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溪 杨子勋
摘 要:明末清初,中国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发生了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绘画尤其是现代绘画也发生了转变。在由元四家发展到扬州八怪和由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画派发展到野兽派、立体画派的历史转折点上,因重新发现了绘画笔墨的价值而使文人画的意境发生转向的石涛和因重新发现了绘画的形色意义而使西方现代绘画的方式发生了转向的塞尚皆被认为是其中最具关键性的人物。石涛绘画之奇和塞尚绘画的丰富与变化,石涛师造化的广度和塞尚向自然主义学习的深度,这两方面皆足以使得二人远远超越同时代其他画家。因此石涛和塞尚分别被认为是近现代中国和西方现代绘画史中承前启后的两大艺术家。
关键词:石涛;塞尚;绘画;艺术研究
一、石涛与塞尚生平简介
石涛,出生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大约逝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是清初四僧之一,明代的宗室,清初富有独创性的画家。他的山水、花鸟、人物均有很高的成就,使他在清初名气甚大。他深感国破家亡之痛,为了能够逃避种种祸害,他决定出家,修道为僧。石涛综合各家之长而不独尊一家,他认为,古人虽各具一家之风范,其法度渊源实际上是从临摹众家之长中来,今天学画者的作品犹如枯骨死灰而缺乏生命力,其原因正是独尊一家,所以他不宗法一家。看似无法,实际上却是变古法为己法。石涛的画潇洒空灵,求偏求奇,想象力极其丰富,画面的景色新奇,构图新颖自然,笔墨放纵潇洒,意境生机盎然,充满了昂扬的艺术激情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作品的面貌也可谓是千变万化。石涛的绘画艺术别出心裁,他的自由的世界观和艺术创新精神,不仅为他开启了“扬州八怪”的艺术创新之风,而且对近代也有深远的影响。
塞尚,生于1839年,逝于1906年,是法国印象主义画家,与凡·高、高更一道被美术界称为法国后印象主义的三大画家,是继法国印象主义之后的又一代绘画艺术革新家。他强烈反对印象主义的绘画对自然界的表面进行观色的表现;他从印象派语言中发展出普桑式的绘画语言,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乃新中有旧;他既强调学习自然,又不忽略学习传统;他借助传统在自然中追求时间的永久性,强烈提倡人们要按照艺术家们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创作精神重新认识来自外界的事物,并在自己的作品中按照这种抽象认识重新组织画面、表现画面;他用抽象和几何的因素表现物体构造的形象,对物体的画面做到了极大的概括,结构厚实、严密。塞尚对作品中所运用的色彩、造型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创造。
二、石涛与塞尚的生活经历与其绘画特点的相通性
从人生体验的角度来看:尽管石涛生长于明末清初的中国,出身于没落封建贵族家庭,而塞尚则生长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出身于新兴资产阶级家庭,但是二人皆是时代之子,皆有自己的故乡与他乡,并且性格同样矛盾。
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看:石涛和塞尚都是知行合一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和画论交相辉映,实践和理论高度统一,尽管二人的影响一个重在理论,另一个重在实践,但他们都是面面俱到的艺术家。他们的研究领域同样多元,尽管他们一个表现为诗、书、印类型的综合,山水、花鸟、人物题材的综合,重“笔”的干笔和重“墨”的混笔风格的综合,而另一个则表现为素描、水彩和油画的艺术类型的综合,风景、静物、人物的艺术题材的综合,“形”与“色”、具体化和抽象化艺术风格的综合。孤独是石涛与塞尚艺术的共通之处,他们对艺术终极之境的探寻使他们对艺术同样充满自信。
从感受自然方面来看:石涛长期生活在山川之间,观察来自大自然的秀丽俊美,他的绘画感受来自对大自然的喜爱。他的传世山水画作品至今还有很多,如描绘山川丘壑变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的卷末中明确描述了山水画的真实境界应该是投身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悟,而今天有些山水画家们却是闭门造车,全部在古人那里研讨笔墨,论山水画的优劣,同真正的山水画创作是无缘的。石涛对大自然的理解和认识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他也注意到了大自然的种种独特性变化。他的能够充分反映中国水墨绘画风格丰富变换的《泼墨山水图》,强烈表现中国山水人物笔墨的艺术情趣与精神艺术化表现效果的《山水清音图》,精妙绘画色彩丰富变幻的《苦瓜和尚画语录》,都充分地显示了中国山水画艺术风格的丰富多样,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神采飞扬的新时代感觉。
塞尚说:“画家不需再现自然,而是代表自然。”塞尚强调体面与结构的画法,他认为人在表现自然时需要用圆柱体、球体、椎体等,在我们感受整个大自然时,深度比平面更为重要。
从尊重自身感受方面来看:石涛感悟到绘画的诞生,来自于自己的感受,必須根据自己的特殊艺术感受和风格来进行独特的艺术创作。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他以“一画”的概念为命题把自己对山水画的艺术主张提高到了富有哲理的高度。他的山水画强调表现和抒发自己的个性,主张“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和“借古开今”。《尊受章》中重点体现了石涛在山水画艺术创作中十分珍惜自己的感受,并且必须充分运用它。石涛认为只有真正有自己个性的绘画艺术家才能够充分地利用理性认识来启发人们感性的感受,并从人们感性的感受中再次回归于理性认识。从整体造型上的角度来看,石涛的绘画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进行处理,用不同的笔墨、不同的线条勾勒和表现出音乐节奏般的旋律和个性化的艺术画面。他的艺术作品来源于自然,而在其表现上又极其主观和富有个性,既不拘泥于绘画的对象,同时又强烈反对艺术因袭传统,主张艺术变革。
