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琴
在小学阶段,从一年级开始,孩子就从家庭走进校园,走进小“社会”,对于刚刚离开了父母和亲人的小孩来说,从一直把他们保护得很好的家庭环境走出来,去接触新的环境,去适应新的生活,也开始了他们的学习,他们对这一切都十分好奇。新知识,基本道德观念逐步形成,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身心迅速发展,他们具有极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他们的生活环境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正好说明如此。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人格去教育,引导好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他们,将学生沐浴在幸福、快乐的阳光之中,让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就是说,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在“教学”中,“教”目的是为了“学”,所以,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才能实现“好之”、“乐之”,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从而健康地成长,最终形成良好的人格。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爱学习的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礼貌、懂礼仪,亲师友,还深受同伴的喜爱,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良好学风、班风,学生的思想品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传统教学,在“应试”教育地约束下,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课堂形式单调,缺乏生机,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学生兴趣不大。但通过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教学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者都提倡创建高效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都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堂上尤其明显,五年级的课文《杨氏之子》,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对重点词句的解读,还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杨氏之子是个聪明、有礼貌的孩子,就可以抓住“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来引导学生: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你会怎样做?杨氏之子又是怎样做的?学生马上可以理解孩子看到客人到家马上端出了水果,还尊称客人为“夫子”,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聪明、有礼貌。这样的德育渗透,几乎在小学各科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教学的行为对小学生的思维品德的教育都有着极大作用,有利于推进和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品质。
(1)促进养成良好品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行。这就要求,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上实施小学生形成良好品行习惯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礼貌言语和文明行为培养做起,让学生懂得文明礼貌在人交往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百善孝为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之初,性本善”等中国民族的礼仪,具有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为以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
(2)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与情感还处于发展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要抓住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利用思政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从小具有报效祖国,为国争先的远大志向。
教育家陶行之说:“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生活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完善的,而是要把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进行教育,所以,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合理、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开展“礼貌标兵”活动,首先,发动学生为开展我“礼貌标兵”活动献策,为“礼貌标兵”活动提出意见。第二,为选“礼貌标兵”制定原则。第三,让每位学生,都为争做“礼貌标兵”而制定出自己的行动计划,并将计划付诸于实践。通过这个活动,号召学生不仅在学校争做“礼貌标兵”,在家里、社会也同样做“礼貌标兵”,这样,通过他们在社会的表观感受,认识到了“礼貌”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品质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的模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这些学生们,他们的模仿力特别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小学生的任课教师,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仅仅是对教师所提出的一个要求,但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坚守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他们都有较高的理论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小学生从他们身上潜移默化地学到了许多东西,这都是对小学生进行着重要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结语:我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校园的教育中,在教师正确、科学的引导下,都有着显著的效果;都提高了小学生对思想品德的重视程度;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礼貌行为,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从小树立了伟大的理想。在今后的教育中,思想品德科目的教师要不断努力、探究,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在小学品德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师突破教材限制,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生成新的教学环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学科整合后,教师可以在课后继续指导学生,使课后变为课堂的延伸。比如,组织学生收看央视的“开学第一课”节目,打破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提升,拓展学生学习渠道。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学科的整合有助于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基本的整合方法,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使新技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高效学习创设条件,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这种方式促进了小学品德学料教学方式的创新,促使教师由过去的注重教学向注重自主学习的转变,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小学品德学科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尤其是历史方面的内容,因年代久远,小学生难以产生感性认识。如果单纯地采用讲授式教学法,学生更感觉枯燥乏味。若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既能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时,先播放污水处理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水厂处理水的全过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知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科技的兴趣,引导学生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情节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綜上所述,将小学品德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教师有效开发校本资源,以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感人的情节,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意境中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甘肃通渭县李家店乡常家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