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雪
摘 要:圆柏大痣小蜂是目前祁连山高寒天然林区——寺大隆林区祁连圆柏林的主要种实害虫。以幼虫在祁连圆柏健康球果内蛀食胚乳,并随球果同步发育,致使种子成熟后有果无仁,失去发芽能力,质量产量下降, 严重影响祁连圆柏的育苗和天然更新能力。通过对其生活史、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观察,基本掌握了圆柏大痣小蜂的习性,以期为祁连山圆柏大痣小蜂监测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圆柏大痣小蜂;发生;防治;寺大隆林区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圆柏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abinae Xu et He)属膜翅目,细腰亚目,小蜂总科,长尾小蜂科,大痣小蜂属,是典型的植食性和寡食性昆虫[1]。寄生于祁连圆柏、大果圆柏、塔枝圆柏、方枝圆柏、细枝圆柏的种子中。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和甘肃省。据调查发现,能对祁连圆柏造成危害的昆虫共有67种,其中有42种昆虫以幼虫或成虫取食苗圃地或林地中的柏树幼苗的根、茎、叶;有3种昆虫取食树干木质部; 有5种昆虫取食枝、干韧皮部;食叶昆虫有16种;大部分没有引起危害,但直接取食祁连圆柏健康球果,造成危害并严重影响祁连圆柏苗木繁育和天然更新的昆虫只有1种 [2],就是膜翅目的圆柏大痣小蜂。
寺大隆林区位于河西走廊南侧,祁连山北麓中段,黑河中上游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林区优势树种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为主。祁连圆柏(Sabinaprzewalskii Kom)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400m的山地阳坡或半阳坡,因其耐旱、耐寒、耐瘠薄,广泛分布于祁连山林区的阳坡、半阳坡和阴坡,是祁连山重要的水源涵养林之一,对保护阳坡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圆柏大痣小蜂危害其种实,严重影响祁连圆柏的育苗和天然更新,危害严重时会导致林木生长不良。通过对圆柏大痣小蜂生活史、发生及危害情况的观察,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进一步研究祁连圆柏大痣小蜂的监测与防治技术,以选用最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降低种实危害,最大限度提高祁连圆柏天然林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从而使祁连圆柏的产苗量和天然更新能力有效提高,确保祁连山天然林区生态的安全,使其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1 生活史
圆柏大痣小蜂为1a1代,除成虫外其它虫态都在祁连圆柏球果内发育完成。
1.1 成虫
7月中旬开始羽化,成虫喜光,在晴朗无风的天气,活动于温度较高和光照充足的枝头、树间,遇有风或雨天时停附于树冠中间的树枝和种子上。其飞行能力相对较弱,一般1次飞行不超过5m,多于羽化所在的树上活动,导致其自身扩散能力较弱。成虫雄虫体长3.5~4.5mm,寿命为5~7d,雌虫体长3.1~3.6mm,寿命为6~8d。雌、雄性比为1∶1。
1.2 交尾产卵
羽化后的成虫生理上已完全发育成熟,不需要进行营养的补充,当天便可交尾、产卵。自身具有选择适宜产卵地方的能力,从羽化球果飞移到当年新生幼果,交尾后准备产卵的雌虫先找到当年青种,用产卵鞘刺入幼嫩青种表皮,将卵产在新生幼果里面。
1.3 卵
1粒种子内只产1粒卵。每只雌虫产卵8~20粒,平均16粒。卵在7月下旬开始孵化, 10~15d内孵化为幼虫。
1.4 幼虫
初孵化1龄幼虫开始取食新生幼果外种皮,逐步进入球果内取食新生幼果的种仁进行发育,由于幼虫个体较小、食量也小,对种仁的生长影响不大,经过2次脱皮,9月下旬以3龄幼虫越冬。也有极少数以1龄和2龄幼虫越冬。翌年5月下旬,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越冬幼虫解除越冬状态,开始活动、生长发育,食量也随之增加,经过2次脱皮后,种仁几乎被幼虫取食殆尽。到5龄幼虫后,进入化蛹阶段。在种子内生活历时10.5个月,无转移危害习性。
1.5 化蛹