塞尚和石涛都潜心学习古人,并能从中自探灵苗。塞尚潜心研究实践自己的发现和绘画理论,他的作品在思考、把握和造型方面都达到了新的境界,他的目光已远远离开印象派而到达了更广阔的艺术之海。他研究前辈大师的作品并在普桑的画中发现对象构成了美丽和谐的图案。塞尚更加善于画面的构图与体积,关心整体结构与均衡,画面和艺术追求恒定持久和凝重厚实的整体感觉。这种对艺术的追求驱使他最终决定不参加传统印象派的绘画展,他觉得自己始终追求的画面和艺术风格与传统的印象派并不相同,他始终认为对表象的艺术描绘不是对现实世界事物本质的探索和洞察,印象派现代画家所追求和推崇的对光、影、色的综合分析的艺术再现美并不具有深远的艺术意义,缺乏永恒的艺术价值。对于塞尚这样的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来说,绘画不是一种追求愉悦的视觉体验活动,而是对人们精神和心灵的一种探索。他的整体绘画观念和造型手法与石涛等一些现代印象派画家的整体造型设计观念和手法相暗合。
石涛与塞尚皆强调师古人之迹更师古人之心,古人之心就是古人师造化之心。二人皆在平衡师古人与师造化、向传统学习与向自然学习之间的关系。在重古人的语境中,石涛强调造化,提倡尊重对造化的感受,其贡献在于“退”中之“进”;在重自然的语境中,塞尚重视传统,主张创造坚固、持久的博物馆式艺术,其贡献在于“进”中之“退”。
因此,石涛与塞尚艺术生命体异而性通。
三、 石涛与塞尚的绘画艺术的差异性
中国的绘画无论是写意还是写实,其中最核心的范畴是意境。道、气、象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论命题,而现代的道生气、气生象则被认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论逻辑。
西方绘画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其核心范畴是形式。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这样写道:“在现象中,我把那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质料,而把那种使得现象的杂多能在某种关系中得到整理的東西称之为现象的形式。”现象形式的本质就是某种方法使得杂多的统一性发展成为可能。从古希腊、古罗马到现代主义,形式贯彻西方的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且自始至终在美学和艺术体系发展过程中居核心的地位。
中国绘画围绕意境的营造发展出了独特的笔墨体系,点线韵律和由阴、阳、黑、白幻化出的浓、淡、干、湿、焦五色是中国绘画的魅力所在。中国绘画中意境的终极境界是“逸”的精神。西方绘画围绕形式的构建发展出了独特的以素描和色彩为两翼的形色体系,面体结构和由红、黄、蓝三原色变化出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是西方绘画的魅力所在。西方绘画中形式的终极目的是再现和表现。这是中西绘画的体之异。
四、结语
塞尚与石涛是两位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开拓性画家。他们虽然属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画种,但他们都是文化人、自然人、自由人和为了艺术而生的人。尽管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但是他们都把绘画视为天地大法,视万物无分别、无界域,认为万物是相通的。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用生命去体验生命,他们是相似的;把绘画看作是生命的绵延,陶冶性情,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是无分别的。他们以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引导我们理解艺术、解释艺术、创造艺术,他们过着避世的生活,超越了自我,超越了功利,超越了各种价值观。塞尚与石涛既是各自时代的产儿,也是那个历史时期的叛逆者,更是那个时代东西方绘画艺术高峰相会的一代伟人。他们在面对大自然时,对实际上如何和自己应当如何都做出了独立的判断和思考,他们都是以生命去感悟生命,用自己看不见的东西去画自己看得见的东西,他们的作品不仅仅代表了自已对大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更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绘画艺术文化和信仰。他们希望达到的各种绘画艺术境界和高度是相通的,他们希望保持独立、自由、自我、探索的绘画艺术风格和精神也是一致的,他们走向大自然和未知的道路和对其的探索是共同的。
从以上的分析和具体描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西方的绘画艺术家和大师在面对艺术时的那种严肃,他们在不断追求艺术的美学真理发展道路上的孤独,他们内心的神秘、光明、陌生,是当代人难以理解的,因此他们也是痛苦的、孤独的、超前的。
参考文献:
[1]李镇.中西绘画“体异性通”论:石涛与塞尚艺术比较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史作柽.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
通讯作者:
杨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