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抚生
摘 要:《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的太上老君形象差别很大。《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本领不高,沒有慈悲之心,心胸狭隘,趋炎附势,十足的小人嘴脸。《封神演义》中的太上老君地位高,本领大,反对暴政,支持仁义,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在统治者崇信道教、祸国殃民的背景下,《西游记》具有明显的尊佛贬道的倾向;《封神演义》则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而以道教为本位。
关键词:太上老君;《西游记》;《封神演义》;道教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两座高峰。今天的人们,对太上老君的了解,很多是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及其改编的电视剧开始的。有趣的是,这两部作品中的太上老君形象差别很大。
一、《西游记》中的老君
《西游记》有五件事写到太上老君。
第一件事是孙悟空偷吃蟠桃和太上老君的仙丹,大闹天宫,引发天庭捉拿。太上老君以金钢琢偷袭孙悟空得手,助二郎神成功捉拿孙悟空。之后,太上老君主动要求处置孙悟空:“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1]然而,机关算尽的结果却是让孙悟空练就了火眼金睛,并顺利逃脱。包括太上老君在内的道教系统的神仙们,对此完全无能为力。日后,亲历者沙僧形容当时的情形是:孙悟空“使一条金箍棒,十万天兵,无一个对手,闹得太上老君害怕,玉皇大帝心惊。”[2]无奈之下,玉皇大帝只能向佛教系统的如来佛祖求救。
我们可以将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进行对比。首先,太上老君无法捉住孙悟空,只能靠偷袭得手。如来佛祖轻而易举地就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两人的本领不可同日而语。其次,太上老君眼里只有自己的仙丹,为了获取仙丹,不惜要将孙悟空化为灰烬。如来佛祖有慈悲之心,不杀生,而且“发一个慈悲心,念动真言咒语,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3]要将孙悟空从一只顽猴改造成佛,显示了佛祖普度众生的情怀。两人的心胸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在和佛祖的对比中,道教之祖太上老君完败。孙悟空对太上老君也不是很尊敬:“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4]
第二件事是孙悟空毁伤镇元子的人参果树之后,向观音菩萨求救。菩萨讲了曾和太上老君打赌的事:“当年太上老君曾与我赌胜:他把我的杨柳枝拔了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送来还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昼夜,复得青枝绿叶,与旧相同。”[5]可见,太上老君的本领不如佛祖,就连观音菩萨都有所不如。
第三件事是太上老君派看管炉子的两位童子,带着自己的五件法宝(葫芦、净瓶、宝剑、扇子、绳子),化身为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来刁难唐僧师徒。他解释说:“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6]虽然洗脱了嫌疑,但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第四件事是乌鸡国国王被妖精变成的假道士害死,尸体被遗弃到八角琉璃井内。孙悟空为了救他,特地向太上老君借还魂丹。这段描写可能是整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形象最差的一次。太上老君一看到孙悟空,就唠叨自己的仙丹曾经被孙悟空偷过,吩咐童子们看好仙丹,“各要仔细,偷丹的贼又来也。”[7]之后,又反复疑心孙悟空要偷仙丹。这样一位老君,显然心胸很狭隘,还很记仇。至于当初想杀死孙悟空之事,在他看来,竟然只是浪费了他很多炭,“送在我丹炉炼了四十九日,炭也不知费了多少”[8],未免给人漠视生命之感。甚至,孙悟空跟他说明要救乌鸡国国王性命之时,他也无动于衷,不肯救人,“这泼猴却也缠帐!没有,没有!出去,出去!”[9]他最终肯给仙丹,并非突发善心,而是怕孙悟空来偷,“这猴子惫懒哩,说去就去,只怕溜进来就偷。”[10]或许,在他眼中,人命和猴命一样,都是不足惜的。
既然人命、猴命都不足惜,那么太上老君重视的是什么呢?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他向玉帝汇报说:“老道宫中,炼了些‘九转金丹,伺候陛下做‘丹元大会,不期被贼偷去,特启陛下知之。”[11]这表明,他重视玉皇大帝,小心“伺候”玉皇大帝,配合玉皇大帝举办的活动。另外,前述第三件事表明,他重视菩萨的面子,为了菩萨的请求,不惜让童子们为害一方;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市侩小人的形象。
