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国
赵树理曾经痛切地说过:“我是生于《万象楼》,死于《十里店》。”这句话基本概括了赵树理整个戏剧创作历程。《万象楼》是他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十里店》是他最后创作的一个完整剧本。但在《万象楼》之前,赵树理其实还写过剧本《打倒汉奸》,而《十里店》之后还有《焦裕禄》。1937年2月,赵树理还写过《打灶王爷》,并在长治县演出过,赵树理自任导演,该剧本现在已不存在了。综合赵树理的戏剧创作,有现代戏,有历史剧,也有改编的传统剧目。现代戏一般都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并配合宣传当时的革命形势,其中既有新形式的话剧、宣传小品等,也有以传统戏曲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戏;历史剧和改编的传统戏都是取材于历史事件,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具有现实意义。
1.取材于现实生活,结合革命形势,宣传作用大、思想性强的现代戏。这类戏主要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配合宣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形势,以能够及时快捷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小戏为主。《打倒汉奸》1936年发表在《太原日报》文学专刊《开展》上,当时写成的是小说,由于吸收民间说唱的“书帽体”形式,全篇都是人物对话,戏剧性强,被搬上舞台,曾在农村演出过一个时期。后来,由于原稿找不到,赵树理凭记忆又写成有韵小剧。现在,我们对照已找到的《开展》上的原文和后来写的有韵小剧两个版本,内容和文字相差甚少。这部剧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抗战形势,以锄奸为内容的,它完全用的是农民的语言、农民的腔调,宣传作用很好。《万象楼》作于1941年,是二幕话剧。剧中汉奸和反动道会组织头目相互勾结,组织流氓、汉奸和受蒙蔽的教徒欲攻打抗日县政府。八路军及时发现阻止了暴乱,并活捉了罪犯。上当受骗的教徒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彻底醒悟。赵树理当时在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工作,领导让他写一个反迷信的戏。黎城的离卦道反动组织曾打过抗日县政府,最后被破了案,赵树理就把黎城这件事当作素材,编写了《万象楼》。这个戏曾在晋东南各地演出,对一些愚昧落后的迷信群众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
《两个世界》创作于1943年,是三幕话剧,表现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与中国共产党解放区新政权的鲜明对比。《秦富宝放牛》定稿于1945年,原作者是平顺县南庄沟王元,后经赵树理修改定稿。这是一部儿童剧,由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姐姐、妹妹)对唱,反映了放牛的穷孩子秦富宝在土改运动以后翻身得解放,积极劳动、积极学习,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故事。《好消息》发表于1945年的《新大众》,反映了解放战争后期,八路军不断取得胜利,溃败的国民党中央军穷凶极恶,负隅顽抗,对人民烧杀抢夺。一个农家少女遭到中央军的蹂躏,与父亲一起出逃,半路上饥饿疲累昏迷过去,遇到解放区民兵相救。父亲跟路遇的一个中央军逃兵发生冲突,最后化解误会,并得到中央军起义投诚的好消息。《巩固和平》是小唱剧,其实是一个宣传小品,具有民间小戏的特色。甲乙二人打赌赢吃花生,争论的焦点是:日本投降以后,国共已停战,是应该心安理得睡大觉还是应该巩固和平,通过一点小小的矛盾冲突,宣传了当时革命的形势和任务。
赵树理的创作自觉并积极地配合政治形势,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表现在小说创作是这样,戏剧创作也是这样,有许多作品都是赶任务赶出来的。但其内容不空泛,并没有主题大于形象,而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作品。除了他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细致真切的生活感受之外,他还能够处理好政治、生活、艺术三者的关系。“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就是他一直奉行的创作原则。
2.深刻反映现实,表现新旧社会巨变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现代戏。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赵树理共创作了三部现代戏:有泽州秧歌《开渠》、上党梆子《十里店》和《焦裕禄》。《开渠》作于1956年,主人公韩金山在解放前土地年年被水冲,地越来越少,他想联合别人改河修道建一条渠保住土地,结果大伙都怕困难没人支持,对他的这种想法都不理解,认为他纯粹是个疯子,他的地最后彻底被冲垮。解放后,韩金山把荒山变成了花果园,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合作化运动开始后,韩金山积极拥护开渠改河道,并投入了开渠的战斗,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他感受到了新社会的优越性和农业集体化的优越性,感受到只要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全剧时间跨度30年,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生动地表现了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崇高理想。赵树理亲身经历并参与了办初级社和农业社的高级化运动,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农村的伟大变革之中。他研究农村,对农村的发展,尤其对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寄予很高的希望。
