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屏山县坚持党建引领,设立“彝族纠纷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彝调委”),走出了一条彝区治理新路径。
建好“三個一”机制,让调解工作“有章可循”。搭建一个平台。在彝族乡成立“彝调委”,作为当地特设的民间调解组织,在乡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建好一套规章。制定《彝族调解委员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彝调委”主要负责彝族矛盾纠纷预防、调解。落实一批政策。出台“彝调委”考核方案,按照“以奖代补”原则,每年给予“彝调委”一定工作经费,保障工作正常开展。创新“三化”路径,让调解工作“有技可施”。民情监测动态化。建立党支部与“彝调委”联动机制、彝区群众诉求动态收集机制。问题调解亲民化。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各选代表进行协商,由“彝调委”出面将协商结果告知被调解双方,确保问题解决公平公正公开。监督管理规范化。充分发挥“彝调委”监督功能,加强对彝族群众的监督与管理,有效维护彝区稳定。注重“三共”协同,让调解工作“有力有序”。与法治宣传共进。深入彝区宣讲法律法规,引导彝区群众树立法治意识。与村民自治共融。在《村规民约》中明确彝族婚丧嫁娶、人情支出等相关规定,推动村民自治更契合民意、更有成效。与区域联动共抓。在彝族乡镇开展联合治理活动,跨乡联动人才力量,解决服务纠纷难题。(中共屏山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