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兰,白毓琨,赵金才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往对此病多需要实施磁共振或CT检查,其费用昂贵,检查耗时长。随着肌骨超声在临床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对肩关节相关疾病的有效性及特异性明显增高。本研究采用肩关节动态腋下隐窝检查,探讨此方法对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2月-2018年7月本院CT检查确诊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80例,按照检查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男11例,女29例;年龄41~57岁,平均(50±7.1)岁;病程1~9个月,平均(5.1±0.4)个月;发病部位:左侧者20例,右侧20例。对照组男10例,女30例;年龄41~58岁,平均(49±6.8)岁;病程1~9个月,平均(5.0±0.4)个月;发病部位:左侧者21例,右侧者19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超声检查均使用飞利浦EPIQ5型高频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2 MHz。
1.2.1 观察组:检查过程中嘱咐患者面向医师,检查过程中建议由患者肩关节背侧肱骨纵轴平面开始扫查。检查者单手持探头,嘱咐患者患侧上臂外展,并将探头置于患侧腋下,行纵行扫查;后嘱助手将受检查上臂向侧前方放置,以便及时调整患肢位置。观察内容包括肩袖结构与非肩袖结构,动态观察关节腋下隐窝情况,了解其回声及厚度改变,观察其内有无液性暗区,了解肩关节运动过程中关节囊的变化等情况。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
1.2.2 对照组:行肩关节常规检查,使用骨骼肌肉低速血流模式,检查时嘱咐患者面向检查者,端坐于检查椅上,手掌插腰,一次检查二头肌腱区、肩胛下肌区、冈上冈下区及小圆肌区,针对盂肱关节运动情况做出动态评估。以上检查均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并与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比较2组检查提示肩关节喙肱韧带及关节囊厚度数据。测量方法:肩关节喙肱韧带起于喙突下至侧前方肱骨,即测量冈上肌及肩胛下肌附着点之间的韧带厚度[1],正常值<2.7 mm。腋下关节囊厚度:主要测量肱骨骨皮质侧至关节窝侧外缘之间最宽的部分,正常值在2 mm以内[1]。诊断耗时则为开始检查到检查完毕得出报告的时间[2]。
2.1 2组患者肩关节喙肱韧带长度及关节囊厚度比较: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喙肱韧带及关节囊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肩关节喙肱韧带及关节囊厚度比较
2.2 2组患者诊断耗时比较:观察组平均需要时间(14.3±1.5)min,对照组为(21.4±2.1)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5,P<0.05),观察组用时低于对照组。
2.3 2组患者诊断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确诊率为97.50%,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诊断确诊率高于对照组(χ2=8.54,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肩周炎诊断符合率比较[n(%)]
肩关节周围炎为目前中老年人群,尤其是50岁左右人群最常见骨骼肌肉运动相关疾病,临床多依据肩关节周围反复疼痛及运动受限的临床病史、核磁或CT检查结果为诊断的主要指标。而CT及核磁检查不能针对肱骨活动度情况进行评定,受到检查者主观判断以及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3],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反映肩周炎疾病情况,尤其对疾病的进展无法做出有效判断[4]。随着超声仪器设备性能的提高及诊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针对肌骨超声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声检查在肩关节相关疾病的诊治中越来越被临床所推崇,现已成为诊断肩关节相关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肩关节为人体活动范围与活动量最大的上肢关节,其关节囊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附着在肩关节周围[5]。盂肱关节囊解剖上紧密包裹肱骨头,由一层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因此行肩关节常规检查时,因回声交错,难以与正常肩袖回声相区别[6-7]。关节囊腋下部分则相对松弛且稍向下突出,此结构临床上称之为关节腋下隐窝。动态检查肩关节腋下隐窝,超声声像图能很好地观察肩关节腋下隐窝组织结构,清晰显示肩关节喙肱韧带及关节囊厚度,以及了解动态活动后肩关节腋下隐窝的厚度变化。高频超声检查腋下隐窝关节囊,出现回声声像的显著减低及回声不均匀[8],厚度相对于正常肩关节显著增厚。在肩关节动态活动中,如出现腋下隐窝关节囊僵硬表现及厚度不随肩关节活动而变化,则提示存在肩关节周围炎[9],从而可对诊断肩周炎提出指导性建议[10]。
本研究对2组患者肩关节喙肱韧带及关节囊厚度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诊断耗时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肩周炎患者行肩关节腋下隐窝检查诊断耗时短,效率高。观察组对肩周炎诊断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肩周炎患者行肩关节腋下隐窝超声检查诊断效率及诊断准确性高。
综上所述,动态下超声检查肩关节腋下隐窝诊断肩周炎,具有分辨率高、可重复性强、价格低廉等优点,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缩短检查时间,提高诊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