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怡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童话课文占有一定的比重。童话符合低段小学生心理特点,承载着学生的梦想和想象力,童话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从“思”、“说”、“画”、“演”四个方面来探讨陶行知创造教育在低年级童话教学中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是“最富有幻想性、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体裁。”现行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童话体裁的篇目是较多的,特别是低年级。
童话篇数较多,往往会被许多老师将其运用一些模式教学来生搬硬套。然而童话的教学通常先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来充分了解主人公,将童话故事的情节,从头到尾按照课文的内容将其梳理清楚,并让孩子们试着自己复述这个童话故事。在学习中让孩子们认读生字、熟记生字、提高朗读水平以及讲故事能力。陶行知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中提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于是我在想童话能否跳出传统的桎梏呢?能否给予孩子们一些创造的空间,让孩子们在童话的世界施展自己创造的力量呢?
由此看来,我们在教学童话是,不能只是读背文章,而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口、耳、手、脑等,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向创造之门的大道,让他们拥有主体性地去尽情的想象,尝试,创造。
从课的一开始,我便试图引导孩子们去思考,陶行知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中说:“新观念的成立是心理的创造。”思想是万泉之源,要想孩子有所创造,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引导孩子们去思考。
在教学《狐狸分奶酪》一课时,我先明确了童话中写了“熊哥哥、熊弟弟、狐狸”这三个小动物,然后引导孩子们看着图,思考三个层次问题:“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狐狸为什么会帮助熊哥哥和熊弟弟分奶酪?”、“分奶酪的结果是怎样的?”而在故事的学习过程中我又引导孩子们思考:“这块奶酪是怎么得来的?”、“狐狸分奶酪的方法是怎样的?”等问题。最后,当故事基本叙述完之后又让孩子们展开无尽的想象:“想想小哥儿俩该让狐狸帮助他们吗?”通过这三个思考环节,一是能理清童话故事的脉络;二是充分的发挥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去自己创造童话中的情境;三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思考潜能去脱离课本的想想童话所要带给我们的一个意境。
陶行知曾说:“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这一环节的设置,从思考出发,引发孩子不断思考,在思考中,给孩子一个无穷的创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童话的很多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来学会讲故事。那么在设计教學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目的设置为贯穿全课的一条主线,试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构造课文的内容,从而从一开始教学就在学讲故事。思考是第一步,接着引导孩子们依靠自己的创造力去组织语言,讲述你认为会发生的事情。比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时,当我问道:“当小熊和松鼠因为一点儿小事吵了一架后发生了什么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交流着。接着我引导道:“他们还会放风筝、折纸船吗?”“该怎么帮助这一对好朋友重归于好呢?”“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办?”我一步步地引导,一步步深入文章的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孩子们的回答来构成这个故事发展的情节,最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为学生复述课文打下基础。
这一系列的问与答,是为了孩子们自己去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这个世界可以与文本不同,但这个世界的美好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更能让孩子们在表达中学会语言运用;同时也有助于孩子们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培养其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陶行知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中提到:“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要解放小孩子的嘴。”有了想法的孩子,更要引导他们去说,让他们学会表达,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在教学童话故事时,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师生合作创作简单的图画,将图画演绎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创作的过程中,根据同学们说的一系列内容提炼出几个主人公,描绘出主要的故事情节。例如,在教学《雪孩子》时,我在课前请几位有绘画特长的孩子画了几幅简笔画,第一幅图描绘的是小白兔和雪孩子在屋前欢乐地玩耍,这是故事的开头;第二幅图描绘的是小白兔在屋里睡觉,火点燃了柴堆的场面;第三幅图描绘的是小白兔被雪孩子救了,雪孩子在天上微笑着的场景,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在教学时,创作并展示这三幅图,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另一方面既渲染了故事的氛围,又降低了学生们讲述故事的难度。
当然也有人担心,过多依赖图片,会不会扼杀学生创造性的表达呢?我认为不会,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并不满足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再加工,从而获得新的形象。”因此,形象思维本身是具有创造性的,我们并不用担心。实践中也能发现,学生画出的是不同的画面,学生讲述的细节也有不同,但是故事表达得很完整形象。
陶行知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中提到:“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假使人类把双手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给孩子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描绘他们想象、叙说的世界,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他们绘出的图不需要多么美观,但需要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
“表演是指以声音、表情、动作再现作品。”在童话作品中开展表演,其实就是开展童话实践活动,是一种非常新颖的体验性教学方式。在《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分别扮演“青蛙”和“小鸟”的角色。表演的过程分为两轮,第一轮是要求按照课文中安排的内容进行角色表演,让他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让自己的知识和情感经历得到更多的体会和提升。第二轮发挥自己的想象,改编故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习需要,对童话进行合理的改编,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表演。这样在加强对内容理解的同时,也能推动学生积极开展想象和创作。
在实施的过程中,改编故事特别有意思,有的孩子设置了不同的结局,他们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决定跳出这口井去看看世界,它努力了很久终于跳出了井,看到了广阔的世界……”也有孩子说:“这只安于现状的青蛙可能并不想出去看看世界……”当同学们讲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井底的小青蛙,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从表演中,延伸到了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孩子们畅所欲言,拥有了他们自己的无限空间。
陶行知在《陶行知论创造教育》中提到:“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要把小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放大的鸟笼比鸟笼大些,有一棵树,有假山……但不是鸟的世界。鸟的世界是森林,是海阔天空。”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其尽情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是多么的必要。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