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摘 要] 处于完全市场竞争中的民办高校,将教育质量视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但是在现实中教学质量提高缓慢。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等教育市场,资源配置的市场引导和政府规制可能同时失灵,民办高校内部行动主体的理性互动和功利性选择,有可能导致民办高校组织和其内部行动主体的低效率。
[关键词] 民办高校;内部行动主体;机会主义行为;经济学分析
[作者简介] 陈 曦(1969—),黑龙江哈尔滨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G64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072-02 [收稿日期] 2020-01-18
中国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将关注点聚焦在民办高校组织内部领导、教师的理性行为选择和互动关系上,希望通过研究在外部制度和市场信号诱导下,民办高校内部行动主体间的行为互动演进过程,分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系统教育产出质量的宏观效果在微观领域产生、积累、变异的内在机制,并希望由此得到一个关于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缓慢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一、在政府规制和市场竞争压力下民办高校教师的理性选择
随着社会对快速扩张的高等教育系统产出质量质疑的加重,政府开始不断强化对高等教育系统的管理。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国外教育资源的引进,以及生源市场风向标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回应,民办高校生源市场出现了萎缩。为了生存与发展,处于生源市场底端的民办高校,急需提升自身在市场结构中的位置,改变自身被动应对双重市场压力的局面。这需要民办高校改变在市场上“只需付费就可获得”的低质量形象,促使民办高校必须快速分辨并回应社会的主要诉求,不断强化质量改善和提高,生产和发布出能够比较迅速影响市场和政府决策判断的信号,提升自身的声誉和形象。
为尽快赢得市场声誉,“上层次”“升规格”,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在科研管理上,很多民办高校都制定了比较严密、细致的教师科研工作标准。与此相比,学校在课程建设上依然以直接复制传统公立院校课程为主,自主投入相对少。针对教师的师资培训、教学工作评价与监督,大多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由于科研资金的获得不仅与高额附加工资相关联,而且学校还允许科研资金的一部分变为教师个人收入,因此这对教师个人获取研究资金的诱导极为强烈。与此相对应,虽然学校也制定了教学服务激励规则,希望借此调动起教师提高授课质量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授课过程的复杂性致使授课质量难以量化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担心奖励档次差距拉大,会挫伤大多数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多数学校制定的授课质量评估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学校对于教师授课的约束只是以是否顺利完成年度教学工作量为标准。尤其是在资本办校的发展逻辑支配下,学校生师比始终居高不下,很多课堂合班上课,学生人数众多,这不仅给教师管理学生带来很大难度,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沟通,教学效率下降,而且由于教师教学工作中课程重复率过高,工作单调,也容易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产生懈怠感。虽然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聘用完全依从市场竞争原则,但由于教师人力资本测度的复杂性,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教师职称比例的规范要求,使得在聘用甄别以及薪酬评定上,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低仍是一个最重要的依据。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体系始终沿袭着相对单一、偏重科研、轻视教学经验的职称考核指标体系,因此,作为理性个体的教师,在眼前利益与未来收益预期的反复权衡下,在科研激励强吸引、教学激励和约束缺乏的环境中,很多教师将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部分教师甚至寻找种种借口躲避学校交给的超课时授课任务,于是部分民办高校也出现了“教师避课现象”。
二、民办高校内部行动主体间的理性互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民办高校管理者非常清楚教学质量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不断借鉴其他各类高校的教学管理方法,尝试因地制宜并希望有所创新,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很难借助学校外部的力量评定符合某种标准,为了在教学监督、评定工作中,尽量避免主观人为因素,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得不标准化甚至简单化各项教学评定内容。与此相对应的是教学过程由于学科不同,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呈现出广泛的形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默会知识。教学过程具有连贯性、内容丰富,以及个性化的专业工作特点,对这样复杂的专业化工作进行标准化,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质量管理效果。由于针对教学过程的标准化评定抽象掉了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间的差别,不可避免的带有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这一点很容易在学校与教师的监督与被监督互动博弈过程中,被双方的行动策略选择与互动推向某种极端。
一方面课程是连续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工作標准具有非同一性,工作效能具有不确定性、内隐性和滞后性,并且具有非实证意义上的科学性,因此,仅仅观察课程的一个片断,难以对教师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进行评定,这使得学校只能将评课标准通用化、简单化、形式化作为弥补方法。考核的指标大都集中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观察、易于归纳的外在层面。关于教学过程内在质量的考核,在听课考核中很多都被忽略了。显然,对于拥有专业知识的理性教师,很快就会适应这种所谓规范的教学质量考核。事实上,这种听课标准的规范,一方面割裂了课程的完整性,抹杀了教师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千篇一律化;另一方面,这种将课程教学简单程式化的规范,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教材的依赖,局限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扼杀了一些教师独立自主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内容、规律的积极性。
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的检验还要看学生是否理解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否能够熟练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是比较难检验的。因为考核的形式和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足够的信度,需要考核的设计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设计。显然,除了相关专业教师,学校缺乏对课程结构更为了解的专业人士。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课程考核通过率过低时,相比教师层面,学校层面更坚持不住。这是因为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努力和学术素养,而且还依赖于学生的禀赋和努力,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课程教学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任课教师可以轻易找到各种理由,回避学校针对课程考核通过率低的责问。而过多学生没有通过考核,面临无法完成学业的压力时,这一压力首先将由学校承担,使学校直接面临经济损失。所以,在高校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下,为了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在课程考核上,学校只能选择妥协。尤其是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大多数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是否投入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自己或个别教师群体的教学努力所决定,很多学生事实上已经厌倦了学校教育提供的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脱节的传统教学服务体系,在阶梯形分割的就业市场单向度递进向上流动的诱导下,单纯追求学历文凭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次优选择,个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可能采取和学生心照不宣的共谋。教师只是希望教学工作简单了事,学生则是希望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课程的学分。在这一教学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投入课程努力的均衡点,有可能陷入一个不断降低的恶性循环,显然在教学过程中这有可能诱生出由“教学相长”演变成“教学相短”的极端情况。
三、小結
民办高校上述的事例表明,在某些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市场引导和政府干预可能同时失灵,有产生巨大社会问题的可能。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下一步发展,有赖于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社会契约,这需要我国摆脱目前教育市场的二元结构体制。原有的教育二元结构体制,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社会目的的实现为由而被正当化,当对高等教育的决定力量转移到了社会需求一侧,决定高等教育体系的应然形态,变为市场中的竞争力时,不摆脱原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二元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就不能适应新的、多样化的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8,(03):4-14.
[2]耿文侠,冯春明.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分析[J].教育研究,2007,(02):83-88.
Abstract: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gar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s the basis of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but in reality,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mproves slowly.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in higher education market,market guidanc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may fail at the same time,and the rational interaction and utilitarian choice of internal actors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y lead to inefficiency in the organization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ir internal actors.
Key words: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ternal actor;opportunistic behavior;economic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