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的性能,智能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实际行驶和运输中,汽车驾驶员这一角色至关重要。汽车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疲劳驾驶、多变的驾驶状况和驾驶员个人因素都能引起汽车驾驶员的心理变化。本文先阐述了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最后详细分析了如何提高汽车驾驶员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行业安全;影响
一、引起汽车驾驶员心理变化的原因
(一)疲劳驾驶
长时间的驾驶操作而不休息容易引起驾驶问题,根据大数据分析,在机动车交通事故中,疲劳驾驶引起的交通事故占2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连续驾驶四小时需停车休息且休息时间不少于20分钟。汽车驾驶员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精神需要长时间保持紧绷状态,这样极容易造成强烈的心理压力,引起驾驶员心理变化。
(二)多变的驾驶状况
汽车驾驶员在实际驾驶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这种突发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自然因素,例如:暴风雨、降雪、结冰、大雾等自然天气,行驶的道路上能见度低,驾驶员更需要集中精力,小心翼翼地驾驶,极端的天气都会引起汽车驾驶员的心理变化;二是人为因素,例如:突发的车辆摩擦、驾车环境嘈杂,都会引起汽车驾驶员的心理波动;三是汽车自身的因素,例如:爆胎、行驶道路颠簸、汽车抛锚等,都会给汽车驾驶员带来坏情绪。另外,如果道路行驶方向单一且路边景色单调,容易让汽车驾驶员走神,对驾驶员催眠。
(三)个人因素
有的汽车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容易追求刺激,超速行车,有意做出一些违背交通行为规则的驾驶行为,从而带来心理亢奋。由于个人因素,酒后驾车、未带行驶证和驾驶证的行为,如果突然遇到交通检查,都会产生紧张和恐慌的情绪,并做出一些不理智的驾驶反应。
二、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一)疲劳驾驶影响行车安全
汽车驾驶员如果长时间的驾驶汽车不休息,极易造成疲劳驾驶,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疲惫感。疲劳驾驶容易让驾驶员对驾驶道路周边环境的敏锐度降低,观察能力下降,大脑也会慢慢地开始不清醒,反应迟钝,难以让自己的精神保持高度集中,不能很好地根据驾驶环境的变化调整驾驶行为。汽车驾驶是需要驾驶员精力集中的一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行为,如果在这一时间出现突发事件,汽车驾驶员由于疲劳驾驶,注意力、反应力都会有所下降,不能对行驶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正确的应对,这大大提高了驾车风险,行车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汽车驾驶员长时间久坐在密闭的空间里,容易产生烦躁厌烦的情绪,也容易打瞌睡,四肢也容易处于懒散状态,对汽车驾驶的操作准确度和操作速度都会下降,降低了行车的安全性。
(二)焦虑恐慌侥幸的心理影响行车安全
汽车驾驶员在整个行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如果再加上外部因素的刺激,例如:超车、抢道、行驶路面颠簸等,这些外在因素都可能成为导火索,让汽车驾驶员的情绪更加焦虑暴躁,不良的情绪极易增大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另外,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多,道路交通变得越来越拥堵,堵车是每个汽车驾驶员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在车辆拥堵的驾驶环境下,汽车驾驶员更容易出现烦躁情绪,驾车过程中极易出现不理智的驾驶行为,影响行车安全。
有些汽车驾驶员不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实施条例》,出现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速驾驶等不文明的驾驶行为,并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无证驾驶和酒后驾驶不会倒霉的被交警抓到,有些驾驶员在某些未安装交通摄像头的路段进行超速驾驶,这些行为都大大增加了行车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一旦违规的驾驶行为遭到暴露,如碰到交警的突袭检查,无证驾驶者和酒后驾驶者就会产生紧张恐慌的心理情绪,并做出不受大脑支配的不明智驾驶行为,如:逃逸、违规变道、超速、闯交通信息灯等,这些行为大大的增加了行车的不安全性。总之,在恐慌、焦虑、侥幸这些心理情况下,汽车驾驶员操作失误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三、提高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汽車驾驶员要养成良好的驾车习惯
具备良好的驾车习惯是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驾车习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好安全带,发生碰撞时,安全带起到的保护作用达到90%,即使车辆都配有安全气囊,在未使用安全带的情况下,安全气囊也很难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汽车事故调查表明,在发生正面撞车时,如果系了安全带,可使死亡率降低57%,侧面撞车时可减少44%;二是驾车不接听电话,驾车时接打电话会分散驾驶员的精力,一旦遇到紧急或者突发情况,汽车驾驶员的反应速度应对能力都会降低,极易造成交通事故;三是不疲劳驾驶,驾驶时间超过四个小时,汽车驾驶员要自觉停车休息并保证休息时间长于20分钟,让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放松,保持良好的状态,更好地保证行车安全;四是不随意变更车道,随意变更车道是指机动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违反规定随意变更原行驶车道,影响正常行驶的机动车的违法行为,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上较为多见。一辆车来回穿插,容易造成后面的车紧急刹车避让,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提高汽车驾驶员的自我调节能力
汽车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有着重大影响,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情绪会因为各种因素发生变化,很容易产生焦虑、厌倦的情绪,所以,为了行车安全,需要重点关注汽车驾驶员的自我调节能力,让驾驶员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行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是运用注意力转移法控制焦虑的情绪。当汽车驾驶员受到某种外界不良刺激,如:被超车、被加塞引起急躁情绪时,要先认识到这种不良情绪的增长对安全行车不利,应及时调整心态,不计较他人过失,集中精力驾驶好自己的车辆;二是运用暗示法调节控制情绪。包括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通过暗示的过程,来保持心态的平衡。另外,汽车驾驶员也要学会将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减少心理压力,平时可以多听歌,多运动,让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向上,消除负面情绪,降低在突发事情时自己情绪波动的频率。
(三)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对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也影响深远,新闻媒介等社会媒体可以对驾驶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汽车驾驶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要落实行车安全的教育,可以根据实际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举例,详细阐述交通事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汽车驾驶员对驾驶法律法规的敬畏之心,消除侥幸心理。另外,汽车驾驶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加强道德品行的培养,不要被社会上存在不良的驾驶行为所影响,形成错误的认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保持对人民群众高度的责任感,提高行车安全。同时也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扩展缓解压力的方法,学会利用团队合作提高工作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四、总结
综上所述,汽车的行车安全与汽车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有着紧密联系,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越高,技术水平更好,则更能保障行车安全,即使遇到突发状况,也能很好地规避风险,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汽车驾驶员要通过养成良好的开车习惯、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有效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孙槟,周军.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安全生产, 2015(7):33-34.
[2]王安琦.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与安全行车的关系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3):291.
[3]吴自力. 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与安全行车的关系分析[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 2018(006):90.
作者简介:李平安,大专,郑州市中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研究方向:汽车驾驶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