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20-07-18 16:11李帅
声屏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践教学

李帅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加速发展,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多元、更立体的要求。实践教学作为台前专业重要的教学支撑,更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养创新节目意识、强化互联网思维、开拓符合潮流的专业实践平台,成为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的主要方面。地方高校只有不断升级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符合融媒体建设和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 产教融合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课外实践探索教学改革探索”(项目编号:183059)研究成果之一。

2018年,媒体融合大势所趋,整个媒体行业都在布局融媒体。对于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更需掌握新媒体技术,探索创新节目形态、表达方式、传播路径,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进行更及时有效的传播。所以,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教学变革必须跟进、及时调整。

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

产教融合泛指单位和高校合作培养人才,该模式有力地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内容对接产业、人才对接单位和师资补充与培训等方面都有显著成果。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将真实媒介平台与课堂相结合,并通过媒体运营与专业教学匹配结合,强化专业运用和实践的意识,理论與实践的结合教学,提高实践水平和操作能力,更能较好地把握专业发展脉搏,适应融媒体时代的专业要求。在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有利于在本专业师资中打造一支掌握媒体行业规律、熟知媒体行业规范的实战型师资团队,加之引进的“双师型”教师,以校内教学资源结合市场环境需求,稳步推进,协同发展。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促使教学设计与媒体生产相对接、实践能力与传播平台相对接,注重发挥平台、学校、学生三大主体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教师在教学中担任教练,学生在实践中转变身份,平台在生产中给予指导,各司其职,细化发展,全面深化。

实现跨专业融合发展也是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全媒体工作能力,包括节目文案策划、采访与写作、节目编辑与制作、推广与营销等实践能力拓展,使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同时,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打破专业壁垒,更加强化融媒体的理念,开发与挖掘学生的融媒体技术操作力、内容生产力、市场运营力,更好地通过“融”来契合现实社会对于传媒人才的需求。

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特色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成立于2004年。作为西南地区最早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之一,得益于综合性院校的特点,专业培养统筹人文与艺术,始终把握行业脉搏、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本质,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教学与行业并轨,立足基层广播电视,拓展融媒体方向,延伸语言教育,融合“线上+线下”培养思路。本科一年级基础打磨,本科二年级广播方向,本科三年级电视方向,本科四年级融媒体传播,层级培养,全面覆盖,使学生成为行业“杂家”,选择擅长方向。在人才培养思路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注重体现与“生源质量”对接、与“业界需求”对接、与“时代前沿”对接,确立“夯实基础、广泛涉猎;形式多样、选择自由;结合兴趣,突出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专业大实践,打造行业标准。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调满足社会需求,学以致用、强化应用,抓住培养学生实际需求的技术应用能力是关键。结合播音与主持行业特点,基于OBE教育理念,专业课程建构了“理论——实践——成果展现”式的完整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中,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施小班(每班人数15人)教学、栏目开发、小组合作学习等,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播音创作基础》《文艺作品演播》课程,坚持“以赛代练、以赛促学”,获得齐越节、“中华诵·经典诵读”、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多项奖项。《广播节目策划与制作》《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严格按照市场节目生产流程进行课程环节设计,“线上”播放量、转发量、评论转发热度,“线下”专业教师交叉评判、综合评分,客观有效地反馈课堂教学。《电视播音主持》仅仅依靠重庆市大学生播音主持电视大赛、江苏卫视“未来金话筒”,连续多年获奖,指导教师也获肯定。

结合兴趣,突出应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采用增加实践、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例,突出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既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使学生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为最后的毕业设计做好样板。

综合大整合,打破学科壁垒。新时代对学科的要求跨平台、融媒体,就需要我们拓展更多的方向,在保持自身学科属性和特色的同时,紧跟时代的需求,打破学科边界,运用融合的培养眼光,更高标准地进行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编导型”主持人是近年来比较受大众所喜欢的主持人类型,电视台、电台等单位正在努力将主持人打造成集播音、编导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重点培养主持人的采编综合技能,同时要求其具备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摄影摄像基础》《影视后期编辑》《视听语言》等课程成了重要的专业拓展支撑。

平台大应用,对标融媒特色。青檬映像工作室是由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影视实训中心联合成立的学生校园新媒体工作室。工作室坚持立足本校、辐射校外,自成立以来,承担了校内外活动线上线下的互动及晚会的视频包装制作,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工作室有非常完备的成员培养机制,从选拔、实习、转正到管理,严格按照媒体行业的标准与要求,为一线媒体培养并输送专业实干人才。工作室制作的《人科,好想你》《渴望光荣》《人科版成都》《我和我和祖国》等视频作品在网络上获得高点击率和较好的口碑。另外,工作室还承办了校园主持人大赛、2018年和2019年草莓音乐节重庆站、重庆市大学生播音主持电视大赛人科赛区、京川渝齐越作品展演、故事邮局等重大活动。目前有自制节目《青檬音乐榜》《抓到你了》《一颗柠檬》《青檬微访谈》《说词》等。

校园自媒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牢牢把握“信息+社交”的传播思路,运营者在拥抱互联网的同时需采用适合媒体自身发展的运营策略。在整个运营过程中,校园自媒体要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定位,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制定符合用户兴趣的内容,采用用户容易接受的呈现形式,善于利用粉丝效应,采取适当的营销和推广模式。此外,校园自媒体培养和建立了一支精英团队,并实行科学高效的团队管理制度,促进优质校园自媒体品牌强大影响力的形成,也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学本身的实际运用和鼓励创造。

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离不开与业界的对接和结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当地媒体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培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在专业主课中设置专家听评课,也会在期末考评时邀请行业的从业者给予评判,并按照一定比例折算在学生的期末成绩中,即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尊重本专业的理论基础,更需有效结合来自行业的评价和诉求。寒暑假期间,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都会推荐优秀学生到重庆本地的媒体单位进行实习,开学返校后再以座谈、报告会等方式进行经验分享。另外,每一届的毕业晚会都是综合大实践,并且演出场地也会选择面向社会的校外舞台,同时也会邀请兄弟院校、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共同评价,给予指导,现场选拔。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内核在于明确学校与用人单位在输出人才的责任分工。这就需要共同开发和细化培养方案,制订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平台教师要求、教学监控体系等。

播出、演出等方式的实践是检验播音专业理论的最好方式,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市场化、综合化、应用化、特色化。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使学生的潜能被进一步激發出来。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人才需求、学院自身特点相一致,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体现出特色与优势,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形成人才培养与行业要求的匹配与对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推进实践专业的内涵发展,提高应用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构建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辅助教学实践创新模式,不仅需符合实际的融媒体创新培养思维,更要落实在制订合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计划和实验大纲上。此外,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只有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播音人才的实际需求对接,才能培养出融媒体时代下实践创新型传媒人才。(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燕,马玉坤:《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实践课程创新研究》,《传媒》,2019(22)。

2.孙宇飞:《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中国成人教育》,2018(7)。

3.黄瀚玉,刘邵鑫,曾绍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教育与职业》,2018(11)。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实践教学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