《十里店》作于1964年。十里店党支部书记王瑞有老好人思想,不愿多事。大队长乘机与旧地主管家、旧商人、旧包工头勾结,把大队的副业包给了这些人,他们每天干营私舞弊、损公肥私的勾当。大队长受贿分赃当了他们的保护伞,让村里的大部分劳动力都去搞副业。副大队长提出要把副业上的劳动力集中到地里锄谷子,大队长不同意,双方展开了矛盾冲突。王瑞的儿子王家骏与新婚妻子马红英都是进步青年,他们为改变家乡面貌和副大队长一起同落后势力进行斗争。在“查卫生”这场戏中矛盾发展到高潮,马红英借此机会把大队长拉帮结伙、以权谋私等问题全盘端了出来。刚好这时县里的查案组来到村里调查这些问题,剧情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十里店》的主题涉及党风问题,通过十里店村农业与副业争夺劳动力的事实,反映了广大群众与某些干部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矛盾与斗争。同时也赞扬了马红英、王家骏等知识青年敢于与歪风邪气做斗争的勇气,批评了某些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涣散、自由主义思想严重、原则性差的问题。《十里店》秉承了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写法和精神,直面现实,敢于揭露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但最终邪不压正,代表社会主义方向的先进力量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个戏让作者遭受了最大磨难,只在观摩演出会上演了一场,便被指责为“暴露了社会主义的阴暗面”而停演。赵树理前后修改了一共有六次之多,总是通不过,在文化大革命中《十里店》成了他的一个罪行。
《焦裕禄》作于1965年,是赵树理未完成的遗作。这是赵树理想写的一个以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戏。刚写了三场,文化大革命的灾难降临。剧本的写作被迫中断,赵树理的创作生涯也就此结束。这三场戏的内容是写焦裕禄初到兰考县上任,看到灾民都到外地逃荒,他决心要治理水患,深入民间访贫问苦,挽留逃荒的农民共同建设家园。
赵树理的现代戏创作都是揭示农村问题,讲农民故事。他热情讴歌时代,敢于直面生活,真实地描写中国农村社会,深层透视了农村在政策层面上发生的变革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变。因为赵树理热爱农村,关心农民,农民的疾苦时时引起他的痛感,所以对农村存在的问题,对农村政策上出现的偏差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能够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一些落后现象、腐朽的甚至邪恶的事物进行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对农村出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则极力歌颂。这都是出于他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3.以古喻今,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编历史剧。《邺宫图》和《慈云观》均作于抗战时期,都表现了民族家国之恨,在当时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鼓舞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斗志。目前,这两个剧本都残缺不全。上党梆子《邺宫图》作于1939年,抗战时期演出场次不少,现仅存剧本第一本。《邺宫图》讲述后赵天王石虎骄奢淫逸,强征黎民百姓修建邺宫,并选取天下的美女供其淫乐。青年李宏被征去修邺宫,其母随儿媳玉兰和孙子出逃,玉兰被抓入宫,儿子被摔死。李宏得知消息后聚众造反,攻入都城。石虎受到里外的夹攻,走投无路,狼狈不堪。该剧既描写农民起义,反映了阶级压迫,也表现了反抗异族统治,突出了民族矛盾。剧中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意义,李宏的母亲和李宏的妻子都不愿做亡国奴,玉兰被送到宫中以后,面对昏君破口大骂,表现了她的民族气节。这对于动员人民投入抗日运动,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慈云观》现在发现的只有一、二两场,第三场刚开了个头就没有了下文。从仅有的内容看,也是一个表现爱国主义的剧本。它反映了北宋末年金国入侵汴梁,宋朝宰相张邦昌当了汉奸并在金人的扶持下当了傀儡皇帝。金国国主想占有京城名妓李师师,张邦昌从慈云观找到了已出家当尼姑的李师师,却遭到了李师师的痛斥。张邦昌恼羞成怒,强行把李师师抬到了金王府,李师师出于民族义愤而吞金身亡。这部戏揭露了张邦昌卖国求荣的丑恶行径,颂扬了李师师在国难中以死报国的民族气节。