第五件事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逃下人间,化为独角兕大王。它依仗金钢琢,连败孙悟空、哪吒、火德星君、水德星君、托塔李天王等人。孙悟空经过如来佛祖指点,才找到太上老君。在这件事上,太上老君至少有管教不严之过。值得注意的是,太上老君见青牛捅了篓子,没有自我反省,而是怪罪下属。“老君骂道:‘你这厮如何盹睡?”[12]。这并不是孤例。火焰山的土地说:“大圣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被显圣擒了,压赴老君,将大圣安于八卦炉内,锻炼之后开鼎,被你蹬倒丹炉……我本是兜率宫守炉的道人,当被老君怪我失守,降下此间,就做了火焰山土地也。”[13]孙悟空逃出八卦炉,首要责任在太上老君:是他设计的炉子存在问题,更是他没有能力对付孙悟空。孙悟空想要踢倒八卦炉,一个小小的守炉道人能有什么本事来阻止呢?可是,太上老君并不进行自我反省,而是迁怒于人,找替罪羊,未免心胸狭隘。而且,太上老君处的仙丹很多,但童子只能伺机偷吃。这说明太上老君待下属不好,下属极少有吃仙丹的机会。
我们还可以看出,太上老君自身的能力有限,其本领严重依赖宝物;倘若离了宝物,就“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 [14]。
综合这五件事,我们可以发现,《西游记》中记载的太上老君的形象乏善可陈:本领不高、没有慈悲之心、心胸狭隘、记仇、吝啬、爱迁怒于人、趋炎附势……十足的小人嘴脸。
二、《封神演义》中的老君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西游记》中的描写是个例,并不代表太上老君的正常形象。然而,由于《西游记》是我国影响最大的神魔小说,这种负面描写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太上老君的正常形象,当以《封神演义》中的描述为代表。太上老君在《封神演义》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其中,借太极图、离地焰光旗的描写,均极为简略。详细描写的,有破黄河阵、诛仙阵、万仙阵三次。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封神演义》中的太上老君有如下特点:
第一,地位高,本领大。《封神演义》中的最高神仙为鸿钧老祖。鸿钧老祖的三大弟子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三大弟子本领高超,而且共立封神榜。因此,太上老君的地位比较高。(当然,和他在道教神仙中的真正地位相比,还是有所降低。)
最能表现太上老君本领的描写,当属闯诛仙阵。诛仙阵为通天教主亲自主持,内有诛仙剑、戮仙剑、陷仙剑、绝仙剑四把宝剑,非常厉害。就连元始天尊这种最顶级的高手,进入阵中,还被削掉一朵莲花。太上老君骑青牛,闯入诛仙阵,大战通天教主。起初,二人不分胜负。后来,太上老君使出一气化三清的本领,化出上清道人、玉清道人和太清道人三个“帮手”,取得胜利。
第二,反对暴政,支持仁义。《封神演义》以商纣王昏庸无道、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讨伐商纣王为主线。神仙也分为两派,元始天尊所在的阐教支持姜子牙,通天教主所在的截教则助纣为虐。太上老君坚定地站在阐教和姜子牙一边,不仅将太极图交给赤精子,以将姜子牙从落魂阵中救出,将离地焰光旗借给广成子,以破番天印,还亲自参加了破黄河阵、诛仙阵、万仙阵等恶战,表现出他对仁义之师的支持和对暴政的反对。
第三,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封神演义》中的太上老君涵养极好,未曾大怒或者骂人,做出有失身份的事情。而且,太上老君未尝杀人。破黄河阵时,他不杀云霄娘娘,而是命黄巾力士将她“压在麒麟崖下”[15]。破诛仙阵时,他不杀多宝道人,而是“命黄巾力士:‘将此道人拿去,放在桃园,俟吾发落!”[16]破万仙阵时,他不杀灵牙仙,而是让灵牙仙现出白象原身,“与普贤真人为坐骑。”[17]这是很难得的。要知道,只有被杀死的人、仙才能进入封神榜;作者需要凑足封神榜上的365人名单,往往会让神仙们大开杀戒。
太上老君常怀民胞物与之心,即对敌对方的人,也不无怜悯。破黄河阵时,他为三霄娘娘叹息说:“可惜千载功行,一旦俱成画饼!”[18]破万仙阵时,太上老君胜券在握,但他为对方的人即将大量死亡而惋惜:“此一回玉石自分,浅深互见。遭劫者可不枉用工夫,可胜叹息!”[19]
我们可以将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进行对比。元始天尊的地位、本领与太上老君相仿,政治立场相同,但他的涵养和仁爱之心就远远不如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不杀云霄娘娘,元始天尊却轻易杀死三霄娘娘中的琼霄和碧霄。太上老君遇到通天教主,再三劝诫,希望他能弃恶从善,可谓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先礼后兵,尽量避免战争。元始天尊起初还要跟通天教主理论,但他的话通篇都是在指责通天教主:“贤弟,你也莫怪广成子。其实,你门下胡为乱做,不知顺逆,一味恃强,人言兽行。况贤弟也不择是何根行,一意收留,致有彼此搬弄是非,令生灵涂炭。”[20]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通天教主是何等心高气傲之人,这么说,非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直接将其激怒。之后,元始天尊也就不和通天教主讲什么道理了,直接开打:“你也不必口讲,只你既摆此阵,就把你胸中学识舒展一二,我与你共决雌雄。”[21]
