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2020-07-19 03:24陈亮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4期
关键词:理论方法

陈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水土保持措施是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或避免经济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以山区、半山区为主的云南,山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山区。因此,有必要研究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方法

1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

随着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水土保持适宜性评价技术在我国已相当成熟。从实际情况来看,水土保持适宜性评价主要有三种方法,即比较分析法、遗传分析法和模拟分析法。从实际应用来看,它们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缺陷是缺乏完善的三种分析方法的理论。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主要是由于我国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时,对水土保持整体适宜性认识不足。这主要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统一的理论作为重要依据。

2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界定

2.1什么是土地适宜性。

土地适宜性,顾名思义,是土地具体用途之间的密切关系。确切地说,是土壤类型与特定用途之间的协调程度,它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应同时具有土壤适宜性和土地适宜性的特点。一块土地的具体用途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土地的适宜性往往由这些因素决定。就水土保持措施而言,土壤类型和土地适宜性是决定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重要因素,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和生态保护。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环境保护,还要考虑社会和经济两方面的问题。综上所述,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就是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2.2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评价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土地利用与土地质量之间的具体分析,这包括土地适宜性和土地自然适宜性两部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多目标评价和弹幕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和经济评价。土地适宜性分类所依据的具体标准的变化,也会影响土地适宜性评价类型的变化。人类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标准或执行者,最终决定着某一特定土地是否可以用于某一特定方面,在何种意义上应该使用该土地,以及土地利用的程度。这些方面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内容,也称为土地资源评价。

2.3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研究的不足。

在我国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研究中,虽然已有一些学术论文发表了这方面的措施和方法论指导,但总体水平还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在研究和探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国在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研究方面缺乏具体的理论支撑,这意味着我们缺乏实用准确的研究成果,以及具体方法的采纳和保留程度,实践基礎不足以支撑庞大的理论体系,因此相关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完善。其次,在水土保持措施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没有引起重视。专门的学术研究,虽然对一些单一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如何在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如何定制合理准确的配置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成为一个亟待克服的新问题。

3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3.1明确评价原则和标准。

根据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加强相关理论分析,明确评价原则和标准,为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要求,评价原则应分为两类。一般来说,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应分为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适宜性评价和土地评价。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应遵循差异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针对性原则,使水土保持方案的有效性得到体现。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结合土壤调查结果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土壤肥力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同时可以完成经济建设等方面评价指标的选取,根据要求确定指标评价标准。

3.2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适宜性评价的原则和标准,完成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设,确保评价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在体系建设过程中,指标可分为三个层次:适宜性等级、适宜性等级和适宜性等级。在适宜性方案评价过程中,可以确定措施是否在适宜性方案的范围内,即通过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强土地的蓄水和积土,在土地可持续利用方面可以增加投资补偿。如果不属于适宜性范畴,说明措施不力,甚至可能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开展适宜性评价,重点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可以从土壤肥力、健康状况、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确认实施保持土壤质量的措施。在适宜性评价中,需要利用社会经济统计等相关数据对措施进行评价,分析措施是否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选取不同的指标,确定监测和评价方法,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价。例如,在适宜性方案评价中,可利用侵蚀模数对适宜性方案进行评价,通过现场监测结果与核素示踪结果的对比,确定措施实施引起的水土流失变化。在适宜性评价中,可选择土层厚度、土壤渗透性、土壤吸收量、土壤磷氮储量,并通过土壤理化分析、环境监测等确定指标变化,对土壤质量进行系统评价。在适宜性评价中,可以选择投入产出指标,通过经济评价确定措施的适用性。

3.3水土保持措施的采取程度。

在此基础上,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采取程度。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来衡量水土保持措施的采取程度。定量分析的优点是,它提供了一个易于比较的结果,以供采用。利用水土保持率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可以得出水土保持措施的采取程度。其次,利用多年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保持措施的采纳程度也进行了评价,很容易找到最有效的措施。

3.4选择适当的维护措施。

利用建立的评价体系,确定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评价过程。首先要确定评价区域,根据区域情况科学选择水土保持方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完成区域地形图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信息的采集,然后组建评估团队。通过深入区域测绘工作,制定方案评价方案,能够做好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措施的适宜性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要加强对治理区域指标的监测,在措施实施过程中有序开展评价。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事件发生前、事件发生中、事件发生后的数据。在预评价阶段,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措施的适用性,为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保证区域水土保持规划的科学性。在中期阶段,根据监测结果和措施的实施目标,为措施的实施提供指导,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在后期,可以综合分析这些措施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为水土保持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4结论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直接关系到水土保持措施能否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在综合分析本地区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优化水土保持措施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全面分析和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是实现任何环境和谐共处的必由之路,同时兼顾环境和经济发展。这也使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和做好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姚广伶.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评价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03):83.

[2]陈小林,徐伟铭,肖桂荣.基于模糊证据权模型的长汀县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34(11):33-38.

[3]黄旭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技术与市场,2017,24(02):140-141.

[4]蔡文娟.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科技风,2017(03):154.

猜你喜欢
理论方法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学习方法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理论与实际
上台前,你用什么方法消除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