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例大学生沉迷手游的个案辅导过程进行简述,探讨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个案中的应用,总结其理论应用的优劣势以及理论背景下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认知行为理论;个案工作
一.、理论概述
认知行为理论是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
二、认知行为理论在个案中的应用
1.案例背景
小李是西安市某大学的大二学生,高考时成绩优异进入大学,在大一通过舍友介绍接触了手机游戏,从此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整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舍友“开黑”,白天逃课,晚上玩到凌晨两三点,在期末考试中班级成绩垫底。学校辅导员曾经与小李交谈过,但小李认为只有在游戏世界中才能找到快乐,大学学习没有什么用,随便混混就行,反正能毕业。因为沉迷手游,小李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在大一下半学期身体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学校辅导员将小李的情况反映给了小李的父母,小李父母找到了一家社工机构,希望得到帮助。
2.案例分析
(1)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小李在大学接触手游之后沉迷其中,产生了游戏比生活学习更重要的错误认知以及非理性信念,进而影响他的行为活动,使其更加沉迷,产生逃课、熬夜、成绩退步、体质下降等连锁反应,且案主的社交圈逐渐缩小,社交能力逐渐下降。认知行为理论应用个案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接受治疗者知道自己的情绪问题是源于自己的认知建构方式不恰当。所以要对案主进行治疗,首先要改变其错误认知,消除其非理性信念。
(2)认知行为理论同样认为,人的行动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案主进一步沉迷网络游戏之后,滋生出更多的非理性信念以及错误认知,包括认为大学学习无用,混日子就行,游戏大于一切等想法,如此恶性循环,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行为干预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习使案主学到正确使用手机娱乐功能的方法,并且逐步适应行为规范,遵守相应的规则,从而改变或消除不良的沉迷游戏的行为。所以在对案主的治疗过程中,其行为纠正治疗也同样重要。
(3)班杜拉认为行为、认知、环境三者彼此相互联结、决定,而环境因素是认知形成和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引起案主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案主对环境的错误认识。通过优化外部环境,可以使案主获得较为符合实际的观点和理念,从而有效改善沉迷手机游戏的行为。案主之所以接触手机游戏是因为舍友的推荐,后来与舍友不分昼夜的“开黑”,造成如今的后果与其整个宿舍环境息息相关。
3.介入目标
(1)消除案主的错误情绪,建构积极的认知观念
(2)矫正案主的沉迷手游的错误行为
(3)增加案主人际互动,强化其交际技能
(4)对案主的康复环境进行优化
4.介入过程
(一)初步了解與辅导关系建立阶段
介入目标: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建立起信任关系
社工在治疗初期,通过与案主进行会谈交流,得知案主在大一刚开学期间并没有重度沉迷手机游戏,每天的游戏时间仅为两到三小时,同时也有认真学习,然而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却没有取得较好成绩,排名下降到了中游水平,案主有些沮丧,认为认真学习无用,还不如打游戏让自己开心些,于是开始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手机游戏中。由此社工分析,案主沉迷游戏行为问题的出现正是源于这一次考试失利,于是社工首先与案主一同对其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使其重新认识自己,对其进行了自信心的建设,找到案主的优势所在。
辅导效果:案主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且表达出了想要改变当前情况的意愿,并希望社工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改变认知、行为训练阶段
(1)第一次辅导:
介入目标:消除案主的错误情绪,建构积极的认知观念
社工在接下来的几次访谈中,通过讲述沉迷网络导致失败人生的案例,与案主一同参加有关机构开设“如何合理利用手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等讲座,纠正其对手机游戏及大学学习方式的消极认知,正确理解错误认知和情绪行为的关系,帮助案主建立正确的游戏观念以及学习观念。
辅导效果:通过使案主对自己的行为和观念重新认识,案主真切意识到沉迷游戏这一行为对自己身体、成绩、社交以及人生发展带来的问题,从而初步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
(2)第二次辅导:
介入目标:矫正案主的沉迷手游的错误行为
社工为案主制定了一份每日作息计划表,为案主规划合理的学习、娱乐以及休息时间,其中每日进行手机游戏的时间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且睡眠时间需保证在八小时左右,同时需要每日需要留出一小时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社工同时给案主制定了家庭作业,需要案主以七天为周期,每日记录自己的手机游戏时间,每三天记录一次自己对于缩短手游时间后的感想,在治疗期间内共提交两次作业。
辅导效果:通过作息时间表的约束,案主在手机游戏以及互联网上时间大幅减少,同时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体育锻炼上,自己的作息也逐渐正常。在家庭作业中也表达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肯定。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介入目标:增加案主人际互动,强化其交际技能;优化案主的康复环境
社工在后期的家庭作业中增加了要求,需要案主每日记录自己社交活动状况,七天为周期提交,三天写一份小的感想,提交一次作业,社工通过对案主提交作业的情况来分析其社交状况的改变情况。
社工通过与学校学院及辅导员交流,加强对宿舍生活作息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同时与案主所在宿舍学生进行谈话,纠正其不良作息,合理安排宿舍娱乐时间,减少宿舍其他同学的熬夜次数,为案主的治疗恢复过程提供良好的环境。
辅导效果:案主的社交状况有很大改善,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社团活动,认识新朋友,融入班集体。同时案主与舍友的互动方式也多了起来,整个宿舍的学习氛围变得浓厚。
三.总结
当今社会互联网飞速发展,眼花缭乱的游戏内容极容易刺激到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对其带来负面影响。认知行为理论介入优势在于该理论强调对咨询者的指导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与行为理论相辅相成,且在治疗情感、焦虑、适应异常、焦虑症、抑郁症等有良好效果。认知行为理论也存在的一定的缺点,例如该理论无法运用低认知能力的案主的理性思考能力,仅适用于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且愿意做出认知改变的案主,案主必须处于一个平稳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
在认知行为理论及其治疗方式中,社会工作者应扮演指导者、逻辑思想家、导师、教育者、陪伴者等角色。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社工需要拥有明确的洞察力,在准确把握认知的基础上运用行为技巧进行干预。同时社工在运用认知理论干预案主行为时,要立足案主所存在的生态系统,在其生态系统中重建案主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周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禹敏,刘莎,江洁.认知行为理论在女大学生人际适应辅导案例中的运用及启示[J]. 科学咨询,2018年10期.
[3]靳晶晶.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逃课行为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