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诺
想象我们是还未掌握燃料与电的古人,车马是陆地交通唯一的依靠—良马宝驹值得几代人的精心培育。等到汽车时代来临,轮毂抓地力的提升,亦需要工匠百年的钻研。
技术的进步与迭代一直存在,不过,在现代社会,一切都大大加速。汽车作为大众消费品走进千家万户,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催生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推动着整个行业不断向前。
车灯之于汽车,就像明眸之于美人。
“Vision”,是全球首个可充电的3D打印轮胎,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免充气轮胎。
2 0 17年6月,米其林发布了革命性的概念轮胎“Vi si o n”。这款充满未来感的精美3 D 打印轮胎免充气且环保
汽車车灯最早的功能,仅限于为行车提供照明光源,保证夜间行驶的安全。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车灯不再仅仅满足照明功能,外形的审美价值也愈发突出—车灯几乎决定了一款车的颜值,直接反映了该款汽车的产品定位和价格水平。
汽车刚刚出现时,车头上甚至没有照明设备,后来才出现了防止夜间迷路而把煤油头灯当车灯的做法。后来白炽灯出现,但炭丝做成的灯丝太过脆弱,禁不起路上的颠簸,人们只好转而使用乙炔作为燃料电灯。和煤油灯一样,这样的灯在雨天很容易被打湿,照明效果差,还需要携带燃料,使用极为不便。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车灯不再仅仅满足照明功能,外形的审美价值也愈发突出
20世纪70年代,卤素车灯面世,其照明效果和使用成本都有明显优势,迅速成为汽车车灯的主要光源。其后,氙气灯和LED等照明效果更好、能耗更低的车灯光源开始迭代。目前,因为造价原因,LED还是主要运用在中高档汽车上,不过激光大灯又成为了新的车灯之王。
业界公认的“灯厂”是奥迪。作为一家老牌车企,奥迪拥有着业界领先的车灯设计水平。2008年,奥迪推出豪华跑车R8,配合LED大灯拿下了“灯厂”头衔。不过,2014年宝马抢先发布的旗舰电动超跑i8,成为首个搭载激光大灯的豪华跑车。
被抢占先机的奥迪,加速推动了激光大灯的落地,推出了Audi R8 LMX限量版车型。这是世界上首个配备激光照明的量产车型,全球仅有99台。
激光大灯照得更远、更亮,更具有穿透力,能够照射600米远,而LED大灯只能照射300米左右。激光具有其独有的定向发光性以及极高的亮度,每瓦的发光亮度是100流明;豪华车配置的激光大灯已经达到每瓦170流明,并且光束的发散性非常小,即使在雨雾天气里也可使驾驶员视野开阔,更早发现危险情况。
轮胎似乎是汽车上最不起眼的部分,却是汽车上非常重要的核心部件,对车辆的稳定性、行驶平顺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产轮胎所耗用的橡胶,占世界耗用橡胶量的一半,可见轮胎产业的庞大。
轮胎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最早的轮胎用于牲畜动力或者人力车,是由木头或铁制造的。从古装剧或者电影上看到的种种马车、牛车都是这样。
后来,哥伦布把橡胶从美洲带到了欧洲。300多年后,人们开始用橡胶做轮胎。1845年,出生于苏格兰的土木技师R.W.汤姆生发明了充气轮胎,马车行驶的速度与稳定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样的轮胎也被直接套用到新生的汽车上,并在后来形成了“斜交轮胎”和“子午线轮胎”两种结构。肉眼看上去,斜交轮胎的花纹弯曲成波浪斜线,而子午线轮胎的花纹笔直环绕。
斜交轮胎具有胎面和胎侧强度大的特点,但是舒适性较差。高速移动时摩擦力较大,因此并不适合在高速路上行驶。子午线轮胎最早由米其林公司于1946年发明。与普通斜交轮胎相比,子午线轮胎滚动阻力小,附着性能好,弹性大,缓冲力强,承载能力大,耐磨耐刺,但制造技术相对复杂,成本较高。
