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图画书编辑思考

2020-07-17 16:17王潋昕
知识文库 2020年14期
关键词:小姑扫墓书名

王潋昕

2018年年初,我收到了弯弯发来的名为《看望爷爷奶奶》的图画书初稿。看到书名,看到扉页,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孩子跟着父母看望祖辈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亲情与团聚的故事。看着看着,我才发现,看望爷爷奶奶是真,但爷爷奶奶其实已经过世,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扫墓的故事。

从初稿来看,我们评估觉得可做。原因有三:一作品立意好,扫墓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仪式,慎终追远、祭奠先人,对中国人来说,是重要的文化传统,且目前市面上并没有相关的图书;二作品儿童性比较突出,从孩子的角度切入,从她的所思所想、所闻所看入手,自然而然地展开,虽然是关于扫墓这样略显沉重的话题,但行文之间并不显得压抑,反而充满了脉脉温情,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引起儿童读者现实伤痛的可能性;三作品的图画书语言比较典型,文字与图画之间的配合相得益彰,悬念感尤其值得称赞。

但是,显然作品需要修改和斟酌的地方也不少:

一是书名,“看望爷爷奶奶”的书名固然形成了作品的一大悬念,但同时也让作品的重心有一定的偏移,让读者以为这是一本生活化的、情感化的作品,无法传达作品本身想要传递的这种深沉的内涵。二是儿童化与情感的拿捏。小主人公一路经过二伯、大伯、邻居、小姑家的经历,支线内容过多,比如在大伯家门口逗鹅,在邻居家小商店外逗狗,在小姑家附近看猪,在田埂上玩青蛙,这些情节虽然是城市孩子回乡下的真实写照,也具有很强的儿童性,但对主线情节的冲击比较大,使得作品的线索不够集中,也削弱了作品的情感力度。三是对页出血图较多,视觉效果太满,故事的节奏不够好,一些重点情节的展开也不够,比如祭拜的一幕应该是作品的高潮情节,情绪最高点,但只给了半页来展现,给人不上不下、不轻不重的感觉,情感的铺陈不到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草图、线稿、上色稿等各个环节反复调整,在征求了陈晖、熊亮、阿甲、王志庚、朱自强等诸多图画书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听了儿童读者的阅读感受后,做了几个大的调整:

书名更改为“回乡下”。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征集了不下十个书名,但都没有遇到一个符合作品气质且让人眼前一亮的。2019年3月,在见到著名图画书推广人阿甲老师时,我们给他看了书稿,并请他帮忙出出主意。当时阿甲老师提到,在他的家乡,扫墓也叫拜山,由此联想到回乡拜山,书名可以考虑叫“回乡下”。我们一听,忍不住拍案叫绝。回乡下,既是回去扫墓,也是回去与家人团聚,还是回去欣赏家乡的风土人情,与作品想要传递的多重意义十分契合。

调整故事的讲述方式。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儿童化、天真的还是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言,对话还是日记体,对于作品的叙述方式,我们反复调整,力图找出最适合的。每一次改完,都会找来社里的编辑或编辑们的孩子,读给他们听,看他们的反应。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最后确定采取第一人称、相对客观和冷静的叙述方式,删除所有表现主人公回到乡下的其他见闻的内容,比如喂小猪、看鹅等,让这些细节全部在图画中呈现,让文字叙述的主线完全集中在扫墓上。但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作品的情感力度与铺陈不够,给爷爷奶奶扫墓这一情节的情感显得更弱了。于是,我们重新梳理故事,确定以拜祭为核心情节,围绕着拜祭的祭品,用“礼物”为线索串起整个故事,在文字上重点突出了二伯母的梅子酒,大伯母的桂花糕,小姑的枇杷果几个“礼物”。这样的改动,既使得它们在后面祭拜的时候出现更为顺理成章,也是一种情感的铺陈——正因为有不断出现的“礼物”,让小女孩有了给爷爷奶奶送礼物的想法,才会有她将一路采摘的花做成花环送给爷爷奶奶,这是情感的自然变化,也是家风的传承,是言传身教的感染,这样的设计也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意蕴。

