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之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2020-07-18 15:58梁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战疫网络舆情

梁巍

摘 要:防控并战胜疫情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阻击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场“战疫”中承担着重要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任务。面对疫情,思政课教师要从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高度深刻认识“战疫思政课”的特殊重要性和必要性,清醒认识“战疫”之下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将“疫情防控”转化为“思政金课”的应对之策,使课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对此,思政课教学应从坚定战胜疫情“必胜信心”、带领学生走出“认知偏差”、助力教师缓解“角色压力”、优化方法化解“暂时性失声”等几个方面入手,发挥好思政课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统一行动的重要育人功能。

关键词:疫情;思政课;网络舆情;思政课教师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2.014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2-0068-05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1]。“要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营造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舆论氛围,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2]。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强烈的育人需求“守土有责”。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探索将“疫情防控”转化为“思政金课”的方法、路径和载体,在课程教学中彰显理论力量、讲好感人故事、构筑坚定信心。

一、“战疫”之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全面“战疫”,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阻击战,没有局外人。疫情面前,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需要得到及时疏导;以疫情为教材,诸多思政课育人资源需要得到有效開发;面对课程延期,思政课教学需要用更加灵活的手段加以应对,疫情防控是对思政课教学的一次“大考”。

1.网络舆情信息繁杂为青年学生带来的“认知偏差”

“舆论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和政治武器,信息时代网络舆论已经成为舆论新常态”[3]。新冠肺炎所引发的疫情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网络上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疫情舆情。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背景下,参与者随时随地的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的倾向而使其言论具有非理性色彩。部分网民凭借自己的主观好恶和直观判断下结论,道听途说、夸大其辞,这为接近事情真相制造了巨大障碍。“广场式”的舆论环境在给网民创造广开言路、自由表达机会的同时,也使一些别有用心之徒有了可乘之机。有些人通过与主流意识形态“划界”来凸显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些人甚至以嘲讽、歪曲、妄议、解构主流意识形态为能事,他们故意制造出一些话题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而对于这些话题本身是否具有真实性,却极少予以考察和关注。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生力军,极易受到影响,却不知许多舆论热点是被有组织、有目的地精心策划出来的,甚至有利益集团操纵网站言论、为政府决策施压、进行恶性竞争,其背后具有明显的商业意图和政治目的。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新闻媒体对政府的疫情防控进展进行了及时、公开的报道。但与此同时,微信微博上也传播着大量的不实信息和激发恐慌的虚假言论,针对防控力度的无端指责,可谓层出不穷。面对繁杂的网络舆情信息,如果青年学生不能有所甄别,不能认识到某些言论背后的险恶用心,将极易受到负面舆情的影响而与主流价值观产生“认知偏差”。这种偏差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将影响到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疫情,“如何有效发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如何实现由‘面对面到‘键对键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如何使思政课教学效果达到‘战疫思政课的各项标准”,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变身“主播”,扮演着学生心理健康守护者、理论知识传授者、自主学习引导者等多种角色,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压力”。一是因答疑解惑需求激增而带来的知识储备性压力。疫情之下,网络上的信息以几何级速度增长,有正能量的话语也有危言耸听的论断。随着某一热点事件关注度的持续上升和某些个别事件的无限放大,青年学生会不自觉地出现认知夸大的倾向,部分人还会出现认知失真和反应过度。当这些认知与其原有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分歧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疑问,并迫切地需要对这些困惑和疑问予以解答。信息量之大、专业性之强,对教师的政治定力、解惑耐力以及知识储备转化成育人资源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因教师新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而引发的技术应用焦虑。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前,基于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性意见和疫情防控下思政课教学的实际需求,多数高校调整了教学计划并通过网络开展线上思政课教学。短时间、大范围地开展线上思政课教学使教学环境、教学媒介、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囿于软件开发与应用的成熟度和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少教师被多样化的平台选择、繁多的技术培训和复杂的运用技巧所困扰。三是因教育环境急剧变化所暴露出的应对能力不足。疫情发生使教育环境急剧变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进行政策跟踪和疫情分析研判,以期使疫情下的教育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但从决策制定下达到一线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往往时间较短,一线教师暴露出教师在应急能力方面所存在的短板。

