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教育工作者理应达成的目标。技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當下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以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信仰与社会责任感,进而创造个人价值。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就业信心的基本策略。
就业始终是社会稳定发展绕不开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具备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竞争力。技校学生如果不立足自身基础,逐步转变学习思维,保持刻苦学习的精神面貌,将很难与社会需求接轨。而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将这种思维激发出来,并且不断地提升教学效率。以传统优秀文化进行转化,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学习意识缺乏,就业存在错误导向
现阶段而言,无论是教学工作者还是学生,都对技校存在错误的概念导向。在学校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文化学习环境,课程知识内容基本都是围绕着技能操作进行规划。虽然拥有大规模的实训场地和各类价值不菲的实验实训设备,但以综合类文化知识为主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配备比例不高。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技校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有限,也恰恰形成了较为理性的思维。学生很难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以及理论指导能力,只是按部就班的学习技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就业形势格外严峻。首先,由于就业规模逐渐扩大,市场对技术的要求逐步提升,技术环境相对复杂。随着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型技术的引进,许多传统工业技术逐渐被取代。因此,许多岗位出现了裁撤,不再需要相应人员。其次,新时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具备一定运用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仅是充当生产线的工人,也应有一定的市场监测水平,而这种水平是需要一定的审慎思维的。但是事实上,大部分技校学生并不具备这一思维,他们都只能被动的按照基础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难以提升个人的价值。
1.2 学习模式单一,就业存在模糊迹象
就近几年技校学生毕业后的情况来看,普遍都是进入工厂工作。这些学生往往意志不坚定,缺乏一定的自主毅力精神。虽然在校内时基本能够按照教师安排的任务进行学习,但是在工作岗位上,许多学生并不能严格按照标准完成工作。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学生选择就读技校时就只是为了混日子,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更谈不上努力学习。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觉得学习专业技能既有难度又很枯燥,所以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只要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即可。也因为存在这种思想,这些学生往往不能钻研更具有深度的技术工作,不具备拓展和创新的能力。就业的时候也不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被落于下乘。大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心态存在模糊的迹象,不能清晰有序地落实自己的学习计划。即便是有的学生懂得改良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依然无法坚持下去。
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先人们创造的智慧结晶。这些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包括了大量的人生哲理,这都是历史的总结。可以说,无论是什么时代,人际交往和社会竞争都是不会改变的。技校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但是如果仅仅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很难有更大的开拓。未来是知识的时代,知识文化修养将决定一个人未来前进的广度和深度。当然,这种文化修养不仅仅包括文化知识水平,还有待人接物的认知、一定的情商等等。因此,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培育,至少可以发挥以下两个优势。
第一,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技校学生的精神世界,给予学生对于就业的期盼。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许多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主要原因就是内容枯燥乏味。而将传统文化贯穿其中,能够帮助学生将美感体验在技能学习中转化,让学生觉得学技术也是一种乐趣。启迪学生转变原有的思维,从原来单一的被动接受技能训练,转向以知识指导技术实践,激发自己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担当。进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渴望,始终怀揣着热情。不仅仅只是为了国家奉献而努力,也为了自身的思想境界传递真知。例如鲁迅弃医从文、朱德投笔从戎的故事,能够促使学生发现个人应该创造的价值,然后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高尚的道德观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因为很多学生缺乏自律的品质,因此常常无法坚持做一件事情,更无法围绕着自己的目标去不断学习和深造。技校的很多学生自律意识淡薄,容易松懈懒惰。而如果懒惰成为惯性,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中,就只能固守自己单一的技能,无法作出更大的价值创新。“自律”是古人对个人修为严苛的、也是唯一的考验,“居室如见宾,入虚如见人”是很多古人对自己独处的要求,也是生活的座右铭。古人这种只身独处的原则,对我们今天的德育教育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只有严于律已、严格自律,才能真正践行道德自律。孔子“不迁怒,不贰过”、王安石的“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将自我修养中自律、自省放在了首位。鼓励当今的青年学生努力践行这种精神,那么公交车站拥挤的人流、校园内随手丢弃的垃圾、貌似炫酷的课桌文化等不和谐的、不文明的现象将逐渐消失,诚信友善、尊老爱幼、明礼知耻等传统美德也将由浅薄的知识认知变化为自觉的道德自律。
所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春雨润物般的滋养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自信。
3.1 以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激发学生就业责任感
教学工作者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划为重点校内文化资源,首先优化内部文化环境。将与学生就业有关的传统名人真事和文化背景知识等统一挖掘出来,然后通过在图书馆、陈列馆等文化公共设施场所进行图像书本储藏或展示,加大文化的宣传。其次,需要开设定向的文化研究以及实践渠道,以优化课程以及学科建设为导向,分配适应的传统文化导师,作为思想道德课程,定期进行培育,并让学生课后参观相应的课后实践基地,从中完成课题。以就业规划为指导,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技术内容之中,例如价值观、毅力、勇气等,都可以通过案例研究、情境创设以及多媒体同步模拟等方法,让学生在一边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边深受文化感染,进而具备一定的自主思维。
3.2 以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塑造学生就业能力
教学工作者可以将传统文化中与技能有关的、富有价值的实践内容提炼出来,然后根据学生差异化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根据阶段性教学特点,让学生利用技能完成实践。例如宋应星《天工开物》将农业技术与天文进行了结合,教学工作者可以让学生进行不同知识融合的探索,开发相应的实践课题,让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或者将沈括《梦溪笔谈》与军事结合,教学工作者可以借古谈今,让学生吸收更多优秀的多元文化,逐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另外,多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培养学生在技术过程中的语言交际能力,以许多实业老板的优秀事迹进行引入,然后让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随后进行分组演绎,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学会知识。
综上所述,技校学生由于自主意识较差,不具备创造性思维,因此就业信心较低,不利于参与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变思维,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提振就业信心,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多元文化的综合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