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鹰猎,海东青铭记的王朝更迭
细观画面左下角,可看得出画面中有两个人臂架雄鹰,这两个人的职务应该是昔宝赤,也就是蒙古大汗侍卫亲军怯薛军中专门负责饲养放猎鹰隼之事的鹰师。这里不得不提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辽代,他们建立了一种名为“捺钵”的制度,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分在四季举行,又被称为四时捺钵。其中,春捺钵就是辽代皇帝举办的一项重要活动:纵鹰鹘捕鹅雁。据《辽史》记载,纵鹰鹘捕鹅雁有一套完整的流程:首先,皇帝的侍从要训练一种叫“海东青”的猛禽用于捕猎天鹅。皇帝到达捕猎天鹅的湖泊后,侍从们要身着墨绿色衣服,骑于马上击鼓以惊扰天鹅,在天鹅受惊飞上高空后便逐放海东青捕猎天鹅。由于体型相差巨大,海东青在高空中将天鹅擒获后很难立刻将其杀死。两者在空中缠斗许久一起落地之后,由鹰师纵马上前用专用的刺鹅锥将天鹅杀死后取出天鹅的脑子饲喂海东青。每年猎到的第一只天鹅称为“头鹅”。将头鹅献给皇帝的鹰师会得到丰厚的赏赐。捕猎活动结束后,皇帝还会举办“头鹅宴”,让参与宴会的贵族们把拔下来的头鹅羽毛插在头上取乐。
有趣的是,小小的海东青还铭记着王朝的兴衰。史书记载,辽代极为盛行驯养海东青,因此派遣使者去出产海东青的女真部索取海东青。由于使者们的敲诈勒索与肆意妄为激起了女真部的反抗,最终造成了辽朝的灭亡。不过,由女真部建立的金朝和之后取而代之的元朝统治者由于同样是出身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对这种极富特色的狩猎活动情有独钟,反而把这种在春季放海东青捕猎天鹅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在辽金元三朝的玉器中也出现了一种专门表现海东青捕天鹅情景为题材的图案,称为春水玉。
在《元世祖出猎图》中对这两位鹰师的描绘极为写实传神。从这幅画中不仅印证了一些从前对海东青的猜想,同时还暗含着更多的文化关联。
首先,史书上记载的海东青到底为何种鸟类一直存在争议,根据目前资料来看,能够确定海东青的品种是矛隼。由于矛隼数量稀少罕见再加上分布地区比较靠近北方寒冷地区,现在即使在中国传统鹰猎者的圈子里也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猎鹰。根据《元世祖出猎图》中两只猎鹰的形态能够看出都是矛隼,只是分别属于白色型和深色型。由于白色型矛隼更为稀少,加上蒙古人传统崇尚白色,因此白色型矛隼相对于其他色型矛隼更为人所重视。
其次,能够看见在《元世祖出猎图》中两位鹰师的马鞍前端都挂有一面小鼓。特别是在臂架白色海东青的鹰师马上的鼓面上还画有白海东青捕天鹅的纹饰。因此能够确认纵放海东青捕猎天鹅时确实会先敲鼓惊扰天鹅高飞。而且海东青捕猎天鹅通常是飞到比天鹅更高的高度以后向下俯冲攻击天鹅的头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小博大的最佳效果,这种情景在春水玉中也经常能够看到。根据画中鹰师马上负载的猎物羽毛颜色也可以确定海东青的主要猎物还是天鹅与大雁。
最后就是在画中白色海东青头上戴的鹰帽居然是至今在欧洲流行不衰但在中国传统鹰猎器物中罕见踪迹的荷兰式鹰帽。由于这幅画具有高度写实性,可以确信这种帽在当时曾在某种程度上流行过。不过,到底这种荷兰式鹰帽是由当时的东方传播到欧洲,随后在中国失传还是由欧洲传播到中国的,则尚需更多文献与资料的发掘。
豹猎,曾盛行于中原的狩猎方式
在《元世祖出猎图》中靠近两名鹰师下方有一个背朝画面的骑马人物。在这个人马鞍后安放的垫子上蹲坐着一只身系绳索,嘴套皮套的豹子。这个人的身份应该是蒙古大汗侍卫亲军怯薛军中专门负责饲养训练放猎猎豹之事的豹师。在蒙古文中豹师被称为八儿赤。蹲坐在豹师马鞍后垫子上的豹子并不是相对常见的金钱豹,而是曾经产于西亚、中亚、印度和非洲的猎豹。
从画中这名豹师的样貌和服饰不难看出他应该是来自于中亚或者西亚的色目人。由于猎豹在东亚没有自然分布,因此驯养猎豹狩猎并不属于东亚地区的传统狩猎方式。这位色目人豹师能够进入蒙古大汗的侍卫亲军怯薛军有很大可能是他具有驯养猎豹的特殊技能。