米其林虽然以顶级餐厅评价体系闻名,但米其林公司其实是一家注册地在法国的轮胎企业。1900年,公司创办人出版了一本《米其林指南》,专供旅客在旅途中挑选餐厅。
结合最新的科技成果,米其林推出过不少“黑科技”轮胎。2017年米其林有一款概念轮胎“Vision”,是全球首个可充电的3D打印轮胎,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免充气轮胎。其内部采用生物结构,确保车轮的坚固,保证行车安全;外部使用适量的橡胶,延长轮胎寿命。而且,轮胎所使用的材料还可生物降解,大大减少了深受诟病的橡胶污染问题。除此之外,轮胎还配备传感器,可联网进行智能化操作。用户能通过App检测轮胎的磨损程度、受压状态等信息,提升行驶的安全性。
也不是所有创新都能成功。米其林在2014年提出过Selfseal轮胎修复技术,在轮胎橡胶内部再增加一层胶体,即使有尖锐物品刺入,轮胎依然能正常行驶。当时宣传的效果十分惊人:直径小于6毫米的钉子扎入时,轮胎能完成永久性的自我修补,车主只要把钉子拔出来,剩下的就不用操心了。但在2020年,这项技术也没有得到主流轮胎厂商的应用—最主要的原因是,胶体的存在会导致轮胎内部失衡,影响驾驶速度与稳定性。
提供动力的发动机一直被誉为汽车的心脏,内燃机的轰鸣声成为了人们理解现代世界的背景音。然而在今天,面对汽车节能减排的压力和新能源汽车的挑战,内燃机汽车必须寻求更大的突破。
好在汽车工业已经储备了丰富的技术。发动机节能减排的两个主要技术路径,是“提高热效率”和“与电气化相结合”。前者旨在提高燃烧程度,减少热量损失,把燃料能源尽可能转为汽车动能;后者则希望通过分配发动机和电机工作时机,而让发动机更多地工作在低油耗的区域,同时通过制动能量回收,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率—这方面,缸内直喷、低压冷却、可变气门控制技术、集成式缸盖、涡轮增压等新技术,被运用到发动机内部,还可以采用电油混动,方法可谓百花齐放。
提供动力的发动机一直被誉为汽车的心脏,内燃机的轰鸣声成为了人们理解现代世界的背景音
丰田成为率先突破汽油发动机热效率40%的车企。
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催生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推动着整个行业不断向前
日本汽车是改良内燃车方面的佼佼者。丰田在21世纪初就开始研发高效率发动机,2003年上市的第二代丰田普锐斯的1.5升发动机(代号1NZ-FXE)的热效率达到了36.8%。
2009年,第三代丰田普锐斯搭载的1.8L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38.5%。2016年,丰田成为率先突破汽油发动机热效率40%的车企:首先是第四代普锐斯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40%,紧接着推出全新的2.5L Dynamic Force Engine自然吸气发动机,其热效率也达到了40%,其混合动力版本的热效率高达41%。
到2019年,另一家日系车—马自达旗下的SKYACTIV-X 2.0L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3%。据悉,马自达以SKYACTIV-X 2.0L为基础的混合动力系统,热效率有望达到50%。
混合动力的改良,意味着发动机耗油量的极大减少,百公里3.3L燃油,远远低于同重量汽车百公里4L的平均水平。除了省油之外,马自达独创的火花控制压燃点火技术,也会给驾驶者带来伴随灵敏的油门响应、高扭矩输出的畅快加速感。
不过,研究者也指出了内燃机的能量转化效率的极限。2010年美国汽车研究委员会(USCAR)学术会议,综合了29位权威专家的意见,形成了《关于车用内燃机效率的总结报告》。该研究报告认为:活塞式内燃机的最大有效热效率,不考虑摩擦损失的情况下可以达到60%;经过对内燃机进行根本性改造,最大热效率可超过60%,最高有望達85%。
与之相对应的,是电池动力的高效。燃料电池,理论上的能量转化效率可达90%以上,目前实际效率也已达到60%。且补充氢气燃料速度也很快,目前最大的制约是氢气补给站点过少,随着未来网点的完善,内燃机的优势恐怕也将被大大削弱。