6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6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裸蛹弯曲呈桔瓣状,长2.5~5.1mm,平均4.15±0.51mm,经过20d左右,体色由原来的乳白色逐渐变为暗黑色,此时身体的各部分器官明显发育成型。
1.6 羽化
7月中旬羽化,下旬为羽化高峰期。羽化的成虫咬穿種皮,形成圆形的羽化孔,咬下的碎屑留在种子内。刚从种壳爬出的成虫,触角有膜质套,经过足的整理,展翅、脱模套、颤动翅膀、跳跃,不久便可飞行,10∶00—14∶00为羽化高峰期,夜间羽化极少。交尾完成后,飞移到当年新生幼果表面产卵,开始下一个生活史。
2 危害特点
被圆柏大痣小蜂危害的树木树枝除顶端结实颜色略有不同外,无其它明显外部特征。受到危害的祁连圆柏种实外部有明显虫孔,种实有果无仁,质量较轻, 产量质量下降, 严重影响祁连圆柏的育苗和天然更新能力;受海拔、温度的影响,羽化成虫的飞行能力相对较弱,只在同一植株或相邻植株间的不同球果上飞行产卵;如果出现较远距离传播的现象,主要是羽化成虫借助风媒飘移而发生的迁移,自身扩散能力不强;幼虫在不同龄期以取食新生幼果种仁进行发育,但整个危害过程是在同一球果内进行的,不存在树种间、植株间或同一植株球果间的转移危害现象。
3 发生规律
3.1 与温度、湿度、降雨量的关系
圆柏大痣小蜂的羽化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湿度呈负相关。成虫羽化数量随着林区气温的升高而明显增多。若在阴雨天、湿度大、大风天气,林区出现气温下降的情况,羽化数量则会减少或推迟。若羽化期内平均温度明显高于上年度,羽化高峰期会提前3~5d,反之则会延迟。
3.2 与海拔的关系
随着林区海拔的逐渐升高,水、光、热条件会变化很大,羽化进度也明显不同。寺大隆林区适宜羽化高度区间上限为海拔3000m,若超过海拔3200m,羽化开始时间会明显推迟,一般推迟3~5d,羽化期也会延长5~7d。由于高海拔林分内气温低,种子晚熟影响了圆柏大痣小蜂的发育生长,羽化进度随海拔的逐渐升高由快到慢,导致高海拔地带羽化晚、分散,高峰期不明显,低海拔地区羽化早、集中,高峰期明显。
3.3 与树木部位、方向的关系
树木不同部位、不同方向,所受到的光、热条件不同,结实数量也不同,种实受危害程度也有明显差异。据观察树木上部和下部球果危害虫口密度较小、受害较轻,而树木中部受害较重;树木东、南方向上受害球果数量明显高于西、北方向[3]。
3.4 与林分、坡位的关系
虫口密度与林分、坡位关系密切。同一山坡的林分中,随着坡位的下降,林地土壤逐渐深厚,水分充足,林木生长旺盛,结实量较大,因此球果更易受到圆柏大痣小蜂的群集危害,虫蛀率逐渐上升。林缘、散生木因光照和结实量较林分内更高,球果虫蛀率更高。
4 防治方法
4.1 加强监测预报, 严格检疫制度
杜绝调运带虫种子,若发现带虫种子,立即选择安全区域进行集中焚烧或深埋, 消灭越冬虫口, 降低虫害的发生。
4.2 加强林分管理,及时清除虫源
在每年采种时尽量将母树林内球果采光,以杜絕越冬虫源, 使其失去寄主,减少次年的虫口来源。虫害严重的林地秋后进行土壤深翻, 深埋落地虫害种子。
4.3 加强管理
合理施肥,增强树势,增强抗虫能力,提高森林生态防护功能, 产出优质圆柏种实;及时清除严重被害及濒死木和已死亡的虫株,减少虫源。
4.4 做好种子处理
将当年采收的成熟种子采用50~ 60℃的热水浸种15min,能将种子内圆柏大痣小蜂的越冬幼虫全部杀死,且不影响种子发芽。但一定要把握好水温和时间,否则会损伤种子,影响种子发芽。
4.5 化学防治
7月中旬为成虫羽化期,这个时期防治效果最佳。用机动弥雾机喷洒50%氧化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进行防治,或用50%马拉硫磷乳油进行超低量喷雾。对于坡度大、交通不便的区域,可用敌马烟剂和50%马拉硫鳞、阿维烟剂或高效氯氢菊酯烟剂熏杀成虫,用药量15kg·hm-2 ,使用2~3次,间隔期3~5d。施放烟剂效果最好,并且防治简便。化学防治过程中应该把握关键时期,避免对环境和其它生物的过度影响[4]。把握时机,避免与阴雨天交叉,并与虫害发生规律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孟楼.森林昆虫学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240-241.
[2]杨全生,刘建全,汪有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8-119.
[3] 李秉新,吕东,张宏斌,赵明,闫克林,候玉梅. 祁连圆柏林圆柏大痣小蜂幼虫空间分布格局[J]. 环境昆虫学报,2014,36(02):276-282.
[4] 张荣波,张鑫,石艳霞. 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防护林科技,2016(02):117-118.
(责任编辑 贾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