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因此高等数学的教学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时代教育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主要从高等数学课程性质及作用、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等进行介绍。
《高等数学》课程必修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工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计算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学习有关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分学,常微分方程。各章节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图如下:
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工作及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与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生活、事业的全面充分的发展;使学生既具有独立思考又具有团体协作精神,在科学工作事业中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攻克难题;使学生能敏感地把握现实社会经济的脉搏,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发展,做时代的主人。
高职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会做一道题,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而是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应该如何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进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所学课程的“温度”时,才会更有动力去学好这门课来温暖更多的人,才能更好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机会,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适时融入德育元素,浑然天成,给学生传播正能量,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心灵得以升华。培育的载体是教学内容,育德的途径是以渗透为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与知识教学融于一体,立足知识,借助数学史、典故、优秀的数学家等,引经据典、循循善诱。用数学家的成功经历鼓励和鞭笞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用微积分的发展历史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讲授数学知识,更需注重培养了学生自主研究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比如,介绍无穷级数时,介绍“Koch 雪花曲线”(先给定一个正三角形,然后在每条边上对称的产生边长为原边长的1/3 的小正三角形.如此类推在每条凸边上都做类似的操作,我们就得到 了面积有限而周长无限的图形——即Koch 雪花曲线)和齐诺悖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让同学们思考问题出在了哪里,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等).同时在介绍微积分学基本公式即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时,可以增加阅读资料,微积分产生的背景等,通过延伸阅读,可以让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把原来的知识结构平衡破坏,通过学习吸收再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对于以前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教师要清楚哪些方法可以被颠覆,哪些又是需要被尊重而应该保留下来的。针对学生群体数学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所以每次引入新的概念都需要从一个角度讲好它们,教师要像主持人一样把握讲课节奏,活跃课堂,控制场面,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快乐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学习,使课堂教学更为民主、平等,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传播数学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是有实际意义的,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研究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比如介绍极限时,可以通过数学文化中的两个例子:刘徽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和截杖问题(“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体现了用已知逼近未知,用近似逼近精确的极限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高等数学,使自己的逻辑思维更加缜密、创新意识得到提高,这正是高职院校要培养的基本素质。
如何将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如何将高等数学与职业院校学生专业结合,仍然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拓宽教师教育视野的广度,采取信息化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宽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