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近三年,聂震宁先生先后出版了《阅读力》《出版力》两本书,令我获益匪浅。我本人也曾发表过《读写的习惯》,讨论全民阅读的良好习惯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该如何养成。在此我结合聂先生观点和我读写的经验,分享我的读书心得。
关键词:好读书;出好书;聂震宁;阅读力;出版力
一、 好读书·读书好
2017年1月20日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刊载了聂震宁对《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解读。两个月后,聂先生的大作《阅读力》出版,把关注的焦点从10年前的“阅读率”,转向了读书的方法、目的为代表的阅读力。因为我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所以《阅读力》所讲的内容,与我自己的经验完全契合。
中考前夕,因为对屈原和《离骚》感兴趣,我在2003年2月底花了四天时间一边抄一边背,还真背过了;步入大学,为了搞明白“夏商周断代工程”,江晓原的书也没少读;工作后,为了学习大家的经验,“书林守望丛书”前两辑一共20本书陆续买齐,到2019年秋,全都读了两遍……所以,我很乐意被评价为“书生”。书生书生,不断读书的人生。因此,从我求学到现在工作,不论是褒义的“读书人”还是略显批评的“书生气”,只要把我和“书生”画等号就好。
罗秉利先生曾撰文指出:“我们以前一再强调用优秀的作品来鼓舞人,而这些作品传递出的价值观和正能量,也需要我们用阅读来加以获取和消化。阅读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养。”
二、 出好书·评好书
在2016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聂先生到山东出版集团开讲出版创新。聂先生结合多年致力于书业探索和研究积累的丰富的实业理论和学术观点,核心是讲出版创新。而聂先生的当初分享的许多经验和启示(“8+1案例”),都被写进了《出版力》。
四年来,我一直在阅读有关我国出版前辈的著述和资料,在2017年新春获得“山东省全民阅读主题征文一等奖”之后更加努力,对聂先生阐述的观点也就有了相对深入的思考。当年听讲座,我的三大心得依次是重视书评、紧扣社会热点、创新思维;今次读罢《出版力》,这三条感悟的排序发生了改变。
第一,要紧扣社会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70个世界第一》是齐鲁书社主动打造的第一本主题出版,亮点不少。不过,齐鲁书社第一本主题出版还是留下了一点遗憾,那就是没有赶在国庆节前问世,使得这样一本好书无缘2019年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书评定稿的时间更是延后到了11月初。换句话说,这本书宣告了齐鲁书社开始主动挖掘主题出版,却没有做到“紧扣热点”。
第二,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2017年春,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生命如此美丽》一书,由于总结和探讨了肿瘤患者及其家属普遍关心的就医和治疗问题,其实际意义已经不限于对肿瘤患者及其家属有多少借鉴、指导和实用价值了,更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生命教育书籍。
第三,要重视书评。《村学集》这套书,出版的时间是2018年12月——改革开放40周年,但此前只是将这本书定位成“重点项目”;再加上一函三册的主题不同,著作方式有“编”、有“著”,内容上有从《农村大众》选编的案例、有解读《中庸》《大学》的普及读物,体例不统一,因而没有成为畅销书。当我见到这套书已经是2019年11月了,在他人看来,这套书不仅没有“主题出版”的身份,也不会起到“主题出版”的实际效用了;但是我依旧找到了让这套书起到“主题出版”的突破点——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工程”的阶段性成果的《村学集》,通过书评的方式将其打造成2020年“主题出版”,至少在理论上是有这个可能的。2020年1月22日书评发表,题为“《村学集》:百年乡建圆梦,赞画乡村振兴”。
三、 结束语
聂震宁先生的《阅读力》《出版力》,是紧密相连的:作者将两本书融合在一起,于是成了《阅读的艺术》和“百道学习”出版课程;而富有求知欲的我同时也身为齐鲁书社的一员,融汇两本业界佳作的办法,就是通过新书出版和读者阅读的桥梁——书评。读者读书不“走心”、出版人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图书产品,两者缺一,就很难形成阅读力;而“书评思维”和图书评论,正是保证让人们读书入脑入心、告知出版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聂震宁.阅读力[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2]聂震宁.出版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
[3]王皓淼.读写的习惯[J].学习导刊,2017(9):81-83.
[4]罗秉利.阅读习惯应该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素养[J].图书馆报,2016.03.04:2.
[5]王皓淼.出版创新讲座两年随想[J].品读,2018(2):44.
[6]王皓淼.展现辉煌成就,彰显道路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70个世界第一》评析[J].文化产业,2019(23):20-21.
[7]王皓淼.《村学集》:百年鄉建圆梦,赞画乡村振兴[J].农村大众,2020:5.
作者简介:
王皓淼,山东省济南市,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