3.育人途径阻滞不畅为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暂时性失声”

思政课教学具有科学的课程体系,在常规教学实践中,各门课程依次衔接、各有侧重,共同服务于思政课建设的总目标。实践证明,思政课在立德管方向、铸魂塑三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越是在社会急剧变化、学生困扰迷茫之时,它的作用就愈突出。疫情发生正值假期,迫于抗击疫情的需要,学生长期被“关”在家里,活动局促、生活单调、担心被感染而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他们中的多数与网络和手机为伴,通过手机获取信息、与外界交流、与舆论互动,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浏览信息关注疫情进展,通过抖音、快手等娱乐软件排解“宅”在家里的苦闷。一方面,他们感慨于我国在疫情应对方面的“中国之治”,为中国速度而赞叹;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极易受到疫情负面舆情的影响。作为思政课教育对象的青年学生多为“95后”和“00”后大学生,他们知识面广、好奇心强,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他们涉世不深,阅历有限、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又极易深陷其中而迷失自我。在这种情况下,“战疫”就是“战役”,如果再等待依靠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来回应学生现有的关切显然是滞后的;他日用科学的方法来舒缓学生现时的紧张情绪,其效果也显然是存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与学生需要解答的困惑和疑虑相比,因疫情发生在假期和到校时间的延迟,思政课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暂时性失声”。要知道,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学生的争夺同疫情防控一样,是一场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必争之战,越是在灾难面前这种争斗就愈激烈,而任何一个疏漏都会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

二、“战疫”之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机遇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带给人们关于生命、关于敬畏、关于责任、关于担当的深沉思考。充分运用这场“战争”讲授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重大举措、感人事迹和生动故事,教育引导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这场“战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的厚重的“无字之书”。

1.特殊的育人环境为思政课教学理念的转变提供了新契机

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战疫思政课”是一场思政课教学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学习的革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知识的获取途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再以书本为单一的来源。在教学方式上,它也不再局限于师生面对面的单向交流。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固定教室班组、固定教学内容、固定教学进度、固定评价标准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提供了可能。但反观现有教学实践,虽然教学手段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加深,但其被广泛和有效运用的程度却并不乐观。不少高新设备使用频率偏低,鲜有教师会熟练操作使用;很多网络课程资源虽投入了大量财力精力,但是其被有效利用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许多学校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管理滞后,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激励;许多教师对新媒体技术价值认识不够,应用新媒体技术尚处于被动状态,这一切已显然不能满足“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发展的需要。要知道,实现思政课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已非个体选择,而是群体必须。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势而为,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这既是战胜疫情的应急之举,也是对“互联网+”时代教学方法改革的推动,必将极大地助力思政课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2.有效的中国应对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新素材

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凝心聚力、同心同德、众志成城,防控工作果敢有序、防控措施务实细致、资源配置高效迅速,疫情得到了全面的控制,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的治理效能。中国对疫情防控所做出的努力是世界范围内史无先例的,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言:“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疫情大考”凸显了“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价值、以党中央为核心的坚强领导和以全国一盘棋为特点的动员机制,这无疑为开展思政课教学,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奠定了丰厚的育人基础。而且,“因亲身经历而会倍感深刻”,疫情的发生与应对也为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育人契机。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疫情不仅带来了恐惧、伤感,更为我们带来了思考与感悟:以疫情为主题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以医疗专家、一线医疗工作者和在疫情中涌现出的青年代表为榜样,进行责任教育,鼓励青年学生勇于担责、不辱使命;对青年学生开展规则教育,使他们心存敬畏、但不畏手畏脚,敢于作为、但不为所欲为;通过以身许国、逆向而行、温情感人的鲜活事例对学生开展爱和感恩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终将战胜这次灾难,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和无怨无悔、倾心付出的同胞。用好疫情的“鲜活教材”,告诉学生,眼前发生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教科书,灾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惨痛教训,它同时也会指引我们不断进步,这些经历终将转化成宝贵经验,为未来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埋下希望的种子。