三、原因分析
《西游记》具有明显的尊佛贬道的倾向,书中多有负面的道士形象。比如,比丘国的国丈以道士的面目现身,他自称“有海外秘方,甚能延寿……服后有千年不老之功”,“只是药引子利害:单用着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22],可谓凶残之极。比如,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也是道教中人,“我们要吃人,那里不捞几个?”[23]显然是习惯吃人的。刘荫柏先生说:“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压龙山压龙洞九尾狐狸精之子,亦为道教祖师太上老君手下看金炉、银炉的童子……释门斥一些非真正坐禅办道而妄称开悟者为野狐禅。《西游记》中金、银二童子正是‘野狐身,堂堂道教祖师竟以野狐为侍童,岂不就是野狐禅么!对道教之谤毁,可谓甚矣。”[24]可以想见,太上老君在《西游记》中的形象也会不甚伟岸。
吴承恩如此描写,跟他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明世宗嘉靖皇帝崇信道教,重用邵元节、陶仲文等道士,一心只想修道成仙,长期不理朝政,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他的崇道之举导致国力衰退,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吴承恩才要刻意贬低道教,并让很多妖魔鬼怪都化身为道士,以表现道教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苦难。太上老君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吴承恩有意无意地丑化了。
和《西游记》的尊佛贬道不同,《封神演义》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书中多次提及这一点:“翠竹黄须白笋芽,儒冠道履白莲花。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总一家。”[25]“白莲花”指代佛教。“道虽二门,其理合一……古语云:‘金丹舍利同仁义,三教原來是一家。”[26]“金丹”指代道教,“舍利”亦为佛教,“仁义”属儒家。提到西方佛教世界时,作者也不吝啬赞美之词,借道教最高神仙鸿钧老祖的口说:“西方极乐世界真是福地。”[27]更直接的表现则是鸿钧老祖跟西方教主分庭抗礼,平起平坐:“教主请鸿钧道人拜见。鸿钧曰:‘吾与道友无有拘束……”[28]正因为作者有这种思想,他的描述才能较为平允贴切。
不过,在作者心目中,三教的地位并不相同,他反复强调:“三教原来道德尊”[29],“道德”指道教,因老子的著作分为道、德二经而得名;“但观三教,惟道至尊。上不朝于天子,下不谒于公卿……但谈三教,惟道独尊。”[30]“自元始以来,为道独尊”[31]。这反映出作者可能跟道教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道教教主的太上老君,具有正面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封神演义》并未严格遵循道教的神仙系统。道教神仙中,地位最高的为“三清”,即元始天尊、老子(太上老君)、灵宝天尊。《封神演义》将灵宝天尊降级为灵宝法师,这样就在“三清”中空出一个位置,而以虚构的通天教主补上去。为了化解三人的矛盾,又在三人之上虚构了一位鸿钧老祖。也就是说,鸿钧老祖、通天教主均为《封神演义》所虚构,并非真正的道教神仙。“三清”这一个概念也被《封神演义》修改为老子的三个化身:上清道人、玉清道人和太清道人。不过,《封神演义》中所刻画的太上老君的形象,却是符合人们心目中太上老君的正常形象的。
注释:
[1][2][3][4][5][6][7][8][9][10][11][12][13][14][22][23]吴承恩著,黄素秋注释《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页,759页,81页,188页,320页,431页,470页,470页,471页,471页,56页,641页,724页,641页,946页,393页。
[15][16][17][18][19][20][21][25][26][27][28][29][30][31]许仲琳编《封神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81页,762—763页,817页,481页,811页,756页,812页,442页,627页,833页,833页,40页,41页,808页。
[24]刘荫柏:《〈西游记〉与道教》,《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作者:河北经贸大学发票博物馆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