调整画面。图画书的图画,是故事的重要部分,出血还是不出血,对页还是单页,不仅仅关联着画面的优美,更关联着故事的起承转合,情感的铺垫与释放。为此,我们将所有稿件打印出来,一页一页粘起来,平铺摆放在桌子上。这样一放,马上就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好几页对页出血图,给人感觉情绪一直很满,视觉上很累,有的地方则是连续的单页图,就感觉画面比较碎,情绪连贯性不好。此后,我们重新调整画面,将祭拜的页面调整为对页,又补画了家人收拾与双胞胎哥哥准备礼物的画面,这样的调整,让从上山开始烘托铺陈的情绪在达到最高点后,有一个缓缓释放的过程,与后面回望的对页及全家聚餐的页面一起,形成了情绪的高低起落,也带来一种余韵悠长的回味之感。

检视图画细节,增加作品的可读性。比如:小女孩做花环是作品的一条暗线,但作者一开始并没有在图画中完整呈现,我们建议作者在下火车之后就加上小主人公摘花的细节,并且随着故事的进程,让她手上或者身上的花越来越多,这样一来,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小女孩玩乐性质的细节,最后才能与“礼物”这一情感线索交汇在一起。又如跟在小女孩身后的小狗,一开始也只是若隐若现,偶尔出现一下,后来在国图少儿馆王志庚馆长的建议下,增加为从小女孩下车开始每一页都有,让画面有了更多发现的乐趣。此外,在图画书中,我们经常要核查人物服饰的前后一致性,但这也要充分考虑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情境,比如说小姑父出场的时候是扶着小姑的,手上还拿着很多东西,这固然有小姑怀孕的缘故,但也从侧面展现了他性格温和、善于照顾人的特点,因此下雨的时候,拿出雨伞这个动作由他来做显然会更合适;而爸爸丢三落四的性格,在故事一开始就有埋藏,所以他的回望到底是因为想再看看父母呢,还是对自己丢东西这事儿若有所感呢,就看读者自己的理解了;至于祭拜时雨伞的位置、雨衣的穿戴等细节变动,自然是与故事的情境有关。

整体考虑封面、封底、扉页、环衬、版权页的设计。对一本图画书来说,每一个细节都应当会讲故事。最初,故事开头是小女孩和爸爸下火车的画面,后来,我们将“那年春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爸爸的老家”挪到了扉页上,将扉页设计为火车驶过时乡村的远景图,与前环衬用线条展现城市的景象和后环衬用线条展现乡村的景象形成呼应关系,配合封底爷爷奶奶抱着笑予的照片,让故事从环衬就开始讲述,营造出从城市走向乡下,从现实走向回忆的情境。就连封底的照片到底写哪一年,也是经过多方考虑最后才定下的,一来需考虑故事整体的气质,不能过于现代化,二来需考虑小姑生二胎的合理性。

挑选纸张。书稿完成并不表示就完工了,对图画书来说用什么纸也是需要慎重的。一开始我们考虑到作品与传统文化有关,所以想找一些更有肌理的纸张,从特种纸、胶版纸、艺术纸,前后找了十几种,反复打样,但不是颜色太暗,就是着色度不好,或者比较透。无奈之下,我们最后还是用了哑粉,虽然没有肌理感,但它色彩还原度最好,能更好地展现出作品想要传递的温暖的气质。

每一本好的原创图画书,从脚本开始,到造型、分镜、草图、线稿、上色,再到文字的润饰、图画的调整、整体的设计、开本的大小、纸张的选择,方方面面,所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考虑。面对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绘画技法,要关注的点也许又会不一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如何让故事更有趣更動人更受到儿童读者的喜爱,如何让图画能更好地传递出故事的主旨,如何让图文相得益彰,让图画书具有更大的可阅读性,是我们在做原创图画书编辑过程中最需要考量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和平出版社)

猜你喜欢
小姑扫墓书名
第十八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获奖名单
你不平凡
小姑脸红了
我有故事,你带钱了吗?
完整的书名
清明小记
小姑是谁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