3.合宜的线上教学为思政课教学手段的更新提供了新推动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成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近年来,许多高校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进行了探索式的尝试,开展了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部分高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总的来说,混合式教学的育人模式尚属于探索阶段,从全国范围来看尚未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模式而尚有较大的探索和发展空间。自2020年2月4日以来,教育部针对此次疫情接连发布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等文件,对线上教学提出了要求和规范,此外各地教育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为了提升线上教学质量,教育部自2月初起为高校免费推出22个线上课程平台的2.4万门课程,其中涵盖思政课的各门课程资源,为教师备课或利用网络资源授课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除传统的在线课程平台以外,一些企业和学校也推出了自主开发的线上教学平台,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服务。而且,在技术层面上,为了保证在线教学顺利进行,相关技术部门以及研发平台根据上线容量的需要也对平台技术进行调整,避免在同一时间、同一平台、同一门课程中出现拥堵。为了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新授课方式,胜任自身角色,教育部也正在统筹整合国家、有关地方和学校相关教学资源对教师开展线上教学培训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各项工作。可以说,多途径、多平台的支撑和保障必将极大助力线上思政课教学的开展,为思政课教学手段的更新提供新的推动。

三、将“疫情防控”转化为“思政金课”的应对之策  思政课教师要从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高度深刻认识“战疫思政课”的特殊重要性和必要性,调用一切资源讲好疫情防控下的“思政大课”,传递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让课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这不仅需要守土有责的担当、敢于亮剑的勇气,更需有系统全面的应对之策。

1.善用育人资源,坚定战胜疫情“必胜信心”

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攻坚战,考验着每个人的信心和决心。中国抗击疫情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显著成果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厚的育人资源和案例素材。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运用专业的视角、职业的敏感驾驭好这些资源和素材,坚定青年学生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信心之一是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险阻,在每一次危难关头都展现出强大的领导能力带领中国人民突出重围。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中流砥柱,此次“战疫”斗争也不例外,获得最终胜利指日可待。信心之二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战疫号令之下,人员、物资快速集结响应,各部门迅速决策部署,层层落实到位、逐级向下延展。信心之三来自于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疫情防控是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的一场病毒防疫阻击战,是一场人民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化身为战疫的战士。无数医务人员向着危险“逆行”、科研工作者奋力攻坚,各行各业也被紧急动员起来,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铸就了“合力戰疫、共渡难关”的共同价值坐标。信心之四来自于中国政府的科学防治和精准施策。科学决策和科学保障有序进行,一手严控疫情,一手稳促经济。在各级政府的全力保障下,对口支援有条不紊,复工复产有序进行,财政金融扶持、稳定就业、降费减费等方面政策措施不断落地,尽最大努力降低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社会经济稳健前行,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因疫情而发生改变。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让学生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有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有科学防治和精准施策的伟大决策,我们一定会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2.强化意见引导,带领学生走出“认知偏差”

战疫,不仅要斗“疫魔”还要斗“心魔”,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性和理论性的优势和特点。作为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关键主体,教师只有及时回应学生关切,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与他们产生思想共鸣,才能及时纠正他们的“认知偏差”。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遵循权威性导向、合理性导向及共情性导向。权威性导向是指以教师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背景为支撑,运用理性话语调节学生情绪化表达。通过科学理论筑起信仰高地,引领学生在疫情防控的大课堂上不断锤炼思想、提升自我;合理性导向是指重视思想引领方法的合理性,以科学性提高效用性。针对疫情防控的特殊性,教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点对点”“一对多”“多对一”等交互功能,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畅通无阻。针对学生思想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建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尤其注重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在将舆情事件引入思政课堂时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使其成为正能量的辐射源,甄别那些别有用心的谣言,防止学生的思想被错误观点带偏;共情性导向是指与学生真诚沟通,真情互动。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形成轻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基于表达自由构建宽容的话语策略。基于社会主流价值,通过扩大对话来凝聚共识,获取学生的情感接纳。教师可以有自己的态度立场,可以有自己的质疑和追问、可以有自己的未知领域,这一切需要对学生坦诚表达,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疫情当前,只有理讲清,教得法、才能维护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战疫”中经受住考验,在思想政治素质的锤炼中经受住考验。