根据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互相印证,公元7 世纪中叶之后流行于波斯及阿拉伯地区的驯养、放猎的猎豹曾经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原地区,成为令唐朝贵族阶层为之狂热的时髦狩猎方式。在唐代皇子与公主墓里出土的壁画和陶俑对这种狩猎方式有着极为写实的描绘。直到9 世纪中期以后由于战乱的原因再难以取得猎豹,豹猎这种狩猎方式才从中原渐渐消失。直到几百年以后,由于大蒙古国的建立使得丝绸之路重新畅通无阻。豹猎这种特殊的狩猎方式深得身为游牧民族又有狩猎传统的蒙古贵族阶层的喜爱,因此在中原地区再度兴盛起来。
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动物。在野外猎豹捕猎的方式主要是慢慢靠近目标后在一定距离内进行短途追猎,而经过人工训练的猎豹有三种捕猎方式:第一种被称为马上猎,就是让经过训练的猎豹蹲坐在马背上,猎人纵马追赶猎物,逼近猎物时猎豹从马背上跳下,追赶并捕杀猎物。第二种被称为自由猎。由豹师将栓住猎豹的绳索解开,将猎豹放在地上,由猎豹独立完成从搜索猎物到靠近猎物,最后追赶、捕杀猎物。猎人只是在一边观猎。第三种被称为跟踪猎。猎人在发现猎物踪迹后将猎豹放于地上直接追赶捕杀猎物。现在所知在中原较为常见的猎豹出猎方式是相对比较节省猎豹体力的马上猎方式。
经过训练的猎豹能够捕猎的对象主要是鹿、羚羊和野兔等中小型野生草食动物。由于猎豹训练过程中除了豹师与猎豹之间的配合之外,还需要猎豹与马之间的配合,训练的难度极高。再加上猎豹来源只能够从遥远的异域取得,不确定因素很多。即使在大蒙古国时期和之后的元朝时期,能够拥有训练好的猎豹还是一件极为困难和奢侈的事情。因此具有捕捉驯养猎豹用于捕猎的传统和技术传承,又来源于猎豹产地的中亚西亚的色目人来担当豹师正是实至名归。
马可· 波罗游记中也记载了元朝的忽必烈本人就是一位酷爱豹猎的蒙古族统治者,经常亲自骑马携豹出猎捕捉野鹿和山羊。在元朝历史上经过训练的猎豹也不止一次作为贵重的赏赐品被皇帝赏赐给重臣用来笼络人心。元朝以后豹猎在中国历史上渐渐消失。史载身为蒙古后裔的印度莫卧尔王朝的建立者阿克巴大帝酷爱豹猎。他在位四十六年,曾经先后饲养过几千头猎豹以供行猎之用。
在阿拉伯地区驯养猎豹捕猎的传统沿袭至今。古代阿拉伯书籍上详细记载了捕捉训练猎豹的详细方法。阿拉伯地区现今成为世界上唯一还有人使用猎豹进行狩猎的地区。
猎犬,古老的 “神助攻”
在《元世祖出猎图》右前方位置可以看见一只正回首看着主人,身形细瘦且短毛尖嘴的猎犬。虽说看起来这只猎犬其貌不扬,可是这种猎犬曾经出身显赫,极为珍稀。只有王公贵胄才能拥有。这只在《元世祖出猎图》中露面的猎犬就是著名的狩猎犬种——细犬。
根据考古资料,细犬原产古埃及,最早可考的资料是金字塔中壁画上的细犬出猎形象。细犬的原种据说最早是西汉时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中国传统文化中,二郎神身边神犬的原型就为细犬。细犬由于其猎性好,速度快,能够在相对开阔的场地狩猎中小型草食动物,一直为喜爱狩猎的人群所重视。细犬在历史上也常被作为贵重的礼物进贡给皇帝。无论是流传下来的文字史料还是绘画作品中也经常能够见到细犬的形象。清代乾隆年间,宫廷画师郎世宁就曾绘制过《十骏犬图》10幅,画了10条乾隆皇帝身边的名犬,分别命为:“苍水虯”“斑锦彪”“金翅猃”“蓦空鹊”“墨玉璃”“茹黄豹”“睒星狼”“霜花鹞”“雪爪卢”“苍猊犬”。都是当时满清王公及地方官员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玩物,大多数是纯种猎犬,这些犬类品种各异、状貌各殊。其中“苍水虯”“霜花鹞”就被公认为细犬。可见细犬在皇家猎犬中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流逝,细犬从最初珍贵的御用猎犬渐入民间,也成为民间得力的狩猎犬种。经过长期选育,现存的著名国产细犬品种分为山东细犬和陕西细犬两种。两者虽然在外形上有一些差异,但是流传下来的好的细犬外形标准还是有共同之处的。来形容好细犬的外形口诀:黄瓜嘴,羊鼻梁,四蹄如蒜;腰似弓,腿似箭,耳垂尾卷。
使用細犬与猎隼配合狩猎是中国流传于河北山东地区独有的一种狩猎方式。通过经过训练的猎隼与细犬配合来狩猎野兔。传统的方式是携带两架猎隼一条细犬。在发现野兔后纵放鹰犬,两只猎隼飞高后轮流俯冲下来用脚掌击打野兔,野兔被猎隼击打后会减缓逃跑的速度,细犬赶到后咬死野兔。这个过程讲究猎人与鹰犬三方的配合,也具有相对更高的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