扶持与保护下,经国务院批准,晋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山西省也响应国家要求,开展“文艺精品进校园”的重要活动,“戏曲进校园”是使中小学生近距离接触高雅艺术,让他们从小就对戏曲产生一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塑造三晋品牌特色,建设良好校园文化。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晋剧带着它独有的韵味走向更多的地方,站到更大的舞台上。

五、“步”:创新大步

党的一系列文艺方针,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晋剧掀起了大步向前的创新热潮。此后,晋剧不仅有《打金枝》等经典作品,更有为了庆贺祖国生日而特意编排的新剧目。

晋剧《党的女儿》不仅致敬经典、守本创新,更有现代戏剧的特色,着眼于对英雄女性的塑造,对传统唱段的革新。经过加工改编之后,《党的女儿》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出现在山西大剧院的舞台上,歌颂英雄的伟大,歌颂女性的胆识,歌颂祖国的强盛。

现代晋剧《托起明天的太阳》,在现代戏的舞台呈现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剧中有一段背人的情节,由于不能背真人在舞台上表演,于是采用了黑幕换场的特殊技法,既显得流畅自然,又不限制演员的发挥,但在舞台呈现上又保留了戏剧虚拟性的特征,做到了古今结合,相得益彰。

新编晋剧《巴尔斯御史》还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其舞蹈的表现力,音乐的震撼力,唱段的渲染力,烘托了舞台气氛,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戏。

六、结语

晋剧在“手、眼、身、法、步”上费尽心思,深得山西人民的喜爱。笔者也曾坐在山西大剧院的观众席上,观看《范进中举》,品味《红高粱》的悲情希望;也记得小时候通过收音机,听着角儿们咿呀吟唱。晋剧伴着笔者长大,正如它陪着新中国成长,笔者从它身上看到了新中国一路走来的模样。

这是商贾所爱的晋剧,从无到有,从简至精。这是晋人所爱的晋剧,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这是晋剧所折射的中国,不屈不挠,在无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一个七十年依旧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