汽车技术不断进步,但汽车的销售量却在走下坡路。2019年全球乘用车总销量为6434万辆,同比下降6%。同时,汽车电气化市场却不断扩大,一方面表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表现在汽车电子元素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能源、5G、高性能芯片等其他领域技术的突破,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行业。由于汽车工业的封闭性,这波浪潮在近年才开始让汽车格局重新洗牌。无论如何,汽车的电气化已是大势所趋。
从前我们夸耀流线型的车身设计、炫酷的车灯和强劲的发动机,而在未来我们要通过车载智能系统的好坏,来判断一辆车的质量高低了。
电气化要实现的最大两个功能,是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在高速行驶的车流中做出自动驾驶动作,在远离汽车的地方实现精确操控,这首先需要大量传感器收集车身信息,其次还要有高速无延迟的网络传输信息。传输信息依靠5G正在变为现实,而车身信息的收集和统一处理,则意味着颠覆性的改变。
2019年全球乘用车总销量为6434万辆,同比下降6%。
从硬件上看,一台汽车的信息组件包括车身内部的信息线路和各种传感器、处理器,要达到智能水平,数量需要爆发式增长。像十年前比亚迪F3的控制器数量为12个,线束长度789米,现在,唐EV的控制器数量为55个,线束长度2650米。
2017年,特斯拉Model 3发布,吹响了汽车信息化改革的号角
2007年奥迪Q7和保时捷卡宴的总线长度已经超过6公里,对应重量超过70公斤。如果继续沿用分布式架构,在智能驾驶时代,线束重量可达100公斤。这就要求对传统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彻底推倒重来,否则无法胜任庞大的信息处理强度和载重需求。
同时,智能驾驶也需要开发底层操作系统和大量配套软件。有分析者预言,汽车将成为软件开发量最大的单一产品—开发一个车用OS,代码超过3亿行,远超手机和PC操作系统。
在强手如云的汽车企业中,除了携带“硅谷基因”的特斯拉,目前还没有谁能够真正适应智能化浪潮。
提到特斯拉,大众都第一时间想到电动汽车,除此之外,它还是一款真正的智能汽车。2017年特斯拉Model 3发布,吹响了汽车信息化改革的号角。
Model 3使用CCM(中央计算模块)整合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信息娱乐系统(IVI)两个模块,其他域的功能由左右车身控制模块负责,结合FSD(全自动驾驶计算机)服务,彻底刷新了大众对汽车的认识。
可以自动变道、自动泊车—包括倒车入库和停在两车之间、智能召唤—让汽车从停车场自动开到车主身边,更可以在高精度地图的支持下,实现到目的地的自动驾驶。
相比于传统汽车冗杂的车内线路,特斯拉Model 3的线束只有1.5公里长,采用全新技术和材料的Model Y甚至能将线束长度缩短至100米。从利润率和销售量来看,Model 3的表现也优于任何一款同等价位的传统汽车。
搅局者并不仅仅是特斯拉,通信巨头华为也已经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其5GT-Box技术已应用于北汽新能源ARCFOXα-T和上汽荣威MARVELR。车载巴龙5000芯片也已经进入广汽新能源AionV,这是全球首款量产5G车,已于今年4月27日开启预售。
汽车行业发生的变化,不亚于2010年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的转变,汽车正在由传统的出行工具向未来的移动终端转换。在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唱主角的时代,芯片、通信和AI等技术,正成为造车的新壁垒。这些新技术又将如何重塑汽车工业?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