3.加快职业成长,助力教师缓解“角色压力”

在疫情面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方案进一步保障和加强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要高度自觉自身在课程教学中的关键地位,履行“讲好思政课”的首要职责,加快自身职业成长,做到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清醒、业务上过关和应对上自如。缓解“角色压力”,思政课教师政治上要坚定,只有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真信马克思主义,教师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定力、树立起职业自信,这是思政课教师履行自己神圣职责与使命的前提和关键;思政课教师理论上要清醒,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与积淀,才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和解决问题。思政课教师业务上要过关,思政课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和直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提炼学生的思想困惑,把握教学中的热点难点,在理论上回应并予以解答。此外,思政课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把提高“学习力”作为日常工作中的规定动作,主动借助新媒体技术促进学习理念的重塑、学习时空的延展、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掌握和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介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5]。思政课教师在应对上要自如,针对疫情防控中所出现的典型事件,思政课教师要有所应对,帮助学生甄别疫情防范方法的真伪,对形形色色的恶意言论予以回应,理直气壮讲清疫情防控中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使其将“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

4.创新育人模式,优化方法化解“暂时性失声”

思政课教学有课堂的限制,但是育人的场域无限。疫情发生在假期,又遭遇延迟开学和教学计划调整的冲击,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易发生弱化,造成思政课教学的“暂时性”失声。对此,思政课教学应不断优化方法,创新育人模式以化解这种尴尬。首先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加强教学管理力争实现全员互动,实时分析并掌控全局。以互动数据为基础,聚焦教学主题、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思想碰撞、价值传递和情感交流,使教学内容直指人心,真正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其次是合理利用社交平台发声。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理论素养,通过对正能量文章进行转发、对错误观点进行揭露以及撰写理论文章等方式做学生的“意见领袖”,以理服人,做好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者和引路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爱国精神,引导舆论的议题方向。再次是与其它育人渠道联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政教育,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学的努力,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将思政课教学“显性育人”与其它育人渠道的“隐性育人”相结合,才能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合力育人效果。最后是建立起育人团队联盟。发挥好兼职思政课教师的队伍优势,使专兼职两支队伍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构建德育共同体。尤其在“战疫”的特殊育人环境下,创造条件鼓励具有抗疫经历的人员,如一线医护人员、杰出青年代表、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甚至是新冠肺炎治愈出院的患者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客串”到思政课教学中来,通过讲述他们的经历与感悟、付出与收获,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材为思政课育人提供的是“有字之书”,而抗疫战争也为思政课育人提供了“无字之书”。广大思政课教师应有效抓住这一育人时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科学总结“战疫”的深度实践,巧用新媒体技术通过此次疫情为思政课教学带来的“大考”,讲好疫情防控的思政“大课”,发挥好思政课在“战疫”之下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统一行动的重要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田训龙.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N].光明日报.2020-02-20(1).

[2] 习近平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 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EB/OL].(2020-02-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10/c_1125555826.htm.

[3] 凡欣.網络舆论场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4):84-88.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5] 沈震.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102-106.

[责任编辑:张学玲]第36卷 第2期2020年4月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战疫网络舆情
郑剑:争做战疫“急先锋”
战疫
荆楚战疫之歌
携手“战疫” 福建省小学生“战疫”主题美术作品选登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