4.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从传统剧目中汲取营养的改编戏。《韩玉娘》也是作于抗战时期的新剧目,是根据京剧传统戏《生死恨》改编而成的。相比《生死恨》,改编后的《韩玉娘》增加了程鹏举误解并告发韩玉娘一折,使剧情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矛盾更为集中。韩玉娘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心和正义感的女性,在被程鹏举告发后,她严厉斥责丈夫程鹏举,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炽烈的爱国之心,以及对丈夫恨铁不成钢的矛盾感情,在抗战初期大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三关排宴》是赵树理根据上党梆子传统戏《忠孝节》改编而成的。剧中佘太君在三关与肖银宗谈判时,揭露了杨延辉的罪行,严厉斥责并坚决讨回投降辽国已被招为驸马的杨延辉。杨延辉恳求母亲恕罪,太君出于国家大义断然拒绝。杨延辉见囚车已备好,再没有挽回的余地,就拔剑自刎。《三关排宴》由原来《忠孝节》的同情变节改为不容变节,表现了佘太君赤胆忠心、正义凛然、大义灭亲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鞭挞了杨四郎投降辽邦、苟且偷生、丧失民族气节的背叛行为。其主题由原来的《忠孝节》歌颂忠臣孝子升华为爱国主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鲜活的人物形象。赵树理的戏剧创作,除了追求情节的生动曲折,还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将传统戏曲的“写情节”转变为现代戏的“写人物”。《焦裕禄》这个戏以普通人的形象,通过一件件的感人事迹,把焦裕禄塑造成一个深入群众生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极具人情味的党的领导干部。《十里店》中的几个人物都各具特色,具有典型意义。副大队长坚持原则,关心群众疾苦,维护集体利益,敢于和落后势力进行斗争,是农村干部中的正面形象。大队长以权谋私,投机倒把,败坏党风,是犯有严重错误的农村干部的典型。党支部书记王瑞是干部队伍中“老好人”的典型,原则性差,遇事和稀泥,但最后思想态度有了转变,决心坚定地站在党的一面,是一个转变型的人物。《开渠》中的韩金山是艰苦创业、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不屈的老一辈中国农民的形象。佘太君在《三关排宴》中是一个全新的形象,她忠君爱国、大义灭亲的崇高思想境界是通过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与儿女私情的痛苦抉择中表现出来的,酣畅淋漓而又真实感人,是一个活了的人物。《韩玉娘》的情节改编也突出和深化了韩玉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结。而作为妻子,在丈夫程鹏举告发她时,韩玉娘大义凛然,严厉斥责程鹏举;而当程鹏举英勇杀敌、为国立功后与她重逢时,却又能尽释前嫌重归于好。《慈云观》中的李师师同样是一个古代的爱国女子形象,她身为妓女,却在国难中用自己的积蓄捐助抗金义军,在侵略者的威逼下出于民族义愤而吞金身亡。从佘太君、韩玉娘、李师师这三个人物来看,她们都是有血有肉、具有人之常情的普通人,但都是有着崇高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烈女,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都是从常情常理中表现出来的,因而都是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
2.巧用传统形式表现新的内容。赵树理熟悉和热爱民间文艺,他在戏剧创作中吸收了不少传统戏曲元素,古为今用,更好地反映新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民间性特征。《秦富宝放牛》吸收了民间小戏《小放牛》的形式,由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的对唱讲述故事。《好消息》短小精悍,采用传统折子戏的形式,颇具晋剧传统折子戏《走山》的神韵——都是一男(老)一女(少)逃出天罗地网的情景,这是赵树理运用传统形式编演现代新剧的成功之作。《开渠》是采用泽州秧歌的形式写成。泽州秧歌是流行于晋城一带的“干板秧歌”,只有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没有丝弦伴奏,一唱到底,没有对白,所有内容都用唱词表现,时间、地点、叙事、抒情、人物之间的对话、动作等也都用说明性的唱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另外,如《三关排宴》《十里店》《焦裕禄》《邺宫图》等上党梆子的剧本,都是赵树理运用上党梆子的传统来表现新的思想内容和人物。上党梆子高亢激越,适合表现激烈的气氛和强烈的感情,而赵树理戏中大都是刚性的人物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内容和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3.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专业性特征。赵树理从小喜欢戏曲,对戏曲和曲艺有很高的造诣,熟悉舞台表演艺术,尤其熟悉上党梆子。他不仅爱看戏,而且能打会唱,对各种板式、锣鼓经以及表演程式都了如指掌。至于秧歌戏,赵树理对每出戏的板眼和节奏也都很清楚。《万象楼》成为上党梆子现代戏的先行者,《十里店》至今是上党梆子现代戏的重要剧目。他还整理、改编、导演了《三关排宴》,并拍成了上党梆子第一部戏曲影片。陈艾在《关于赵树理》一文中回忆说:“对于农村戏剧工作,他是尽了帮助和发展的责任的,他亲自参加各个农村剧团的编排和导演,甚至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他都参加了指导和纠正。记得一九四四年的时候,他几乎花费了一整个夏天的时间,跟着襄垣剧团(太行区最有名的农村剧团)跋山涉水地到各个村镇去演(差不多所有太行区的重要村镇都走遍了),因此,等到他回家的时候,已经穿烂了两双新鞋子。”
赵树理在戏剧创作上非常专业,场景设置、人物道白、唱词都可以与戏剧表演形式相吻合。他的上党梆子剧本说明文字都详细具体,对锣鼓点、起唱板式、伴奏音乐、表演动作及情景等都有非常专业而具体的说明,为演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好消息》开头介绍背景时说明:“开幕之前,先打几声能代表战争的急锣鼓(像上党戏与大乐子常用的‘拉锚’,别的戏也各有相类似的)然后女在内叫板,内唱一句。”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人物的心理和情绪表达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