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引领 深入人心

2020-07-17 09:48蒋慧明
曲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曲艺题材红色

蒋慧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两会”期间看望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曾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并深刻指出文艺具有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回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题材经典文艺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彰显了耀眼的时代光芒,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红色,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色彩,而在文艺作品中,红色题材又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指的是作品中贯穿始终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内核,一部优秀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不论形式,不拘长短,所传递的正能量作用是历久弥新、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还是百废待兴的建设年代,直至如火如荼的改革时期,红色题材一直在曲艺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快板诗人”毕革飞的《石头阵大败鬼子兵》,到李润杰的《劫刑车》、梁厚民的《奇袭白虎团》,仅快板(书)这类曲种就出现过大量令人振奋的精品佳作,迄今仍是曲艺舞台上常演常新的节目。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需求和喜爱是否一如从前,作为曲艺工作者,又该拿出怎样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来回馈人民。

一、精神引领——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当代价值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面前,发挥文艺的培根铸魂、凝神聚气作用更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毋庸讳言,当前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中,文艺领域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娱乐至上、消费至上的观念与潮流,所直接产生的现象便是令人忧虑的道德失范、信仰迷失、精神矮化等,因此对年轻一代精神层面的塑造不容忽视。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曲艺艺术的创演实践中,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精神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虽然诞生于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但其精神内核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中华美学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血肉联系,许多优秀的经典作品既是红色文化的生动载体,又在革命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创造了新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境界。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通过作品的传承与传播,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激荡和弘扬。这是弥足珍贵的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的我们理应让其更好地发扬光大。

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曲艺创演实践中亦涌现出了一大批红色题材作品,结合曲艺艺术的说唱特点,在人民群众中均产生了广泛影响。不同的历史阶段,红色文艺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当前,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是我们创新发展紅色题材曲艺作品的当务之急。红色经典资源的再创作再传播,实现红色题材的艺术转化,用红色文艺经典引领社会风尚,理应成为我们每一位曲艺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

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反映当代中国人整体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红色题材曲艺作品创演的要义所在,而其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引领时代主流和社会新风尚等方面所起到的导向作用,是其当代价值的所在,更具有影响深远的积极意义。

二、深入人心——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艺术创新

如何提升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创作、创造和创新之力,是当前摆在我们每一个曲艺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就内容而言,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题材,切入新时代主题,正确把握红色题材的创作动机,善于从红色文艺经典中汲取宝贵营养,弘扬主旋律,激发爱国情,传承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当是曲艺工作者进行创演实践的重中之重。

就形式而言,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创演则应在遵循曲艺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开拓视野和思路,积极探索历史话语与现实语境的有效链接,结合不同曲种的特点,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前文已经提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曲艺舞台上曾上演了大量感人至深的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经过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已成为经典的保留曲目,传唱至今。作为新时代的曲艺人,理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加工完善并不断创新,让经典永流传。

与此同时,今天的曲艺人更应具备符合时代精神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浓墨重彩地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一批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住”的红色题材曲艺新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第十八届“群星奖”曲艺类获奖作品中,广州市文化馆创作和演出的西河大鼓书《大营救》、上海市徐汇区文化馆创作和演出的短篇苏州评话《捍卫者》,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河大鼓书《大营救》紧扣时代主题,以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护在港的800多位文化名人和爱国人士的生命安全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省港大营救”故事为背景,热情讴歌了共产党人勇敢机智、殊死捍卫文化魂的英雄气节。短篇苏州评话《捍卫者》则取材自“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中谢晋元与“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讴歌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英勇抗战的坚定信念及誓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岁月更迭,这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虽然离我们当下的和平年代相距较远,但英雄们的高风亮节却仍能激起当代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这是融入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共同记忆与血脉传承中的精神力量,永不过时,更能激发我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努力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念和勇气。

而尤为值得一提的还有,这两部作品不仅在作品的立意、题材的拓展上有所突破,打破了以往人们对曲艺作品只能反映凡人小事、追求轻松诙谐的刻板印象,更是在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力求多元化和时代感,例如《大营救》中“说、学、逗、唱、吹、打、弹、拉”多种表演元素的组合,富有创新性地将岭南文化与北方传统曲种有机融合,让今天的观众亦能强烈感受到传统曲艺的真正魅力和活力。

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新时代的文艺舞台上,红色题材优秀曲艺作品的不断涌现,定会让我们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进路上信念更坚定,步伐更稳健。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曲艺题材红色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曲艺泉城》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追忆红色浪漫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