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伟
(阳煤集团 裕泰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平定 045200)
阳煤集团裕泰煤业15104工作面位于井下一采区,所处水平为+510 m水平,工作面西部为矿井边界保护煤柱和苏家岭村庄保护煤柱,东邻二水平轨道巷,北邻15102工作面(已采),南邻15106工作面(未掘)。工作面走向长度为141 m,倾斜长度为641 m,开采煤层为15号煤,煤层平均厚度为5.31 m,含有2层泥质夹矸,厚度为0.5 m,平均倾角4°,工作面区域直接顶为砂质泥岩与黑色页岩互层,均厚为7.5 m,基本顶为K2石灰岩,均厚为4.4 m,含有两层泥质夹层;底板为砂质泥岩和细砂岩。
15104工作面回风巷沿煤层底板掘进,掘进宽度×高度=4.3 m×2.7 m,由于巷道顶板为复合顶板,稳定性较差,为控制顶板岩层的变形,保障围岩的稳定,进行围岩支护方案的设计与研究。
影响复合顶板巷道稳定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巷道断面的尺寸、顶板岩层的赋存特征、岩层间滑移面的强度等。由于复合顶板岩层间的接触多,顶板岩层在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扰动下易出现离层现象。在顶板岩层滑移面区域,易出现剪切运动,滑移面剪切运动后,顶板的稳定性会大幅降低,顶板下沉量会大幅增大。基于上述特点,针对复合顶板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固滑移面的抗剪强度,防止顶板岩层间剪切滑移现象的出现;②通过采用高预应力锚杆支护,有效增强复合顶板岩层间的结合力,防止岩层间出现离层现象。
1) 锚杆对滑移面的加固作用。锚杆索支护技术中,锚杆的预紧力可增强岩层滑移面摩擦阻力,且锚杆能够将滑移面两侧的岩层组合在一起,控制岩层间的相互错动,具体滑移面采用锚杆支护后的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滑移面锚杆支护后受力示意
根据相关研究可知[1],滑移面采用锚杆支护后的抗剪强度τbj表达式为:
τbj=τi+τbd+τbi+τbs
(1)
式中:τi为滑移面的抗剪强度;τbi为锚杆轴力沿滑移面法向抗剪强度;τbd为锚杆组合作用换算的抗剪强度;τbs为锚杆轴力沿滑移面切向抗剪强度。
根据复合顶板的特征,考虑到锚杆扩散角度的问题,一般锚杆选择与岩层成90°安装,但这并不是最合理的安装角度,采用理论分析,通过对锚杆安装角度取极值,能够得出锚杆的最佳安装角度θopl的表达式为:
(2)
式中:τb为锚杆横截面上的平均剪应力;φj为滑移面的内摩擦角;φ0为锚杆单轴压缩时煤岩体的内摩擦角;σb为锚杆的轴力;R为锚杆的长度。
由此可知,锚杆的最佳安装角度与锚杆轴向、剪应力分布及滑移面的摩擦角有关,根据式(2),采用Matlab软件绘制得出直径 20 mm的20 MnSi左旋螺纹钢锚杆最佳安装角度θopl与锚杆单轴压缩时煤岩体的内摩擦角φ0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锚杆最佳安装角与煤岩体内摩擦角的关系
由图2可知,在煤岩体硬度增大时,随着煤岩体内摩擦角的增大。锚杆支护中的安装最佳角度也逐渐增大。当煤岩体内摩擦角为20°时,锚杆的最佳安装角度为38°;当煤岩体内摩擦角增大为25°时,锚杆的最佳安装角度为43°。根据15104工作面顶底板岩层的条件,得出直接顶砂质泥岩与黑色页岩互层岩体的内摩擦角平均约为15°,据此确定顶角和帮角锚杆的安装角度为35°。
2) 高预应力锚杆支护。锚杆支护体系中,预应力作为支护中的关键参数,决定着锚杆的支护效果,在进行锚杆与预紧力的设置时,应确保施加的预紧力能够有效控制岩层间离层和滑动现象的出现[2-4]。根据15104工作面的地质条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锚杆预紧力为20 kN和100 kN时围岩附加应力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预应力的增大,锚杆对浅部围岩的控制效果逐渐增强,控制范围逐渐增大。另外从图中还能够看出,单根锚杆预应力在围岩中的扩散范围有限,无法达到将顶板岩层组合到一起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支护作业时,必须设置合理的锚杆间排距,通过锚杆预应力在围岩中的扩散叠加,达到将各个岩层组合在一起、控制围岩稳定的目的。同时,若要使得锚杆施加的预紧力能够有效地在围岩中扩散,还需使用与锚杆相配套的支护构件,如托盘、钢筋/金属网、钢带、钢筋梯子梁等,以此保障锚杆预紧力在围岩体内的有效扩散。
基于此可知,在15104工作面回风巷进行支护作业时,应尽可能地提高锚杆的预紧力,据此确定在锚杆采用直径为20 mm,材质为20 MnSi左旋螺纹钢时,设置顶板锚杆预紧力为70 kN,70 kN的预紧力对应预紧扭矩为400 N·m。
图3 附加应力场分布
根据15104工作面回风巷的具体地质条件,结合复合顶板围岩控制机理,确定回风巷采用高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具体支护参数如下:
1) 顶板支护。锚杆采用规格为D20 mm×2 400 mm的高强左旋螺纹钢,间排距为800 mm×800 mm,锚固采用树脂加长锚固,预紧扭矩为400 N·m,顶角锚杆与巷道顶板成35°,其余锚杆均垂直顶板安设;锚索采用规格为D17.8 mm×7 000 mm的1×7股钢绞线,间排距1 600 mm×2 400 mm,锚固方式采用树脂加长锚固,锚固长度1 460 mm,锚索全部垂直于顶板打设,另外采用钢筋梯子梁(D12 mm钢筋焊制)将锚杆索有效连接,采用10号铁丝编织的钢筋网进行护表。
2) 两帮支护。锚杆采用与顶板相同的锚杆,间排距为800 mm×800 mm,锚固方式同样为树脂加长锚固,除角锚杆与巷帮成35°布置外,其余锚杆均垂直于巷帮安设,锚杆预紧扭矩为250 N·m,通过钢筋梯子梁(D12 mm钢筋焊制)将同一断面锚杆连接为一个整体,另外为保障巷帮表面围岩体的稳定,采用10号铁丝编织的钢筋网进行护表。
具体回风巷高预应力支护方案如图4所示。
图4 巷道支护示意(mm)
在15104工作面回采期间,在回风巷超前工作面150 m的位置处布置巷道表面位移监测站,并进行持续监测,得出巷道表面位移与回采工作面距离间的关系曲线,如图5。
图5 回采期间巷道围岩表面位移曲线
由图5可知,工作面回采期间,在测站与工作面的距离大于100 m时,巷道围岩基本保持稳定,变形量较小;当测站与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小于100 m时,巷道围岩开始逐渐变形,且随着回采的推进,围岩变形速率逐渐增大,当工作面回采至距离测站10 m时,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分别为98 mm和153 mm。基于上述数据可知,回风巷在现有支护方案下,围岩变形量较小,保障了巷道围岩的稳定,回采巷道的变形满足在整个服务期间的使用要求。
根据15104工作面回风巷复合顶板特征,通过分析锚杆对滑移面的加固作用及高预应力锚杆支护作用,确定出回风巷的锚杆安装角度为35°,顶板锚杆预紧扭矩为400 N·m,并进行了高预应力锚杆支护方案的设计,根据工作面回采期间的表面位移监测结果得出,回风巷在该种支护方案下变形量较小,满足回采巷道的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