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琴琴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幼儿园班主任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推动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下,许多的幼儿园班主任都在积极探索和分析相关的幼儿管理方法,而且已经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基于前人的研究经验继续分析幼儿园班主任管理工作,希望能对其他幼儿班主任提供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
关键词:幼儿园;班主任管理工作;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8-0066-01
幼儿园班主任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同时也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班主任要管理和服务的群体是心智不成熟的幼儿,他们天性活泼好动,而且不太容易管教,稍有不慎就会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当下,幼儿园班主任管理工作正处在变革优化的重要阶段,面对社会各界对幼儿园教育的质疑和误解,幼儿园班主任需以平和的心态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探索全新的管理工作方法,如下是笔者根据自身教育管理经验所总结的若干方法建议。
1.幼儿管理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从概念上分析,主要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就是要以“人”为管理核心,发挥人的管理价值和作用。尤其在幼儿管理阶段,人应当作为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管理者,而非是让制度决定人的行為方式甚至完全代替人进行管理工作,这是完全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新教育时代下,班主任应当作为幼儿管理工作的核心,完全承担所有核心的管理工作。
第二层含义就是要高度重视人作为客户角色的心理预期和心理满足感,通俗来说,因为幼儿才是幼儿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所有的幼儿管理工作都要让幼儿享受到福利,真正的服务于幼儿,方便于幼儿,只有这样,幼儿管理工作才能变得更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综合上述对人本管理理念的分析可知,现在的幼儿园班主任需要深刻反省自身的管理工作,看一看是不是做到了以人为本,如果没有做到,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在层层剖析下找准、找对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幼儿园班主任对管理工作的错误认知和错误定位。
2.幼儿管理要与家长合作
俗话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所作所为将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其思想行为模式。鉴于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幼儿园班主任势必要牢牢抓住“家园共育”这一利器,通过与各位家长朋友深度交流沟通,取得高度信任、理解和支持,从而为自身的管理工作铺平道路。
同时,因为各位家长朋友的文化层次、个人素养各不相同,也很少有从事幼儿教育研究的专家。所以幼儿园班主任对各位家长朋友而言就是当之无愧的“专家”,身负教育使命,班主任必须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与家长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多学多看,并将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与各位家长朋友倾囊相授,如此,家长也能学到一些实用的幼儿教育管理方法,无形中为幼儿园班主任分担了很多教育风险和管理压力。
3.幼儿管理要先达己后达人
近年来发生的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给社会带来了极大震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环境。相应的,社会对幼儿教育也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为极力扭转当下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负面印象。幼儿园班主任就必须要做好榜样。
何为榜样?就是人人都称好,人人都学习的楷模。作为专业的幼儿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完善的不是幼儿而是自己,首先要完善的不是自己的专业管理技能而是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为此,幼儿园班主任需要从“吾日三省吾身”开始,及时分析自己的工作情况,找一找自己有没有不善待幼儿的情况。当然,现在的幼儿教师素质相对较高,基本不会出现非常恶劣的管理情况,但是在细节之中,不同的幼儿园班主任还是存在不同的管理问题,例如,不能公平对待每一名幼儿,没有认真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等等,这些问题隐藏在细节里,是阻碍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的魔鬼,只有消灭它,管理工作才能迈上新台阶。
4.幼儿管理要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虽然在幼儿阶段,班主任不用教给孩子小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却与小学管理内容不谋而合。作为幼儿园班主任,必须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其以后的小学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以最简单的饭前便后洗手习惯为例,班主任首先需要给幼儿灌输规则意识,即上完厕所之后就要洗手,让幼儿在心底里把这件事当成是一件理所应当,不能偷懒不做的事情。其次,要利用科学的习惯养成方法(例如,28天习惯养成法)让幼儿真正建立起对规则的统一、规范认识,即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不洗手就不是好孩子,不洗手就要受到惩罚。
综上所述,幼儿管理要以人为本、要与家长合作、要先达己后达人、要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上述种种都是幼儿园班主任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当然,本文只是选择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工作加以分析,幼儿园班主任的工作绝不止于此。笔者希望各位幼儿园班主任能够继续分析和探究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案,为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李照会.对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界,2016(21)
[2]贺秀云.幼儿园常规班级管理方法和原则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38):39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